|
(3)古希腊
荷马史诗中的诗行呈现的形态异常复杂,但是我们能够通过考察其“外在的”和“内在的”结构,从而迅速获得大体上的了解。[30]从外在的观点看,它是长短格的六步格,也就是有6个步格,节奏为“—u u”,或“长—短—短”。极为偶然地,也会替换出现扬扬格(或“…长—长”)。这样一来,诗行就可能有数量不等的音节,理论上讲大约是从十二个到十七个,因为最末的步格总是一个双音节的扬扬格。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可以认为诗行是由6个韵律单元构成的,在六步格的尾部是作为押韵标志的第五个步格,取扬抑格,而第6个步格则往往是扬扬格。由于没有相关韵律的或音乐的记录传世,我们也只能止步于这种文本解析了。
从内在的观点看韵律构造,问题就清晰多了。“口头起源”的古希腊史诗诗行是由四个不均衡的部分组成的。与六个步格不同,它包含有四个“考伦”,而每个“考伦”的长度,与荷马史诗程式大体相当。换句话说,在《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中“考伦”单元实际上是程式结构的韵律基础。尽管外在的六步格结构与传统句法系统不相配合,但由四个“考伦”演化生成的驱动力,就在事实上解释了诗行是怎样由aoidoi (古希腊史诗歌手)创造出来的。下面这个简化了的公式说明四个“考伦”是如何发生作用的:
- u u / – / u u – / u / u – / u u / – u u - -
A1 A2 B1 B2 C1 C2
这里的斜线标明了诗行中词的分割点(word-divisions)。三个词间停顿(word-breaks)中的每一个,都将选择两个可能位置中的一个出现(6个斜线,标明了6个可能的停顿,而实际中只能有3个,第一个出现在A1或者A2上,第二个出现在B1或者B2上,第三个出现在C1或者C2上),归根结底,它受制约于每一个诗行中的三个节和四个部分。第一“考伦”就会从诗行起首延伸至A1或者A2位置上,而第二“考伦”从A1或者A2延伸到B1或者B2位置上,依此类推。荷马史诗的诗行是刚性结构和柔性变通的结合,它与希腊史诗的修辞之间似乎是配合很好的伙伴关系。而修辞正是我们在第四个问题里所讨论的话题。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文章来源:《东方文学研究集刊》(一) 【本文责编:思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