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本网公告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机构
理事会
秘书处
中国民俗学网编委会
中国民俗学会志愿者团队
   学会大事记
   学会会议
会议动态
联办会议
   学会活动
中国民俗学会与非遗保护
我与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中国民俗学会成立30周年
中华春节全景纪实摄影行动
生肖卡通设计有奖征集
感受春节:马鸣湖杯学生征文
春节文化网上谈
   知识中的伙伴
敬文民俗学沙龙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北京民俗博物馆
学苑出版社
妙峰山研究会
   对外学术交流
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
   学会出版物
学会年刊
中国民俗学年鉴
   联系我们

本网公告

首页中国民俗学会本网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作者:中国民俗学会秘书处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4-12-01 | 点击数:225
 

  11月30日上午,由中国民俗学会、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联合主办的“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广州校区南校园开幕。本次年会的主题是“非遗保护背景下的民俗学与民间文学学科建设”。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席、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朝戈金,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叶涛,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党委书记王琤等出席开幕式。中山大学副校长谢湜发来视频致辞。中国民俗学会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施爱东主持开幕式。

  中山大学副校长谢湜在欢迎辞中表示,今年11月12日,是孙中山先生创办中山大学100周年,在第二个新百年、新征程之际举办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是中山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工作的一件大事。他指出,中山大学是中国现代民俗学的重要发源地之一。1927年,顾颉刚、容肇祖、董作宾、钟敬文等一批早期民俗学开创者成立“中山大学民俗学会”,这是中国第一个民俗学会;同时,他们还在中山大学创办了《民间文艺》周刊、《民俗》周刊,开创了民俗学讲习班,置办了风俗物品陈列室,开展西南民族调查,这些活动标志着中国现代民俗学学科建设的开始。1949年之后,谭达先教授承前启后,在中山大学开设民间文学课程。1978年以来,陈启新教授、叶春生教授率先在中山大学恢复民俗学与民间文学的教学科研活动;叶春生教授开创的“岭南民俗学派”为中山大学再创辉煌,引领中山大学成为当代中国民俗学最重要的前沿学术阵地之一。近年来,中山大学在理论民俗学、区域民俗学、民俗资料学、民俗与当代社会生活、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与实践等研究方向持续深耕,同时也为国家和地方公共文化建设提供智力服务,在国内乃至国际上产生了较大的学术影响,进一步奠定了中山大学在民俗学学科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谢湜强调,民俗学是一门带有跨学科性质和较强实践色彩的学问,相信中山大学民俗学者与学界同道们定能为推动民俗学学科发展、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中国社会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独到的智慧。

  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党委书记王琤介绍了中文系建系100年来在学科群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其中,历史底蕴深厚的民俗学是中文系的特色学科,更是我国民俗学领域人才培养的摇篮。中文系于2002年牵头成立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该中心现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文旅部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2007年创办的《文化遗产》,现已成为民俗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领域颇有影响力的核心期刊。学术交流平台的搭建,为中山大学和我国民俗学学科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提供了长远保障。王琤表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离不开广大民俗学者从文献与田野调查两条路径提炼出来的真知灼见。中山大学中文系将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山大学建校100周年贺信精神,紧跟学校发展规划,继续支持民俗学扎根本土、立足粤港澳大湾区、面向国内与国际,聚焦国家重大文化工程来开展人才培养、学术研究与社会服务工作,为实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撑。

  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叶涛代表中国民俗学会全体会员祝贺中山大学百年华诞,并高度肯定了绵延近百年的中山大学民俗学研究活动为我国民俗学学科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叶涛指出,进入21世纪以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成为人类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潮流;在我国,非遗保护已经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时期文化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认真做好民俗学和民间文学的学科建设,将对非遗保护工作的理论和实践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叶涛表示,值此年会召开之际,中国民俗学会还有一个代表团正前往巴拉圭参加202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第19届会议,为中国申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而努力。这是中国民俗学会和民俗学者积极响应并深度参与非遗保护工作的体现。

  开幕式上,主办方还播放了缅怀叶春生教授(1939年10月—2023年11月)、刘锡诚先生(1935年2月—2024年8月)等过去一年中去世的知名民俗学者的纪念短片。与会专家们对这些为中国民俗学与民间文学学科建设做出了杰出贡献的前辈学者表达了深切的怀念与崇敬之情。1978年起,叶春生执教于中山大学中文系。此后40年间,叶春生以岭南民俗为治学安身立命之本,成为广东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的领导者和先行者之一,延续并光大了民间文艺的“田野之风”,建立了中国民俗学的“岭南学派”。刘锡诚是我国民间文化事业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主持并参与推动了“中芬三江民间文学联合考察”“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等重大项目,为中国民间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北京大学教授陈岗龙主持主旨发言环节。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朝戈金,中山大学教授王霄冰,中国民俗学网技术负责人、北京中研世纪科技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李刚,湘潭大学教授漆凌云,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毛巧晖,北京大学长聘副教授祝鹏程,分别作了题为“民间文学和相邻学科关系的几点思考”“再语境化与海外藏中国民俗资料的溯源研究”“信息化时代的学术共同体构建:以中国民俗学会为例”“从融通到创新:中国故事学的本土化之路”“民间文学的重建及其学科史意义(1949—1966)”“概念史视域下的中国民间文学”的报告,从学术概念、研究对象与材料、研究方法创新、学术共同体、学科史与学科界限等角度,探讨了中国民俗学和民间文学学科建设的历史经验和发展方向。

  据介绍,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自今年4月开始征文以来,得到了广大会员和学界同仁们的积极响应,到10月底征文截止时,共收到应征论文959篇,其中640余篇论文获得入选资格,成功注册参加会议的论文共计486篇。本届年会共设立了1场大会主旨发言和52个分会场专题研讨,内容广泛涉及民俗学、民间文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各个方面。

  当前,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入系统性保护新阶段,民俗学所关注的日常生活文化和群体认同方式也因社会转型、人工智能的快速普及而变得日益多元,“民间文学”回归中国语言文学二级学科。广大民俗学者如何践行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并将其转化成学科发展的内生动力等方面,都为民俗学与民间文学的学科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知识生产和服务社会两方面都向民俗学与民间文学学科提出了更多新要求。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程浩芯】

上一条: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下一条: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相关链接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中国民俗学会第十届常务理事会第四次会议在广州召开
·[李刚 荆淑坤]信息化时代的学术共同体构建:以中国民俗学会为例·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9-10月受理)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7-8月受理)·深切缅怀刘锡诚先生——中国民俗学会唁函
·第二十一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三季)2024年年会在山西太原成功举办·第二十一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三季)2024 年年会会议手册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5-6月受理)·中山大学 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 2024年全国高校非遗政策与实务培训班招生简章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3-4月受理)·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二十一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三季)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1-2月受理)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11-12月受理)·中国民俗学会:会费缴纳清单 (2023年4月14日至2023年11月30日)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9-10月受理)·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