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认同】山河表里,乡关何处。每年春节临近,全世界最大的人口迁移行动就开始了。这个持续40天高达30多亿人次的“春运”,相当于全欧洲的人移动了一圈,而引发这一切的关键词,就是故乡。还乡时的悲喜交集,羁旅时的千里烟波,已经成为歌谣里反复咏叹的母题。每一个人所面对的,不仅是一个地理上的故乡,也指向一个精神上的家园……还乡是温暖与百感交集的旅程。在春节即将临近之时,《21世纪经济报道》推出这一专题,是一次特别的尝试,也是希望呼唤更多的暖意。对专业价值的挖掘,是一份商业报纸的基本所在,而对公共性问题的追问,也是一个负责任媒体在转型年代不可回避的任务。相信价值,相信价值观,这是我们从未变更的方向。在此,祝读者们春节快乐,身体健康,岁月安好。(评论员 刘晖)
【纪事与追问】乡愁是一张火车票。儿时母亲声声呼唤的乳名是乡愁的名字;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是乡愁的计算公式。本篇《纪事与追问》想进一步探讨的是,唐装与孔子学院这样的中国传统元素在走向世界的同时,如何在自己的故土重新焕发现代活力。要达此目的,就需要对城乡关系进行再体认。自传统中国朝官主导城市,乡绅主导农村的格局解体后,农民与土地就陷入了无主体性的困局。需要追问的是,乡土中国重组的主语是什么?要改变乡村凋敝的既有轨迹,除了尊重乡土中国内生的发展脉络,还需要借鉴日本扩充地方自治的经验,惟有如此,乡土中国才能自在均衡地生长,才能改变农民工大迁徙的窘境,乡愁才有依托。(编者按)
【乡愁与文明】吕正惠先生说,中国文化是我的精神家园。诚哉斯言!中国文化也是每一个真正的中国人的精神家园。而正如本辑文章所揭示的,在古今巨变和剧烈的时代变迁中,无论是“家”、乡土(园)还是“精神”,都面临着种种困顿、断裂或危机,同时又顽强地保持着活力。家、园与精神的充满着矛盾与冲突的状态,意味着“中国文化”是充满争议而需要继续深入认识的对象。这里刊发的文章即充分呈现了当代中国思想界的丰富性。作为公共平台,我们希望有更多这种有深度的公共讨论。(编者按)
──·《21世纪经济报道》2012年1月17特别专题:乡关何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