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吕微]神话信仰─叙事是人的本原的存在
——《现代口承神话的民族志研究》序言
  作者:吕微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4-08 | 点击数:26714
 


  一

  在“神话研究”这个总的题目下,我与杨利慧有许多一致的立场和观点。比如我那本《神话何为》的副标题是:“神圣叙事的传承与阐释”;[1]而杨利慧的这本新著,讨论的核心话题正是“现代口承神话的传承与变迁”。因此,无论传承意味着变迁,抑或阐释本身就是传承,至少,“传承”是我们共同选定的神话研究的关键词。当然,我们之间在神话观念上的差异也因长期的共事而彼此了然于心。我一贯坚持(经过重新阐释的)现代神话学的经典性表述:神话就是真实性、神圣性的信仰叙事;[2]而杨利慧则有《神话一定是“神圣的叙事”吗?》一文对此提出质疑和反思。[3]但是,尽管我们之间的观点有一定的差异,我仍然要承认,杨利慧言有所据。而且在经过了长时间的思考之后,我发现,我们之间的差异并没有我最初想象的那么大,而只是因为我们思考、认知神话的不同维度(现象的经验实证维度和人的本原性存在的纯粹思想维度)而已,甚至,这些差异也是能够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却并不构成实质上的对立。

  摆在读者面前的这本《现代口承神话的民族志——以四个汉族社区为个案》是杨利慧主持的一项研究课题的最新成果。十年磨砺,铁杵成针(真),而在本书即将付梓之际,杨利慧希望我能够为她(和她的学生共同完成)的这本新著写一篇序言。我想,明知我们之间的不同观点而仍然坚持于此,那么,杨利慧希望于我的一定不是单纯的赞美——尽管这样的赞美是必不可少也理所应当的,因为面对这样一本认真之作,首先就由不得你不心生敬意——更是中肯的学术回应,包括从不同的学术立场对同一个学术问题的相互辩难。

  我之所以答应为眼前的这本新著撰写序言,还有一个难以推辞的理由,就是我曾经参加过本书的几名作者——杨利慧指导的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当年的论文答辩会。从2000年到2006年,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张霞、徐芳、李红武、仝云丽,追随他们的导师,跟踪神话现象的现代传承,所到之处有:重庆、陕西、山西与河南。其间的甘苦,凡从事学术研究(尤其是田野研究)这个行当的人都能悉心领会,此处不必多言。然而,正如杨利慧对我说过的,对她(他)们这个学术团队十年来的努力与追求的前前后后,没有人比我更了解了。所以,我的确应该把我在第一时间的感想笔录下来,为本书的读者提供一个或可参考的阅读视角。

  二

  我已经说了,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本认真之作,我之所以用“认真”二字说之,我的意思是:除了写作的态度,本书的作者还对神话学的一个学术方向(或学术领域),给出了自己深入的思考(没有认真的态度也是做不到的)。而这个学术方向的重要性,至今还没有得到世界各国的神话学者的普遍认同。退一步说,即便这个学术方向已经得到神话学者的普遍认同,该学术方向在理论上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也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论证。这个学术方向就是杨利慧在本书的书名中所揭示的:现代口承神话。

  在“现代口承神话”这个命题当中,“神话”当然是主词。所谓“主词”,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说法,“乃是其他一切东西的基础,而其他一切东西或者是被用来述说它们,或者是存在于它们里面”。[4]与“神话”相比,“现代”和“口承”这两个词语,显然属于亚里士多德所说的,被用来述说主词(这里就是“神话”),并存在于主词(“神话”)里面的东西,我们可以暂时称之为“副词”。

  但是,“现代”和“口承”这两个表面上看起来是副词的定语,实际上并不仅仅是副词,因为这两个词语特别是其中的“现代”二字(我们暂时搁置对“口承”的词性解读),从相反的方向关联着神话学自诞生以来的一个基本判断:神话是以人的原始思维或原始心理为基础的信仰-叙事的行为现象。[5]于是,当杨利慧强调神话的现代存在时,她已在试图用“现代”这个词语参与对神话学的经典判断的修正。所以我说,“现代”这个词语在杨利慧的命题当中,已不仅仅是一个作为副词的定语,“现代”这个副词、定语实际上是与“神话”并列的主词,是“现代神话”这个合成的主词当中的一个须臾不可分离的成分。

  然而,“现代神话”这个命题仍然可以包含多种可能的规定,至少包括:其一,神话作为传统的信仰-叙事行为现象,经过功能的转换而(仍然作为现象)存在于人们的现代生活语境当中;其二,神话信仰-叙事是人的本原的存在形式或实践方式,不受历史时间、社会-文化空间形式的生活语境的条件限定,但构成了任何时代的生活语境下神话现象的先天基础,而“现代神话”正是作为人的本原性存在的神话在特定时代的生活语境中的显象。以此,“现代神话”(以及任何时代的神话)就可以在两种不同的思路中得到阐释;但是,无论我们从哪条道路接近神话,或者是作为人的存在现象的神话,或者是作为人的本原的存在形式或实践方式的神话,“现代神话”的命题都已经参与了神话学的基本问题(神话是什么)和神话概念的经典定义(什么是神话)的重新思考。

  “现代神话”的命题,是我和杨利慧之间的公约数,我们都拒绝诸如“现代社会中的神话现象是已经丧失了社会-文化功能的历史遗物”的说法,而是坚持神话现象在现代人、当代人中间的多种功能性存在(尽管不一定都是信仰的功能性存在),进而坚持神话学可以成为一门现代学、当代学的立场,[6]即希望神话学能够成为一门于人的历时(现时)性的存在现象,甚至共时性的存在方式有所言说的学科,而不仅仅是“发思古之幽情”的学问。“现代神话”的命题体现了中国神话学者对人的存在的现实关怀乃至终极关怀。而我们眼前的这本《现代口承神话的传承与变迁》为表达中国神话学者的对于人的存在的深切关心,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正如杨利慧在《总论》中所言,本书探讨了一些以往的神话研究很少关注的问题,这些问题是:

  在当代中国,神话是怎样在一个个特定的社区中生存的?它们扮演着何种角色、担负着何种功能?是哪些人依然在讲述神话?那些保有和传承着神话传统的人们是如何看待和理解神话的?讲述神话对于他们的生活具有什么意义?神话如何在具体的讲述情境中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与讲述人的经历、记忆、喜好以及听众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中国现代社会的巨大变迁给神话的传承造成了怎样的影响?神话在社区文化的复兴与重建过程中扮演着哪些角色?……我希望通过对这些基本事实的考察和初步的理论分析,进一步打破神话研究领域存在的时间区隔,深化对现代口承神话的研究,充实中国神话研究的薄弱环节,填补其中的空白,并对世界神话学作出新的贡献,同时,也使中国神话研究摆脱总是“向后看”,与“古老”、“遥远”、“逝去的传统”相联结的羁绊,转而关注当下的社会和文化生活,并从神话学的独特视角,积极参与到与当代更多学科的对话当中。[7]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杨恩洪]给史诗传承留下一把金钥匙
下一条: ·[杨利慧]现代口承神话的传承与变迁
   相关链接
·[赵李娜]自发写作与自觉反思:当代家庭民俗志书写者的“反身性”探究·[张芸朵]女性电竞迷的交流实践与文本生产
·[斯琴 杜丹]海外中国民俗文献研究范式的探索与实践·[金倩雯]数字民俗学的实践探索:网络民族志视角
·[陈鸿炜]玉林春节饮食民俗的时间感·[蒙锦贤]文明的套式: 清代“苗图”中耕织图像的生产意义
·[陶子煜]当局者观·[苏长鸿]民俗仪式理论对当代学校教育研究的启示
·[靳思怡]西方经典民族志中的田野经验·[陈杰]中国近代期刊报纸中的盘古神话研究
·[祝鹏程]朱大可神话研究的症候式批评·张多:《神话观的民俗实践——稻作哈尼人神话世界的民族志》
·[祝鹏程]作为文化批评的神话研究及其不足·[卢锐]析毫剖厘:家庭民俗学视野下的“云阳面业”家庭成员的自我民族志
·[李牧]民俗与日常生活的救赎·[王杰文]表演的民族志及其伦理困境
·[李牧]现当代艺术的民俗学根源·[喀毛措 东主才让]藏族女子成年礼”的仪式传播解读
·[柏仙爱]礼俗互动传统中的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王宪昭]神话的虚构并非历史的虚无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