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吕微]神话信仰─叙事是人的本原的存在
——《现代口承神话的民族志研究》序言
  作者:吕微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4-08 | 点击数:25413
 

  我对杨利慧的理论支持是从神话作为人的本原性存在与实践的认识角度入手,而承认“起源故事”对“神话”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限定作用的。从人的本原存在的实践立场看待神话:第一,起源故事所呈现的并非仅仅是神话叙事的具体内容(从现象的角度看,起源故事当然是神话叙事的主观-相对的具体内容),而是呈现的(就人的本原性存在-实践而言)对于超越性对象的信仰-叙事结构,即人的真实性、神圣性的本原性存在与实践结构。第二,起源故事的真实性和神圣性也并非如马林诺夫斯基所认为的那样,仅仅存在于人的主观性、偶然性的信仰心理当中,而是存在于人的纯粹理性对自身的本原性存在所提出的实践要求当中,因而具有先天的必然性和绝对的客观性。

  汤普森和马林诺夫斯基对“神话”概念的定义,无论是出于“最低限度”的叙事的文本内容的定义,还是出于信仰的功能形式的定义,都还只是关于神话现象的经验性归纳的理论性定义,即便马林诺夫斯基的神话信仰功能的“形式本质”,也仍然是神话现象的本质规定。面对神话在我们的感性直观中所呈现的经验表象——现象,汤普森和马林诺夫斯基所给出的不同的“神话”定义都具有经验的普遍性(尽管在理论上是相互冲突的,如果把两者都视为神话的本质)。汤普森着眼于神话叙事的文本内容,固然是现象;而马林诺夫斯基着眼于神话信仰的功能形式,也同样是现象,因为在马林诺夫斯基的直观中,神话的信仰功能完全建立在人的心理基础上,而人的信仰心理仍然是现象。因此,无论是基于对神话的叙事内容现象,还是对神话的信仰功能形式现象的经验归纳而给出的概念定义,都无法在理论的彻底性上,保证神话作为真实性叙事和神圣性信仰的客观普遍和先天必然的有效性。

  于是,人们也就总是能够向汤普森和马林诺夫斯基提出如下问题:如果不是神的故事,那么其他类型的起源故事,是否也属于神话?如果不是人们在心理上信仰神话,起源故事是否还具有真实性和神圣性?这就是说,汤普森和马林诺夫斯基基于经验直观的实证归纳所给出的“神话”定义,尽管具有经验的普遍性,但是绝不会有先天的必然性和客观性。相反,如果我们从人的本原性存在与实践的立场思想神话的本质,那么列维-斯特劳斯关于“无论我们对产生神话的那种语言和那个民族的文化怎样缺少了解,神话依然被世界各地的读者体会到是神话”[46]的说法也就仍然能够成立,当然,“世界各地的读者体会”一定建立在对人的本原性存在与实践本质的直接把握的基础上。

  十

  这就是说,如果我们不是执着于神话现象而是着眼于作为人的本原性存在与实践的神话,那么,对神话现象的表述矛盾就能涣然冰释。人的本原的存在与实践,从根本上说,就是人的本原的信仰-叙事结构,即对于超越性信仰-叙事对象的设定与表述。而起源故事正是对这种信仰-叙事的存在与实践结构的复述和确认,我们甚至可以说,神话的信仰-叙事结构本身直接就是人的本原的存在与实践。就人的本原的存在与实践所呈现的、具有超越性指向的人性(自由理性所认定即自由信仰的道德)统一性而言,人的本原性(人性、道德性、纯粹理性的自由)存在与实践的真实性和神圣性是无可怀疑的。

  神话信仰-叙事的真实性和神圣性不能到人的存在现象的直观经验中去寻找,而是要深入到对人的本原性存在与实践的信仰-叙事结构本身的思想中去发现。而一旦深入到人的本原性存在与实践,我们根据现象直观而给予的,关于“神话”的叙事文本内容和信仰功能形式何为本质的概念定义之间的相互冲突就会消解。因为,在人的本原性存在与实践的信仰-叙事结构中,神话的叙事内容结构就是神话的信仰形式结构,二者是二而一一而二的东西。我讲述一个对象和我认定一个对象,在人的本原存在的实践层面,不分伯仲,叙事就是信仰,而信仰也就是叙事。

  以此,我才认为,无论你是否在口头上讲述了神话,是否在心理上相信了神话,神话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共同体来说,在人的本原的存在与实践上,都具有同样有效的真实性和神圣性。神话的真实性和神圣性,并不依赖于神话叙事主观-相对的文本内容,也不依赖于神话在人们心理现象上信仰与否的功能形式。但是,在人的本原性存在与实践方式中,神话对于每一个人、每一个共同体来说,都仍然是真实性和神圣性的,而这就是神话的真实性和神圣性具有客观的普遍性和先天的必然性的最终理由。[47]

  从人的本原性存在-实践的信仰-叙事结构看经典的神话学理论对神话现象的悖论式表述——神话的本质或者是其叙事的内容,或者其信仰的形式,二者必据其一——借用康德的话说,是神话学“向来所能陷入的最富裨益的困境”,[48]而这种困境乃是由于神话学者将人的本原性存在与实践的结构原理(信仰叙事质料与信仰叙事形式的统一)“运用于(神话)现象时的自相冲突”[49]的假象(即“叙事内容”和“信仰形式”同时作为神话的本质而产生的矛盾冲突的假象)。

  这个假象自行暴露,倘非如此,它原本是决不会被人看出它的虚假的。不过理性被迫去追究这个假象的根源:它从什么地方产生,它如何能够被消除?……因为它最终驱使我们去寻求走出这个迷宫的线索,而这个线索一经发现,还会解释出我们并不寻求却仍然需要的东西,也就是对于事物的一种更高而不变化的秩序的展望;我们现在已经处于这个秩序之中,而且我们从现在起能够受确定的规矩之命依照至上的理性决定在这个秩序之中继续我们的此在。[50]

  所以,杨利慧为适应并非全民信仰的现代社会-文化语境下的神话研究,直观地把握现实生活中神话现象的多种功能(而非仅仅是信仰功能),以及大多数人在心理上丧失了神话信仰的情况下共同体的命运,却并不一定就要回避神话本原的真实性和神圣性问题。正如已经指出的,无论神话在人们的心理现象——包括集体记忆和个体信仰——中是否被认知为真实的和为神圣的,神话作为人的本原的存在-实践的信仰-叙事结构本身——即康德所说的“更高而不变化的秩序”——的真实性和神圣性仍然对于每一个人和每一个共同体都具有先天必然和客观普遍的有效性。但是,建立在对神话作为人的本原的存在与实践的理解条件下的、针对神话作为人的存在现象的经验研究也就因此获得了理论上的肯定和支持。

  我相信,一个以“呈现社会事实”[51]为己任的现象实证的神话学,和一个以思想人的本原存在为根本目的的“实践认识”的神话学的互补互动,将会大大有助于神话学在理论关切与实践关怀的两个方面都得到深入的发展和广泛的扩展,因为神话学关联着人的存在的“应然”理想和“实然”现实,而杨利慧师生的这本新著将会激发读者对人的存在的上述两个方面的进一步思考,并最终走出神话现象的表述悖论之“二律背反”的迷宫。

  (本文发表于《青海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杨恩洪]给史诗传承留下一把金钥匙
下一条: ·[杨利慧]现代口承神话的传承与变迁
   相关链接
·[蒙锦贤]文明的套式: 清代“苗图”中耕织图像的生产意义·[陶子煜]当局者观
·[苏长鸿]民俗仪式理论对当代学校教育研究的启示·[靳思怡]西方经典民族志中的田野经验
·[陈杰]中国近代期刊报纸中的盘古神话研究·[祝鹏程]朱大可神话研究的症候式批评
·张多:《神话观的民俗实践——稻作哈尼人神话世界的民族志》·[祝鹏程]作为文化批评的神话研究及其不足
·[卢锐]析毫剖厘:家庭民俗学视野下的“云阳面业”家庭成员的自我民族志·[李牧]民俗与日常生活的救赎
·[王杰文]表演的民族志及其伦理困境·[李牧]现当代艺术的民俗学根源
·[喀毛措 东主才让]藏族女子成年礼”的仪式传播解读·[柏仙爱]礼俗互动传统中的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
·[王宪昭]神话的虚构并非历史的虚无·[毛巧晖]承续与超越: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神话研究
·[孙艳艳]修行中的“身体感”:感官民族志的书写实验·[梁青]战后日本建国神话研究的理路
·[王心怡]交流实践及其文本再生产:以粉丝群体中的个体履职与秩序建构为例·[陈杭勋]多点民族志视角下民间传承群体及其实践与民俗节日差异化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