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端午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端午节专题

[陈连山]端午节:“五彩”缤纷的仲夏之梦
——从辟邪除瘟到纪念屈原的历史演变轨迹
  作者:陈连山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4-28 | 点击数:58780
 

  八、端午节的祭祀

  端午的祭祀活动有不少,一是祭祖,二是祭神。所祭祀的神灵,有天神、张天师、钟馗、瘟神等等。

  (一)祭祖

  古代中国盛行祖灵崇拜,但凡节日,一般都有祭祖活动。端午节也有祭祖,但是,其内容结合了仲夏季节的特点。仲夏五月是黍成熟的月份,先秦时代于此月举行尝新礼仪——品尝新收获的黍。根据《吕氏春秋》,仲夏之月,天子用雏鸡尝试刚收获的黍,并把樱桃献给祖庙。不过,当时尝新不一定在端午这一天。中古以后,尝新礼仪废除了。

  唐代的玄宗皇帝则在五月五日向祖庙献“衣扇”,就是夏季服装和扇子。这是典型的端午祭祖活动。民间祭祖没有皇家礼仪那么复杂,一般是在端午日吃饭之前,用酒和粽子等节日食物祭奠祖先,然后全家食用。

  (二)祭神和贴挂神像

  端午节祭祀的神灵各不相同。

  有的是祭祀抽象的天。宋代端午节长达五天,从五月初一到初五,分别称为端一、端二、端三、端四、端五。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二十一引用《岁时杂记》云:“京师人自五月初一日,家家以团粽、蜀葵、桃柳枝、杏子、林禽(檎)、柰子,焚香、或作香印祭天者,以五日。”一连五天,每天用丰盛的节令食物做祭品,焚香祭天。

  有的是祭天神。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二十一引用《岁时杂记》的话:“古词云:‘角黍厅前祭天神,粧成异果’。”这个天神比较模糊,祭祀方法也很简单。南宋时代流行在端午节中午焚香、点蜡烛祭神。神的身份也不清楚。黄石考察现代两广地区端午节午时焚香,向太阳行三拜礼,似乎是祭祀太阳,可是当地人表示只是泛泛地祭拜天神,并非祭祀太阳。

  有些神灵不需要祭祀仪式,只是悬挂或张贴其画像就可以。比如张天师和钟馗。东汉道教创始人张道陵,号称张天师。宋代皇帝尊奉道教,张天师也就成为神灵之一。宋人在端午节常悬挂或张贴所谓“天师符”以辟邪。这天师符有些是画的骑艾虎张天师,有些则是绘天师印,或其他符箓。也有塑造张天师泥像的。还有悬挂钟馗像的。钟馗是唐代人,死后被崇拜为捉鬼的神灵。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说,北京商家出卖天师像和钟馗像,百姓买回去,贴在门上。这样,他们就能赶走鬼怪。苏州旧风俗也有端午挂钟馗像的内容。

  (三)送瘟神

  在端午节所祭祀的神灵中,有一个神灵非常突出,身份也十分明确,那就是瘟神。瘟神,就是疾病之神。端午正是盛夏,害虫多,疾病多。所以,在这个特定时刻祭祀瘟神倒是很符合实际要求的。对待这个瘟神,人们的祭祀方法也很独特,有的是祭祀瘟神,有的是“送瘟神”。相信瘟神掌握瘟疫,祈求他保护人类免遭瘟疫的时候,就采用祭祀瘟神的方式;相信瘟神带来了瘟疫,那么就要采取烧瘟神、送瘟神的方式了。

  各地祭祀瘟神,或送瘟神的大致时间都在端午节,或端午前后。

  送瘟神习俗与端午竞渡有密切关系。宋代范致明《岳阳风土记》记载:从四月初八开始,沿江各庙备船择日下水,进行竞渡,至端午节结束。竞渡的目的是消除灾祸和瘟疫:“其实竞渡也,而以为禳灾。民之有疾病者,多就水际设神盘以祀神,为酒肉以犒櫂鼓者。或为草船泛之,谓之‘送瘟’。”这里没有说明祭祀的神灵身份,不过,从最后的“送瘟”推测,可能是瘟神。

  根据方志记载,明清时代的广东、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都有端午送瘟神活动。例如,广东南雄在天中节(端午)的中午时分,用茅草船装上天符神,敲锣打鼓,送到河里漂走,号称“遣瘟”,即遣送瘟疫。山西阳曲有五瘟庙,僧人们派人把车做成龙舟形状,装上五瘟神像,叫做“送瘟船”,从五月初一开始遍游大街小巷。清代河南《扶沟县志》记载:“(五月)朔日(初一),里民造瘟船,送瘟神于河。”湖北武汉在五月十八日,把瘟司庙供奉的神(即瘟神)抬出庙门巡游。人们在大街上拖着茅草船走,号称“逐疫”,就是驱逐瘟疫。湖北大冶也在五月十八日举行“送瘟”仪式。制作一个数丈长的龙舟,上面设三闾大夫(即屈原)像,送到河堤焚烧。

  祭祀瘟神活动在现代依然流传。根据黄石的考察,河北定县有瘟神庙,创立于隋代,原名“瘟司庙”,其中供奉着五位面目狰狞的瘟神。据明代弘治十七年(1504)的《重修瘟司庙记》说,这五个瘟神的前身是五位擅长医治瘟疫的游方郎中,死后被人们尊奉为神。五月初三举行“劝驾”仪式。众人抬瘟神像巡游主要街道,一路上有高跷、秧歌、狮子会等表演随行。沿途善男信女或染病之家,多在自家门前焚香祭祀,祈求保佑。游行结束,把五瘟神像送回庙里。初五正式举办“瘟神庙会”。众人进庙参拜,焚香、烧纸钱、纸马给瘟神。祭品有粽子、馒头、小米饭等。庙中戏楼还要唱戏。庙前则是盛大的庙会市场,出售祭品和日常用品。整个活动到初六才结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文章来源:民俗学论坛 2009-3-22 16:45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陈连山]端午辟邪的涵义
下一条: ·[孙正国]互动演化:当代端午民俗的文化思考
   相关链接
·[周霖]审美与具身性体验:德昂族水鼓舞传承发展的身体实践研究·[郑涛]简述东亚民俗学发展史
·[赵玉平]中秋节起源新说·[赵宇 张晓桐 史慧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
·[赵家萱 孟令法]非遗热:民俗学科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张庆全 胡燕]第七艺术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张玲]起源·空间·构身:隐喻视阈下中国多民族同源神话中的民族共同体思想·[张寒月]妇女、传统手工业与民族地区新内生发展
·[张栋]屈原故里端午节庆仪式当代转化研究·[袁小松]中华文化认同视域下贵州传统民族乐器“玉屏箫笛”制作技艺传承发展研究
·[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谢行发 沈琪]广东三灶鹤舞非遗传承与发展研究
·[乌哈娜]神话“功能项”和“基本型”的归纳与提炼·[温必锋 尹海鹰 沈素惠 黄玉霞 王杰]传承多彩非遗,筑梦美丽花城
·[卫才华 方洁]人本中心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再评估·[王新艳]从“古胶州八景”之一到“负碳海岛”:灵山岛的再生与发展
·[王晓涛]基于 SWOT 分析的嘉兴市“非遗+ 旅游”融合发展研究·[王丹]赓续与创新:松潘花灯舞传承发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万水清 胡燕]基于中国式现代化乡村茶馆发展路径选择·[覃跃鑫]德昂族口传文学传承发展情况分析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