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端午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端午节专题

[陈连山]端午节:“五彩”缤纷的仲夏之梦
——从辟邪除瘟到纪念屈原的历史演变轨迹
  作者:陈连山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4-28 | 点击数:53909
 

  十四、韩国、朝鲜和日本的端午节

  端午节不仅在中国广泛流传,而且随着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陆续传播到韩国、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地。本文只介绍韩国、朝鲜和日本的端午节。

  (一)韩国、朝鲜

  韩国、朝鲜,原本都属于统一的朝鲜王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分裂为南部的韩国和北部的朝鲜。其实,除了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不同之外,韩国和朝鲜的语言和文化习俗是一样的。

  朝鲜王国时代(相当于中国明清时代)全面学习中国文化,端午节自然也在引进之列。当时学者洪锡谟《东国岁时记》记载:端午日,男女儿童要化上“端午粧”,就是用菖蒲水洗脸,涂上胭脂,削菖蒲根做簪子,“遍插头髻以避瘟”。同时又把端午称为“女儿节”,因为这一天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在朝鲜,妇女用菖蒲煮水洗头,然后用菖蒲根簪头发。据说这一天采来的艾蒿晾干制药非常有效,所以人们都去采艾蒿。有人用艾蒿做艾饼食用。韩国、朝鲜的端午节在节日时间、名称、以菖蒲、艾蒿作为主要辟邪药物、妇女归宁、采药制药等方面,都与中国端午节习俗一致。

  不过,韩国人也有自己独特的创造。有些地区,妇女玩荡秋千游戏,男子则热中于角力,就是摔交。时至今日,韩国江陵地区还保持着完整、盛大的“端午祭”活动,并于2005年底申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

  (二)日本

  日本也有端午节。根据直江广治《日本儿童日与中国端午风俗》介绍,日本平安时代(794—1192)的贵族阶层首先引进了中国的端午节,后来传入民间。江户时代,端午节的各项要素已经普遍出现在日本民间。

  日本主要的端午习俗包括:吃粽子和柏叶饼。有些地区把菖蒲和艾蒿插在屋檐上,或放在房顶上。有些地区喝菖蒲酒,用菖蒲水沐浴。传统的日本浴池在端午都要把菖蒲切成段放进水池中。这些都与中国端午节习俗基本一致。鹿儿岛五月五日的时候,母亲背着不到一岁的小女孩出门,在外边跳一种名叫“幼女祭”的圆圈舞。类似于中国南北方普遍存在的带孩子回外婆家“躲端午”的习俗。

  日本冲绳有端午竞渡习俗,称为“哈利”。长崎的“爬龙”活动就是竞渡。这都是从中国传入的。当然,与中国一样,日本的竞渡活动并不都是在端午节进行。像对马、岛根等地区的竞渡日期不是端午节,内容也是日本特有的神社祭祀仪式之一,这些恐怕是日本文化固有的。

  日本端午节的独特之处是,挂鲤鱼旗,摆武士偶人。在日本,端午节主要是男孩子的节日,三月三是女儿节。所以,每到端午节,有男孩子的家庭要挂出鲤鱼形状的旗子,有一个男孩挂一条。从鲤鱼旗的数量可以知道此户人家有多少个男孩子。家里还要摆出相应数量的武士偶人,表示孩子未来能成为武士。不过,直江广治认为原始的武士偶人可能是用来转移污秽和灾难的,就是把它们扔到江河大海里。这和中国民间的“躲避灾星”、“扔灾”习俗是一致的。

  十五、总结

  端午节从战国时代开始,至今已经存在了两千多年。在如此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它伴随着人类生活方式、思想方式的发展而变化。从早期单一的辟邪驱瘟主题,逐步发展到兼顾辟邪驱瘟和纪念先贤,两个主题并重。其中既包含着我国古代天文学、医学知识,也体现着人民的忠孝观念。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端午节民俗中具有迷信性质的辟邪色彩逐步淡化,游戏娱乐成分(特别是其中龙舟竞渡游戏)逐步加强。可以说,端午节的演变过程记录着中国人走过的历史脚印。

  端午节把一个原本普通的日子,装点成一个绚丽多彩的节日,使我们平淡的生活变得富于诗意。这是端午节最大的意义。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文章来源:民俗学论坛 2009-3-22 16:45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陈连山]端午辟邪的涵义
下一条: ·[孙正国]互动演化:当代端午民俗的文化思考
   相关链接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巴莫曲布嫫代表: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读懂非遗系统性保护的云南实践
·王晨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术论坛上的致辞·“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办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教授:两个关键点·山东大学举办非遗保护学术论坛 隆重纪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公约》通过二十周年
·[马盛德]非遗见证了人类的创造力 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
·[左红卫]对新疆民间剪纸传承与发展的思考·[朱世桂]我国特色茶文化遗产“末茶”(抹茶)发展沉浮及其传承创新
·[周逸敏]常州庙会和节场的特色与新时期发展·[赵永恒 郭静暄 马驰]传统体育技艺的保护与传承
·[张湘蓉]怀化市部分县区“双端午节”习俗特征形成的缘由及其意义·[张玲 杜天龙]在创新中传承和发展“鲁南五大调”
·[张洁]宁夏乡村旅游与非遗融合发展研究·[杨宇]隋唐及宋元:中古时期七夕节的发展演变研究
·[徐文柏琪]青白瓷当代的传承与发展·[谢红萍]身体技艺、文化认同与区域发展
·[谢晨]红间绿花团锦簇:滩头年画传承与保护策略研究·[肖永晖]山花烂漫新时代、凝心聚力话民艺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