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端午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端午节专题

[陈连山]端午节:“五彩”缤纷的仲夏之梦
——从辟邪除瘟到纪念屈原的历史演变轨迹
  作者:陈连山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4-28 | 点击数:54167
 

  十一、社会交际和妇女归宁

  基于科学方面(气温越来越高)和思想观念方面(邪气盛行)的双重原因,端午是古人十分担忧的特别日子,又是一个休息的大节日。因此,社会成员趁此机会互相走访,互赠节日礼物,借以表达相互之间的关怀,从而巩固彼此关系。

  (一)民间交际

  1、一般亲友互赠礼物

  东汉应劭《风俗通》里说,当时人互相赠送“条达”,就是一种丝织的手镯。魏晋时期,也有互相赠送五色缕(即后来的五色线)的。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记载清代富贵人家每到端午节都要互赠粽子,同时还附带送上其他时令食物:樱桃、桑葚、荸荠、桃、李子、五毒饼等等。其中五毒饼制作考究(见前文),被视为高级礼物。

  民国时期,南京盛行端午送鲥鱼和粽子。可是送来送去,有可能最后又转回本家。夏仁虎《岁华忆语》说:“戚友家多以鲥鱼、角黍相馈遗。往往一鱼,辗转数处,仍送回本家。则已馁不堪食矣。足为发噱。”他觉得很可笑。但是,站在民俗学研究的角度,我们应该注意到:互送礼物,本身只是一个手段。鲥鱼也好、粽子也好,只是代表端午这个特殊日子的一个符号。赠送礼物的主要目的还是进行社会交际,密切亲友关系。虽然最后这些食物都不能吃了,但是,在整个礼物交换过程中,它们的确起到了沟通亲友的作用,其主要目的实现了。所以,尽管这种习俗存在上述缺陷,但是,人们依然行之若素。

  现代广州、宁波等地,端午节亲友之间互相送粽子。太原、成都有亲友互送香囊的习俗。

  2、妇女归宁

  归宁,就是回娘家。古代女儿出嫁,长住丈夫家,难得见到自己父母。而端午节是她回家看望父母的机会。

  明代沈榜《宛署杂记》记载当时北京习俗:“燕都自五月一日至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已出嫁之女各归宁,俗呼是日为‘女儿节’。”

  蔡利民《苏州民俗》介绍,旧时苏州妇女要带着未满周岁的孩子回娘家,称为“躲午”,就是让孩子躲过端午时候的邪气。湖北也有母亲带孩子去外婆家“躲端午”的习俗。这是妇女回娘家的一个重要目的,当然更加重要的目的还是社会交际。成都妇女也带孩子回娘家。行前,给孩子挂上香包,又带上婆家的礼物出发。在娘家吃午饭之后,带着娘家回赠的礼物,返回婆家。实际上,她代表婆家与娘家之间进行了一次礼尚往来的礼物交换。

  武汉旧俗是五月初六回娘家,比别处晚一天。

  王世雄、黄卫平《黄土风情录》说,陕西出嫁的女儿端午要回娘家。娘家回送的端阳礼物可以包括夏令衣物、扇子、凉帽、汗衫等,但必不可少的是绣有蛤蟆的花裹肚兜。

  现在,河南农村多有姻亲于端午走动的习俗。据孟宪明《民间礼俗》介绍,在光山县、新县,新出门的女儿由女婿陪同,带礼物回娘家。娘家设宴款待。临行前,娘家要赠送夏衣、雨伞、扇子、草帽及食物。河南其他地区也有女儿于端午回娘家,或者有母亲去看女儿的习俗。互相赠送的食物,也是当地端午节常吃的食物,就是各种油炸食品。包括油条、糖糕、“老鸹(乌鸦)头”、馓子、麻叶儿(类似于北京的排叉)等。

  (三)君臣礼仪

  普通人之间要交际,皇帝和大臣之间也要“交际”,这就是端午节的君臣之礼。其核心是君主礼贤下士,臣子竭尽忠心。

  汉代皇帝在端午宴会上赐大臣枭羹。东汉章帝则把适合夏季穿的“水纹绫裤”赏赐给大臣。唐代皇帝在端午节大宴群臣,并赏赐夏季服装、百寿缕和扇子等节日用品。这些都是表示皇帝对大臣的关心。但这种关心是有政治目的的。

  下面以唐玄宗端午赐宴为例,来揭示其中包含的政治意义。根据《唐书•李元紘传》记载:“五月五日,明皇(唐玄宗)宴武成殿。”唐玄宗在其《端午三殿宴群臣并序》中表达自己对端午宴会的感受说:“……感婆娑于孝女(指曹娥),悯枯槁之忠臣(指屈原)而已哉!叹节气之循环,美君臣之相乐……”这说明,他所关注的是端午节传说中体现的纪念忠臣孝女的思想。他希望通过端午节赐宴来建立良好的君臣关系、社会关系。

  唐玄宗所赏赐的宴会食物之一是恶鸟——猫头鹰,象征恶人、奸臣。玄宗在其《端午三殿宴群臣并序》中曾经列举所赐食物:“厨人尝散热之馔,酒正行逃暑之饮。庖捐恶鸟,俎献肥龟,新筒裹练,香芦角黍。”饭食的目的是“散热”,饮酒是为了“逃暑”,都是消除夏日的暑气。食物中有角黍(粽子)、有肥龟、有“恶鸟”,就是猫头鹰。可见唐代仍然保持着汉代吃“枭羹”的皇家礼仪。北宋皇帝端午赐宴也有枭羹。苏轼《太皇太后阁》诗云:“外廷已拜枭羹赐,应助吾君去不仁。”可见,赐枭羹的象征意义是驱逐不仁的恶人。

  而获得赏赐的大臣们纷纷献诗,表达自己对皇帝的忠诚与感激。杜甫《端午日赐衣》云:“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诗中除了赞美皇帝所赐宫衣之外,最着重表达的还是“终身荷圣情”的感恩之心。看来,皇帝的端午宴会完全达到目的了。

  正是基于端午礼仪包含着上述政治涵义和政治功能,因此,汉、唐、宋、辽、明各代都有端午节赐宴和赏赐大臣的礼仪。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文章来源:民俗学论坛 2009-3-22 16:45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陈连山]端午辟邪的涵义
下一条: ·[孙正国]互动演化:当代端午民俗的文化思考
   相关链接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非遗热点丨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巴莫曲布嫫代表: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读懂非遗系统性保护的云南实践·王晨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术论坛上的致辞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教授:两个关键点
·山东大学举办非遗保护学术论坛 隆重纪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公约》通过二十周年·[马盛德]非遗见证了人类的创造力 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
·[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左红卫]对新疆民间剪纸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朱世桂]我国特色茶文化遗产“末茶”(抹茶)发展沉浮及其传承创新·[周逸敏]常州庙会和节场的特色与新时期发展
·[赵永恒 郭静暄 马驰]传统体育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张湘蓉]怀化市部分县区“双端午节”习俗特征形成的缘由及其意义
·[张玲 杜天龙]在创新中传承和发展“鲁南五大调”·[张洁]宁夏乡村旅游与非遗融合发展研究
·[杨宇]隋唐及宋元:中古时期七夕节的发展演变研究·[徐文柏琪]青白瓷当代的传承与发展
·[谢红萍]身体技艺、文化认同与区域发展·[谢晨]红间绿花团锦簇:滩头年画传承与保护策略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