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钟敬文]民族志与古典神话研究[1]
  作者:钟敬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1-10 | 点击数:10660
 
现在稍谈谈民族志跟古典神话研究的关系问题。
我国古典文献里,保存了不少神话、传说的记录。这种宝贵的资料,从五四以来,逐渐引起我国学者的科学关心。从事这方面搜集、探究工作的人不能算太少。我们只要翻翻那册没有公开发行过的《民间文学论文索引》(所收限于五十年代前,而且并不是怎样完备的)里神话、传说部分的论文,五十年代前这方面的情形,就可以大略明白。五十年代后,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编辑过好几年的《民间文学论文资料索引》,但似乎并不怎样完全。因此,现在我们不大容易明了这方面的论文和记录篇章到底有多少。但是,只凭我个人过去耳目所及而现在还记得起来的,数量也就颇不少。我们这方面决不是一张白纸。当然,从观点的应用看,从使用的方法看,的确都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现在,只有认真总结经验,并且今后作进一步的努力,才能使我们在世界学坛上无愧于主人翁的位置(世界学者——特别是日本学者,正在大力研究我们这方面的文化遗产)。
大家知道,无论从事哪一种文化科学的研究,都必须注意到研究的方法,重视那有关的辅助科学。忽略了这些,即使具备了其他的必要条件(如正确的观点、可信赖的基本资料等),也可能限制了我们的科学成就,甚至使我们陷于困境——不能有所收获。
如上文所说,我国古代文献中的确保存了好些神话、传说资料(有的就是在世界神话学上也是很有价值的)。它决不像过去一些西洋学者所说,中国古代缺乏这种文化产物,或者要用后来的神怪小说等去冒充它。但是,跟古希腊、印度等民族比较起来,我们这方面的资料,大都是分散的、零碎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它们在书面化的过程(事实上当然不仅限于这种过程)中,受到种种损害,弄得面目模糊,甚至于性质全异——关于这些问题,下文要比较详细谈及)这种状况,对于我们进行古典神话学的研究、探索,无疑是不利的。它阻碍我们去取得更高的成果。为了突破这点,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各种辅助科学。我们必须求援于古文字学、考古学、民族史、民族志及原始文化史等。在这些辅助科学中,我觉得民族志(神话、传说是构成它内容的一个部分),必须给以应有的重视,充分发挥它在研究资料上的辅助作用。
民族志的范围是十分广泛的,居住在五大洲的大小民族(特别是那些文化晚熟的民族和地理上靠近我国或文化上跟我们有历史关联的)都能提供这种宝贵资料。如印度、越南、日本、朝鲜以及南洋群岛等地区的民族社会、文化的记录,对于我们的古典神话研究,都可能产生一定的有益作用。这方面的工作,过去已经有些外国学者尝试了。例如法国的马斯伯乐教授,就用印度支那民族的神话、传说,去阐明我国那些古典神话(羲和、洪水等传说),并且得到一定的成绩[4]
国外民族志(神话、传说记录)的利用固然是必要的、有效的。我现在更要着重指出的,是对国境内许多兄弟民族的民族志资料的重视和运用。这种资料,数量是相当庞大的,质量也有不少是极贵重的,它是一个巨大的神话资料宝库!它对于我们研究那些在记录上有种种缺点的古典神话,能提供极丰富也极重要的一般比较材料。有些古典神话记录,意义不大清楚,在某些民族志资料的照明下,往往能够使它原来的性质、意义显现出来。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编者提供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吴真]民间神歌的女神叙事与功能
下一条: ·[陈华文]叙述与文化:在表层和隐义之间
   相关链接
·[赵李娜]自发写作与自觉反思:当代家庭民俗志书写者的“反身性”探究·[张芸朵]女性电竞迷的交流实践与文本生产
·[斯琴 杜丹]海外中国民俗文献研究范式的探索与实践·[金倩雯]数字民俗学的实践探索:网络民族志视角
·[陈鸿炜]玉林春节饮食民俗的时间感·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
·[蒙锦贤]文明的套式: 清代“苗图”中耕织图像的生产意义·[钟进文]向一生追求进步的人民的学者致敬 ——我和钟敬文先生的几个小故事
·[王尧]钟敬文传说研究思想论略·[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
·[张士闪]钟敬文艺术民俗学思想探析·[张宝元]汪玢玲三台东北大学的思想经历与其民间文学教材编纂的学术史意义
·[萧放]钟敬文人民文化观及其学术实践·[陶子煜]当局者观
·[苏长鸿]民俗仪式理论对当代学校教育研究的启示·[靳思怡]西方经典民族志中的田野经验
·[刘铁梁]钟敬文民俗学思想的文明视野·[彭牧 沈燕]方法论的本土与世界:以钟敬文与松村武雄的学术交流为核心
·[杨利慧]钟敬文“民俗学是现代学”思想与中国民俗学“朝向当下”的转向·[祝鹏程]钟敬文与“人民口头创作”:因缘、调适与影响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