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钟敬文]民族志与古典神话研究[1]
  作者:钟敬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1-10 | 点击数:10661
 

 

民族学这门学科,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以研究民族事象为任务的民族学(Ethnology),就是理论的民族学;另一个是以记述民族事象为职志的民族志(Ethnography)[2],就是记录的民族学。这两部分是有密切关系的(有些学者把后者看作理论民族学的“下属科学”),但是,在一定的程度上,它们的活动可以或应该相对地独立进行。
作为一种比较严格的科学,这种学间的形成和发展,显然是近代的事情。它跟近代资本主义的兴起及其海外通商、传教和殖民等活动有着密切关系。但是,如果我们要去探寻这种学问的渊源,那么,在欧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著作,例如希罗多德的《历史》,就包含着这类有关异民族的风俗记录;在我国,则那部大约编纂于两千年前的《山海经》(其中《海内外经》等部分),就提供了这方面的可贵资料(当然不免夹杂着一些怪诞的东西)。唐、宋以来,这方面的记述就逐渐多起来了,关于境外民族的,如《诸蕃志》、《真腊风土记》等;关于国内民族的,如《蛮书》、《台湾使槎录》等等都可以说是有一般文化史和民族学史价值的[3]。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特别是前中央研究院成立以后,有关的学术单位,依照世界这门科学的宗旨、方法去进行工作,对于南方的苗、瑶、彝族,东北的赫哲族等,都进行了调查、探究活动,并取得了一定的科学成果。可惜对于我国历代所积累下来的这方面的丰富文献,没有给以必需的整理,而研究工作也没有较广泛地展开。
五十年代以后,由于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的性质和正确的民族政策,对众多兄弟民族的历史、文化,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不少资料。但因为太偏重于为当前的政治服务,因而相对地忽略了对各民族历史、社会、文化的广泛深入调查和研究。至于对过去这方面文献的整理工作,就更少动手了。这使我们学界在建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具有中国特点的民族学(包括民族志)及发展各种文化科学(包括神话学)的工作上,都受到一定的损失。这种“负”的经验,是值得我们认真总结,作为今后工作的借鉴的。
我们应该毫不犹豫地承认,民族志及民族学的原始资料和研究成果,对于我国乃至于世界文化史及一般文化科学的研究和发展,都是极其宝贵的。因为中国境内有五十多个兄弟民族,他们不但所住的地域各自不同,所处的社会形态也大相悬殊。直到五十年代之前,他们当中有不少民族,社会性质还处在原始公社的末期,保留着原始社会的制度、风习和文学、艺术。有些民族则停留在奴隶制或农奴制的阶段,有的处在封建社会的初期。他们不同程度地保存着与社会形态相适应的制度和文化。这几十个民族,差不多把人类所经历的社会阶段状况,同时地展开在我国辽阔的版图上。它成了社会发展史的形象的展现。这对学者们进行社会、文化各学科的考察、研究,是何等有利的条件!
近年,有人从纳西族现代保存的某种婚姻习俗(“阿注”),联系到他们的宗教、神话等,去阐明该族远古历史上存在过的婚姻制度及社会性质,取得了有说服力的科学成果。这只是一个小例子,但它能说明民族志的资料,对于社会史、文化史的探究、阐明,具有多大的作用。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编者提供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吴真]民间神歌的女神叙事与功能
下一条: ·[陈华文]叙述与文化:在表层和隐义之间
   相关链接
·[赵李娜]自发写作与自觉反思:当代家庭民俗志书写者的“反身性”探究·[张芸朵]女性电竞迷的交流实践与文本生产
·[斯琴 杜丹]海外中国民俗文献研究范式的探索与实践·[金倩雯]数字民俗学的实践探索:网络民族志视角
·[陈鸿炜]玉林春节饮食民俗的时间感·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
·[蒙锦贤]文明的套式: 清代“苗图”中耕织图像的生产意义·[钟进文]向一生追求进步的人民的学者致敬 ——我和钟敬文先生的几个小故事
·[王尧]钟敬文传说研究思想论略·[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
·[张士闪]钟敬文艺术民俗学思想探析·[张宝元]汪玢玲三台东北大学的思想经历与其民间文学教材编纂的学术史意义
·[萧放]钟敬文人民文化观及其学术实践·[陶子煜]当局者观
·[苏长鸿]民俗仪式理论对当代学校教育研究的启示·[靳思怡]西方经典民族志中的田野经验
·[刘铁梁]钟敬文民俗学思想的文明视野·[彭牧 沈燕]方法论的本土与世界:以钟敬文与松村武雄的学术交流为核心
·[杨利慧]钟敬文“民俗学是现代学”思想与中国民俗学“朝向当下”的转向·[祝鹏程]钟敬文与“人民口头创作”:因缘、调适与影响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