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术史反思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术史反思

[崔若男]多尔逊与美国民俗学学科的发展
  作者:崔若男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5-04 | 点击数:11678
 

 摘要:理查德 默瑟 多尔逊(Richard Mercer Dorson)1957年接替史蒂斯 汤普森(Stith Thompson),开始主持印第安纳大学的民俗学项目,直至其去世的24年间,他努力将印第安纳大学的民俗学项目发展为一个独立的系,奠定了学科的地位。而且在当时,他就已经先见性地预见了美国民俗学将来可能的学科挑战与危机,并给予了高度重视。尤为重要的是,多尔逊结合自己的历史学背景,对美国民俗学的理论与方法也进行了拓展与丰富,为美国民俗学的未来指出了前进方向。

关键词:多尔逊;美国民俗学;学科建设


  多尔逊1916年3月12日出生于纽约,其父是东欧移民的儿子,是当地富有的家具批发老板,因此多尔逊从小就受到良好的私人教育。1933年,多尔逊进入哈佛大学就读。1937年毕业后,他在父亲的公司工作了一个夏天,尽管家人希望他能子承父业,但多尔逊最终还是选择了继续学术事业。1937年秋天,他再次进入哈佛大学,成为专攻美国历史和文化(American history and culture)方向的研究生。在这儿,他受到了霍华德芒福德琼斯(Howard Mumford Jones)教授的影响,被美国文明的诸方面所深深吸引,尤其对民间故事感兴趣。在获得美国文明(American Civilization)专业的硕士学位(1940年)和博士学位(1943年)后,多尔逊在哈佛大学担任历史系讲师,开启了他的教学生涯。之后,他又以历史系学者的身份进入到密歇根州立大学,在此的13年间,多尔逊收集了大量该地区的民间传说,越来越涉入到民俗研究之中,还参加了史蒂斯汤普森(Stith Thompson)举办的印第安纳大学(下称印大)暑期民俗学研究班(the Summer Folklore Institutes)。1956—1957年间,他以美国学(American Studies)教授的身份访问了东京大学。1957年的秋天,多尔逊接替史蒂斯汤普森,成为印大民俗学项目(folklore program)的负责人。自此,印大的民俗学项目开始向美国最大、最有威望的民俗训练中心发展,并最终成为具有属于自己的理论与方法的独立学科。

一、多尔逊与印第安纳大学民俗学专业的建设

  自1888年美国民俗学家威廉威尔斯纽厄尔(William Wells Newell)发起成立美国民俗学会(American Folklore Society)以来,直到20世纪30年代末,民俗学相对来说还是很“不专业”,未能普遍地进入到美国的高等学校教育之中。美国大学中第一个民俗学项目,于1940年在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Chapel Hill)设立。1942年,汤普森在印大举办了暑期民俗学研究班,之后又逐步设立了民俗学硕士、博士项目(program)(1949)。1948年,多尔逊担任美国民俗学会(American Folklore Society)教育委员会的主席,在拉尔夫斯蒂尔鲍格斯(Ralph Steels Boggs)的报告基础之上,发起了一项针对全国高校民俗学课程开展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相较于1940年,此时开设民俗学课程的院校达到了60所。但即便10年间新增了37所,此时民俗学的教职员也全是来自英语系、西班牙语系、人类学系、社会学系之中,并没有专职的民俗学系教授。(Dorson,1950:345)印大如此,其他学校就更不必说。

  尽管相对来看来,民俗学似乎受到了教育界的重视,但多尔逊认为,事实上民俗学想要在高校这片沃土站稳脚跟,还面临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民俗学是应该以独立的学科出现在大学教育中,还是应该维持现状继续归入其他相关人文学科之下作为它们的帮手。在1948年的全国性调查中,一方面是采集相关数据,另一方面是对三个主要问题征集意见:民俗学与其他系的联系;民俗学课程的标准化,尤其是入门级别的课程;民俗学的研究内容应该是在“原始的”和欧裔美国人的材料之间,还是在大众传统、物质文化或活跃的表演之间。(Dorson,1950:345)多尔逊向学会的全部会员发出了问卷,最终收到近七十份左右的回复。结果显示,学者们对此意见不一。

  反对民俗学独立成系的学者认为,英语系或历史系的老师只要知道民俗,就会把它整合在日常的教学中,而“生活是不能被分为片段的,所以我不会开设严格意义上的民俗学课程,也不会支持这种做法”(J.Frank Dobie)。(Dorson,1950:350)也就是说,民俗学不是因为被专门指定为“民俗”才存在的,它是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已经有意无意地被贯穿进课堂内容中了。而对于那些开设民俗学课程的学校来说,所引起的争议主要针对民俗学的趣味性。学者们一方面承认民俗学课程在学校的确很受欢迎,但同时也提出为了吸引学生而推广民俗学课,很有可能使民俗沦为离奇古怪的、琐碎的学问,而不是一门严肃的学问。(Dorson,1950:347)

  多尔逊对此问题明确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民俗学将来发展的重要一点是,民俗学是否能以独立的学科站稳,还是作为已存在的学术领域的附属物。我的看法是,民俗学者应该对其它相关学科具备一定的了解,但是其它系之内或之外,民俗学还扮演了一个分离的、有区别的角色。在美国,教育这片区域将是民俗学发展的沃土,(民俗学)能让学生们洞察人性,把握文学和社会历史的新的价值,能跨越群体的障碍,让(学生们)享受日常的民间文化,服务于(他们)对民主和人道主义的追求。

  对于民俗学作为独立学科是否能成立的问题,多尔逊继续从理论与方法上做了多方面的深入探讨。在多尔逊看来,一门学问是否能成为学科,还要从实际层面和哲学层面来考察。

  从实际层面来说,“如果它能用学术成果给予读者以知识,在能被接受的学问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守住并且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能吸引更多的皈依者和年轻的信徒,传承到下一代,那么学科就是存在的”(Dorson,1973:177)。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孙亮】

上一条: ·[徐冰]从田野走向学术殿堂——20世纪民间小戏研究述略
下一条: ·[丹·本-阿默思]民俗的定义:一篇个人叙事
   相关链接
·[毛巧晖]跨越1949:民间文学的重建及其学术史意义·[林诗瑶]空间与地方
·[施爱东]学科建设的自由路径及其限度·[施爱东]学科建设的自由路径及其限度
·[段友文 石怀庆]民间文学教材建设的百年回眸·[彭牧] 丹·本-阿莫斯:高擎“民俗学之火”
·美国著名民俗学家丹·本-阿默斯逝世·辽宁大学成功举办民间文学学科建设会议
·[张梦瑶]新文科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专业建设的思考·[康丽]概念张力与学术自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其学科建设的思考
·[陈趣联]非遗难题与高校学科建设·民俗学、民间文学学科建设青年谈
·[菅丰]民俗学的悲剧:学院派民俗学的世界史纵览·[巴莫曲布嫫]走向新时代的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
·杨利慧:让高校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学科建设和合作交流的重要阵地·新文科背景下民俗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张多]基于文史传统的交叉学科实践·[施爱东]民间文学学科建设与共同体意识
·[车韦萱]罗杰·亚伯拉罕与美国民俗学的公共性实践·[黄永林 邓清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形成的历史背景与学科定位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