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黄鹤]客家山歌的情恋母题与植物意象探析
  作者:黄鹤 | 中国民俗学网 | 点击数:10855
 
从某种意义来看,母题以及承载它们的意象并非一次性的修辞活动,它们可以看成是民族或民系的集体记忆,由集体不断传递、不断补充、不断丰富的记忆。一定的母题与意象,虽然与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相关,但它们既可能变迁或异化,亦可保留原貌不断地传承下去。
作为汉民族母体之一脉的客家民系,“出发前的记忆”已经永远溶化在血液里,世代更迭时世变幻亦不会抹去;同时这些记忆也会随着时代而发展、丰富和变化。对婚恋题材的客家山歌而言,它所选择或组合的意象与母题亦应如此。不过,意象,特别是生活中具体事物与情境构成的意象更可能发生变异,而母题,“它一旦产生,就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在漫长的历史中不断复制,不断强化。它甚至逐渐脱离了具体作品的桎梏,超越了时间与空间,成为一个民族的文化徽号。”[1](P26)因而,掌握了现有文本所记录的意象,我们不仅能探查相关母题的传承,还可能在理论上追溯历史文化的原貌。这正也是本文的期望所在。
如前所述,客家山歌是由客家山民们心造口传的。山民们往往在宣泄心中之情时,喜欢将劳动和生活中所闻所见所得的物与象用作比附。而自然物象,尤其是植物的生长与繁衍,是与彼时彼地的自然状况相适应的,所在的地域物候不同了,植物当然会有不同,因而作为构建意象的自然物象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但是,情恋母题一般不会因传达载体的变化而变化,由此,就有可能从自然意象的变换中看到客家山歌情恋母题的传承。如:
 
例19.龙眼开花头到尾,不如牡丹花一支。路上逢连千万枝,总有一支当得你。
 
歌手将眼前盛开的龙眼花比作情郎眼里的少女,龙眼花是成簇开放的,所以有“头到尾”的描述。歌中形象地描述了男青年对爱情的忠贞,在朵朵成簇的锦秀丛中,只记得那恰好配得上自己的一朵“牡丹花”。牡丹产地约为北纬30~40度,正是中原出产,客家聚居地多在北回归线附近,不宜种植牡丹。而且,在中原文化传统中,牡丹象征着富贵与吉利,多供士大夫欣赏把玩,并非普通农民所常见。一个习惯以劳动中的见闻为创作题材的民歌手,何以将从未见过或极少见的牡丹花纳入口头创作之中?合理的解释是,自唐代盛栽于长安被誉为“国色天香”,到明代汤显祖的名剧《牡丹亭》出来,牡丹已经成为富贵吉祥与美女、青春、爱情的象征。[6](P49)客家人经过多年迁徙后来到了南方,虽然生活与劳动环境发生了变化,却在不知不觉中保留下了中原文化传统的记忆,对牡丹的象征意义十分熟悉。同时,源自本民族民歌中的古老的情恋母题,也跨越历史传承至今。因此南国的客家郎虽然未必见过牡丹,却能以其艳丽比喻恋人,并将之与“龙眼花”之类的南国意象加以对比。这种喜用眼前物象与记忆中、想象中的物象加以比较的习惯,已经成为客家人的一种集体无意识。这种将随处可见的生活色彩与自然意象,与他们并不常见的传统文化符号组合一起的情况,造就了客家山歌颇具个性的文化现象。
对客家文化、客家民间文艺以及客家山歌的研究由来已久,相关论著可谓汗牛充栋。学者们在研究方法、切入视点等方面各有路径,例如冯光钰认为,应将客家民间文化置于整个移民文化当中去考察,理顺客家山歌的形成和流变。认为客家山歌的根在中原,但由于民歌在流传过程中的变异性,所以大部分客家山歌在中原地区很难找出原型。[7]王耀华则认为,客家山歌既受了部分中原音乐传统影响,又受到了南方汉族音乐的影响,并在某些方面和南方少数民族音乐有相互交流和影响[8]。王东甫则从歌词着眼,认为客家山歌上承《诗经·国风》以及汉魏乐府,并吸收了江南民歌的风格。[9]黄遵宪在收集整理梅州客家山歌的时候,从写作手法上发现客家山歌比其他地方的民歌更多地继承了《诗经》十五国风的特点,十分强调赋、比、兴的修辞手法:“十五国风妙绝今古......以人籁易为,天籁难学也。”[10](P316)此外,还有学者从民俗、语言、功能等方面入手研究客家山歌。这些都为客家学界今后的研究奠定了相当坚实的基础。
只是,从自然意象与母题理论出发,对客家山歌进行探析的论文尚未多见。因此,本文做了如此选题,这是基于以下的考虑:尝试通过对客家山歌中自然意象的营构与变化轨迹的考察,探索剖析其情恋母题的历史文化传承性,以之为下面继续深入研究客家民间文艺中的意象、母题及其相互关系探一条路。
 
参考文献:
[1]陈建宪.神话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
[2][美]E·希尔斯著.傅铿、吕乐译.论传统:译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3]叶舒宪.诗经的文化阐释[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
[4]叶灵凤.花木虫鱼丛谈[M].北京:三联书店,1991.
[5]谭元亨.客家圣典[M].深圳:海天出版社,1997.
[6]邓云乡.中国养殖文化-草木虫鱼[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7]冯光钰.客家音乐与移民文化[J].音乐研究,1998(4):40-45.
[8]王耀华.客家山歌音调考源[J].音乐研究,1992(4):21-25.
[9]王东甫.色彩斑斓的客家情歌[J].广东民族学院学报,1994(2):34-36.
[10](清)黄遵宪.人境庐诗选[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1]梅州市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编委会:《梅州风采》,嘉应文学(总57、58期)。本文的山歌例主要从此书选引。
[12]荣格《论分析心理学与诗歌艺术的关系》,参见《文艺新学科新方法手册》,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7年。
[13]余冠英《诗经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86页。以下所举诗经例主要出自此书。
[14]以上几首民歌选自周玉波《老民谣老童谣老情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
[15](清)黄遵宪:《人境庐诗草》,卷1《山歌》。
[16]加拿大学者弗莱的话,转引自叶舒宪《神话-原型批评·代序》。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
(本文原载《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文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黄培林]云南盐史概说
下一条: ·[刘锡诚]钟馗传说和信仰的滥觞
   相关链接
·[王维娜]“有情”与“无情”:长汀客家山歌主题研究·[郑紫苑]传承与创新:人类学视野下的龙川县客家山歌剧团研究
·[李雄飞 李院芬]客家山歌传说研究·[万建中]客家山歌需要有人作专门的研究
·[刘晓春]客家山歌传承的文化生态·[张红]两难选择:赣南客家山歌保护还是创新
·[李黛岚]从客家山歌看客家妇女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陈文红]从客家山歌看客家妇女的精神个性
·[李广贞 钟璟]社会变迁中的铜鼓客家山歌状况调查·[杨帆]谈客家山歌的民系特色
·[钟俊昆]客家山歌与彝族诗歌的特质比较·[朱莉]客家山歌研究成果综述
·[谢重光]客家山歌文化渊源新论·[万建中]钟敬文客家山歌研究评析
·[揭英丽]都市里的草根:广州市越秀客家山歌墟考察·[刘晓春]客家山歌的传承方式
·[揭英丽]客家山歌研究综述·[万建中]歌谣学运动的代表性成果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