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理论与方法

首页民俗学专题理论与方法

[耿羽 王德福]类型比较视野下的中国村庄“人情”研究*
  作者:耿羽 王德福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5-12 | 点击数:18212
 

  理解浙江奉化村庄的关键词是“经济分层”,当地村庄有着明显的经济分层现象:村庄中5%的家庭年收入为10 ~100万元甚至更多,20%的家庭年收入为5 ~10万元,70%的家庭年收入为2 ~5万元,5%的家庭年收入在2万元以下。当地村庄的“人情”异化情况并不遍布全村,而只集中在富裕阶层之中,即只有那5%的少数富人能够“炫富”,大多数普通村民仍是进行着情感型的“人情”往来。少数富人能够利用“人情”“炫富”,既有“人情”自身的原因,又有村庄性质的因素。首先,上文已经说过,“人情”往来的一个特点,是以金钱作为交往的媒介,但是礼金的额度在情感型“人情”村庄中又很难被控制住,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大多村庄中的村民都觉得“人情”礼金是一项沉重的负担的原因,而在经济分层明显的村庄之中,礼金任意发展会导致更为严重的后果,即由于“人情”以货币作为交往的媒介,这就有可能导致人们因为支付不起礼金而退出或缩减人际交往圈,“人情”这种交往机制在这时反而起到一种排斥交往的反作用。从总的礼金标准来说,高昂的礼金标准[10]对于富裕家庭来说只是个小钱,但对于一般家庭来说却是一项负担,从个体送礼的层面说,人们特别是以朋友的身份送礼时,可以根据感情好坏以及经济状况来自主确定所送礼金数目,[11]这时,富裕家庭给一般家庭送高昂礼金,会成为一般家庭在的经济负担,因为富裕家庭送出礼金后,一般家庭也必须以富裕家庭的礼金标准来还礼。这样,当地的经济分层便转化为了社会交往层面的分层:像戴书记那样的富人,不管请多少人他以后都还得起礼,他就可以随意地扩大“人情”圈,状况一般的村民,还是按照正常的状况开展“人情”往来,而特别穷的村民,只能把“人情”圈压缩至请“至亲”。其次,当地村庄的内在性质,也构成了富人能以“人情”“炫富”的因素。当地村庄的舆论系统并未完全瓦解,但在货币逻辑侵入后,已经开始发生转变,如村庄中的“面子”评价机制是分层级的,基础性的“面子”是“有没有钱”,第二层的、扩展性的“面子”才是传统的那些评价[12]。当“有没有钱”成为村庄中的舆论评价的基础机制后,富人用“人情”来谋取声望才有了收获效果的可能性。

  “人情”类型与村庄社会基础的大略关系,可以用下图来表示(图2):

  六、如何改造异化的“人情”

  改造异化的“人情”,首先是改造“人情”自身。“人情”之所以会成为一种沉重债务、起到排斥交往的反作用、乃至成为敛财的工具,关键就在于其把金钱作为人情联系的载体。当下大多数农村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已不再需要通过融资的方式来完成家庭中的各种仪式化庆典,因此,淡化“人情”中的“钱味”是改造“人情”的重点。我们在浙江奉化村庄中调查时,一位徐姓村民时说,“我有表兄妹30多个,关系很好,但我们之间有个规矩,办事时互相走动但不送礼,我们这么做的原因是想避免无谓的浪费。”黄玉琴(2002)提出的“减少生命礼仪中礼金的数量,并且将其物化”的改造方式,和徐姓村民的做法有异曲同工之处。这种“纯交往”的方式,既减轻了大家的经济负担,又仍能起到建立和巩固人际关系的效果。

  改造异化的“人情”,更为基础和关键的方式是改造和重塑村庄中良性的人际关系。“人情”是村庄中人际关系关系的反映,“人情”的异化实质是村庄中人际关系关系的异化。在“家族”和“国家”这两种强制力量都在村庄中式微后,很多地方的村民成了阎云翔(2006:5)描绘的那种“无公德的个人”,他们“表现出一种极端功利化的自我中心取向,在一味伸张个人权利的同时拒绝履行自己的义务。”改造异化的“人情”,就是要在村庄中重新创造出一种力量,掌控住村庄中正面的舆论和道德,以便能够抑制这些个人意志过于膨胀的工具性利用“人情”的行为。“家族”传统在这些极端“原子化”的村庄中基本上是不可能复兴的,这种情况下该依靠何种力量呢?我们可以借那些还未出现大规模“人情”异化现象的村庄来反观,如河北青龙B村,该村中“人情”是“被动地”未异化,该村由于地处山中以及打工经济刚刚兴起,市场化逻辑没有充分进入村中,因此该村的传统舆论和道德能够保持得较好,但这并不能保证今后村庄越来越“现代”后舆论和道德不会被消解。而湖北宜都的C村,相对来说则是在“主动地”保护着村中的舆论和道德,而其依靠的力量是村级基层组织。宜都在全国一片“裁撤村组干部”的风潮中反而在不断加强村级基层组织的建设,如保证村干部队伍的稳定,[13]如充分调动起村庄中村民小组长、村民代表、党员、信息员的作用而不是让其成为“摆设”。在“原子化”村庄中树立起非家族型的精英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一片平等细碎的“原子”核心家庭中,一些又热心公益事业又敢说直话的人能够浮现出来,他们能够批评村庄中的不良风气,他们也善于创造村庄中的正面风气。C村依靠村干部和“积极分子”的主体能动性,在开会、纠纷调解、公共设施建设这些“实”事中,对是非进行明辨,对善恶进行奖惩,如此保持和建构了村庄中正面的舆论和道德这种比较“虚”的东西。C村的成功经验是颇有借鉴意义的,“新农村建设”不能只是把重点放在补贴、项目资金上面,除了经济上、物质上的建设,还应注重文化上的、非物质上的建设,毕竟没有良性的文化网络的支持,投入再多的钱,村庄也将面临破败和解体。现在“原子化”村庄已经成为了中国农村的主流类型,在传统家族力量不可逆、现代司法力量对于“虚”事又不可及的情况下,利用发展和加强村级基层组织来抑制村庄中异化的人际关系、重塑村庄中正面的道德和舆论,是一条可取之道,同时也可能是如今最具现实可能性的一种办法。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周生杰]用文化人类学观点解读《诗经》
下一条: ·[邓大才]如何超越村庄:研究单位的扩展与反思
   相关链接
·[杨秀]一个京西门头沟人的春节过法儿·[张巧坭]大石窝石作文化村落的整体性保护
·[王琪]服忌:一个晋东南村落的宗族观念与实践·[宋汶阳]传统村落中非遗传承的内生动力
·[沈昕 莫朝含]地方知识视角下传统村落内源型民俗景观的外植化建构研究·[屈啸宇 彭连生]公产环与清代浙东村落的地缘共同体
·[刘心怡]风水协商:徽州许村的水口空间建构与村落关系·[刘婷 刘会惠]城市化转型中民间信仰的动态构建
·[黄清喜 李欣芸]客家非遗与传统村落保护、振兴研究·[高忠严]村落自治实践现代化转型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
·[陈思涵]“工夫”的双重指向:茶事与人情·[张兴宇]乡村振兴与民俗文化遗产资源利用
·[叶泽强]地方村落保护神的建构与重构过程·[杨雨点]语言、行为、物象:湖南新晃“孝梅节”节庆的多元民俗叙事与文化认同
·[武靖佳 胡燕]从村落节俗到舞台展演:溱潼会船的变迁研究·[吴言]劳作模式与村落共同体的关系
·[王芳]西南地区百年客家村落的变迁与发展·[沈昕 孙宇梦 葛惠芳]文旅融合背景下传统村落文化的空间生产研究
·[李向振]公共事件中的村落政治及其实践逻辑·[高忠严]巷道:理解中国村落的重要分析单位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