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理论与方法

首页民俗学专题理论与方法

[耿羽 王德福]类型比较视野下的中国村庄“人情”研究*
  作者:耿羽 王德福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5-12 | 点击数:17112
 

  三、情感型“人情”的村庄

  所谓情感型“人情”, 是指大家在走“人情”的时候遵循的是情感亲疏远近的规矩,由于情感的亲疏远近是灵活变通的,因此,村庄中的“人情”规则就显得比较有弹性。我们把河北青龙B村这个非宗族性村庄作为情感型“人情”村庄的代表,并仍从“人情”圈和礼金的角度来进行对比分析。先来看B村“人情”圈的范围,B村的程林给儿子办红事时,共来了130位客人,其中有7位宗亲,13位男方家姻亲、14位女方家亲戚、3位干亲、90位本村的(都是本村民小组的)、3位村外(本镇)的朋友。对比湖北大冶的A村,我们立即会发现,B村“人情”圈中宗亲关系少,而明显属于“后天建构性”的关系多。如在亲戚方面,B村的村民非常重视姻亲的往来,姻亲相对于宗亲来说,是人为操纵性很强的一种亲戚关系,情感型“人情”村庄中建立起来的姻亲关系网是比较发达的,其不像A村,“人情”往来时姻亲只来最亲近的一两代,如舅舅、外公,B村“人情”往来中的姻亲关系比较丰富和复杂,除了最亲近的一两代,还有很多绕了好几层的关系,如程林儿子的礼单上就记载当时来了男方父亲的妹妹的女婿、男方父亲的弟侄的女婿、男方父亲的堂兄弟媳妇的父亲、男方父亲的表姐的儿子等等,伦理型“人情”村庄中,姻亲关系由于受到强大的宗亲关系的压制,其常常体现为“一代亲,二代表,三代了”[5],而情感型“人情”村庄中的姻亲关系则常常出现“一表三千里”的情况。亲戚关系方面还有一个特殊现象值得我们注意,即结拜干亲,B村的干亲结拜是很普遍的,几乎每家都有干亲,村民往往选择关系比较好的邻居或朋友结成干亲,甚至有的村民把关系很好的远亲也结为干亲,因为这样显得“亲上加亲”,干亲其实是对“至亲”的亲属关系的一种拟制,干亲体现出了村民对于亲属关系的一种非常灵活的掌控。在亲属关系之外,村民们最倚重的便是地缘关系,对于村民来说,搞好地缘关系是可能的,村民们在村庄中(尤其是村民小组或自然村中)由于长期生产和生活方面的互动,形成了一个“熟人社会”,有了这个良好的基础,村民便自然会选择邻居作为自己来往对象,同时,搞好地缘关系对于村民来说也是必要的,因为村庄中没有强有力的血缘组织,村民平日要寻求帮助(如借东西、帮工等)时,便只能依靠邻居,“远亲不如近邻”,这句俗语放在非宗族型村庄中来理解再合适不过了。另外,村民如有适当的机会,他们也会发展业缘和趣缘关系,这部分的人际关系,最能映射出B村各家的交往能力。

  其实,情感型“人情”和伦理型“人情”在“人情”圈方面最大的不同,体现在宗亲关系方面,这里指的不是宗亲关系所占比例的大小,而是在宗亲关系的实质方面。伦理型“人情”村庄中的宗亲关系,是无可置疑的,是无论如何都要被宗族团结在一起的,就算两人的感情不好,其也要在“人情”往来等宗族的公共活动中表现出行动的一致性。而情感型“人情”村庄中的宗亲关系,是可以选择的,最典型的如兄弟关系,情感型“人情”村庄中的兄弟并不是必然要团结在一起的,兄弟之间关系如何,要看他们之间的感情如何,兄弟由于共同生活了这么多年,处得好的几率相对于其他关系来说是很大的,但是,如果兄弟之间闹崩了,他们就可以在村庄生活的各个层面“老死不相往来”,如此,情感型“人情”村庄中的宗亲关系实际上也是属于“建构性”的。由上述可以看出,B村这种情感型“人情”村庄中的村民进行“人情”往来时,主要根据私人感情来选择和建构交往对象,村民可以选择宗亲关系、拓展很远的姻亲关系、拟制干亲关系,发展非亲戚关系如地缘关系等。

  同样,B村“人情”中的礼金也表现出了相对的随意性。B村“人情”中送礼金送最多的一般是“至亲”(有些地方叫“重亲”),即舅、姑、姨、叔伯及他们的配偶,远亲和朋友送礼时,是比较自由的,其能在最高限度(“至亲”的礼金标准)和最低限度(村庄中约定俗成的标准)之间任意送一个数目,感情好的可以多送,感情一般的可以少送。大部分的情感型“人情”村庄中送礼金的规则,都是如此,而某些情感型“人情”村庄,礼金规则更加随意,如湖北宜都的C村,完全按照情感原则来送礼,私人感情好,送的礼金超过“至亲”也无妨。因此,在情感型“人情”村庄中,礼金上的差别体现的不是亲属关系的亲疏远近,而是私人情感的的亲疏远近。

  四、功利型“人情”的村庄

  所谓功利型“人情”,是指大家怀着工具性的目的进行着“人情”往来,这种“人情”往来的方式,不再具有什么规则性,如何能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是“人情”往来中唯一的考量。黄光国(2004:8)在区分“情感性的关系”和“工具性的关系”的时候[6],认为“个人和他人维持情感关系时,维持关系本身便是最终目的;可是,个人和他人建立工具性关系时,不过是以这种关系作为获得其他目标的一种手段或一种工具。”因此,我们要以人们维系一段关系的最终目的来判断其为“情感性的关系”还是“工具性的关系”,因为“情感性的关系”这并不完全排斥工具性的成分,其“除了满足情感方面的需要之外,个人也可以用这种关系作为工具,来获取他所需要的物质资源,不过,在这类关系中,情感性的成分仍然大于工具性的成分。”(黄光国,2004:7)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周生杰]用文化人类学观点解读《诗经》
下一条: ·[邓大才]如何超越村庄:研究单位的扩展与反思
   相关链接
·[张兴宇]乡村振兴与民俗文化遗产资源利用·[叶泽强]地方村落保护神的建构与重构过程
·[杨雨点]语言、行为、物象:湖南新晃“孝梅节”节庆的多元民俗叙事与文化认同·[武靖佳 胡燕]从村落节俗到舞台展演:溱潼会船的变迁研究
·[吴言]劳作模式与村落共同体的关系·[王芳]西南地区百年客家村落的变迁与发展
·[沈昕 孙宇梦 葛惠芳]文旅融合背景下传统村落文化的空间生产研究·[李向振]公共事件中的村落政治及其实践逻辑
·[高忠严]巷道:理解中国村落的重要分析单位·[李向振]庙会献戏活动与村落生活的运辑
·[吕涛宇 易谦柳]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代表性传统村落文化遗产存在现状调查研究调研报告·[刘永发 黄清喜]村落信仰语境下民间传说的生发机制研究
·[郭炳亮]中国村落防御史论纲·[耿羽]侨乡仪式性人情异化的移风易俗治理研究
·[白莉 张晓玫 袁浩哲]传统村落数字乡村建设路径研究·[张文艳 张启龙 张统夏]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村落民俗文化的作用与演变
·[张磊]村落公共性再生产中的知识权力机制·[扎西卓玛]中国传统村落中的非遗探究
·[于学斌]以乡愁文化为基调的村落景观再塑·[杨桂珍]二零二零年山东省莱州市某村落的一场婚礼调研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