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理论与方法

首页民俗学专题理论与方法

[耿羽 王德福]类型比较视野下的中国村庄“人情”研究*
  作者:耿羽 王德福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5-12 | 点击数:17068
 

  “人情”往来,本来具有多方面的功能,而功利型“人情”却使这些功能朝着异化的方向发展。功利型“人情”可以细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一)、拉关系型的“人情”。“人情”原来一个重要的社会功能,是建立社会交往,即“人情”往来能在村庄中建立一个或多个持久而稳固的人际关系网络。“人情”的这个社会功能如果被任意地发挥而无规则的限制的话,就容易朝“拉关系”的方向异化。辽宁凤城的D村,就充斥着这种拉关系型的“人情”,D村的村民办一次仪式性活动,平均有400~500人来参与,这显然和我们在情感型“人情”村庄看到的有很大不同,情感型“人情”村庄中的村民能够根据情感亲疏选择自己的交往对象,而不必像伦理型“人情”村庄那样把村民限定在一个先天性的圈子内,如此情感型“人情”村庄中的“人情”圈一般都比伦理型“人情”村庄中的“人情”圈大,一个“人情”圈的规模大致在100~200人左右,少数脉特别广的人才有更大的“人情”圈子,而D村的“人情”圈竟然平均水平都能达到400~500人,这实在令人咋舌。规模庞大的“人情”圈背后实际是短暂而又不稳定的人际关系网络。村民在实践“拉关系”时,针对村庄中两个不同的群体,村民的行为逻辑是不同的:村民在面对“普通村民”这个群体的时候,行为逻辑是“宁滥勿缺”、“有备无患”,宋丽娜和陈锋(2009)在调查时发现,在D村,每个人都小心地维持彼此之间的“人情”关系,即使和他人只有点头之交,但在别人办事时也不好意思不去,即使对别人心里有些看法,表面上也不会表达出来,彼此之间的“人情”往来一般情况下都会继续。在这种思维的指导下,D村村民在办事时,就把所有有联系的人,如宗亲、姻亲、本堡(本自然村)的村民、在煤矿打工时认识的工友、在酒场、球场、麻将场中认识的朋友都请来,不管感情是深是浅,先交上再说,什么时候说不准用得上。村民在面对“村庄精英”这个群体的时候,行为逻辑是“尽量贴上去”,在D村中,村民们最想“贴上去”的是煤老板,村民们想“贴”煤老板最直接的原因是很多村民在煤矿上打工,煤老板可以决定用谁不用谁、给多少钱,比较间接的原因是煤老板经济富裕、人脉又广,和其交上朋友以后办事也方便。D村的“人情”中,充斥着功利化的关系,这种功利化的关系,看似涵盖范围很广,在“量”上很可观,但其“质”却很贫乏,不投入真实感情,“不亲装亲”,这种关系网络必定是脆弱而不稳定的,和谁都“亲”,最终实际上是和谁都不亲。“人情”等仪式性交往本来是日常性交往的集中体现和再次确认,但D村村民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仪式性交往中,而在日常性交往中只是打打闹闹、说说笑笑,没有感情的深入交流,D村村民这种注重交往的形式而不是实质的做法,是无助于人际关系的良性发展的,D村村民平日里虽然牌友、酒友、球友不少,玩乐也很频繁,但到了要办事的时候,这些酒肉朋友往往靠不上。

  (二)、敛财型的“人情”。“人情”除了社会功能,还具有经济功能,即经济互助。办仪式性的活动,往往要花一大笔钱,有些手头拮据的人家依靠自身财力办不起,这时亲戚朋友送来的礼金就起到了“募集资金”的作用,依靠“人情”募集来的资金是要在别人举办“人情”时偿还的,因此,收取别人的礼金可以看作“贷款”,而给予别人的礼金可以看作“储蓄”。“人情”的经济互助功能在旧社会体现得尤为明显,因为那时挣扎在温饱线上的穷苦人家较多,这也许可以从发生学上解释为什么走“人情”需要附带送上钱财。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多数村民办事已经不需要依靠“人情”来融资了,“人情”经济互助的作用正大大减弱。走“人情”时附送钱财作为一种习俗保留了下来,但在这种行为背后的义涵却在不断发生改变,过去其意义是经济互助,现在是表达一下感情,在极端的情况下其也可能发展为敛财。一般情况下,村民主要因为以下几件事情举办仪式性活动:小孩出生(以及满月、周岁)、孩子上大学或参军、孩子结婚、老人做寿、老人去世、建新房。但在有些村庄,仪式举办者却大肆增加“人情”的名目,把“人情”完全当成了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加财富的手段。陈柏峰在调查湖北江汉平原的村庄时发现,如今村庄里办事的名目越来越多,如庆贺生日变成了从小到大逢“五”逢“十”都庆生,如庆贺考学扩展到了上高中、上中专等,更过分的是,有村民建了两层的房子,建成第一层时办了一次酒席,过了一段时间建成第二层时又办了一次酒席,又如一个农户打了一条造价大约3000元的小木船,也请客收礼,最极端的是村里有八个小孩卷入一场人命案,几家家长都举办了酒席,希望筹点钱去“走后门”,另外,村子中还出现了“假收养”、“假结婚”、“假买房”,目的都是能办酒席收钱(陈柏峰,2009)。这种形式的“人情”,已经把“人情”的经济功能完全扭曲异化了,造成的结果是大家竞相欺骗,因为村民短时间内是离不开这个“人情”圈的,为了躲避送这些“冤枉钱”,其只有也巧立名目去办事。

  (三)、谋取声望型的“人情”。一般情况下,人们在“人情”中是“消极”地谋取着社会声望,即当你参与“人情”的时候,要符合“人情”的一些基本规则——别人请了你你要去参加、别人给你随了礼你要回礼、回礼要与别人送的相当甚至多出一些、办酒席时档次要够等等,如此,你才不会受到村庄中舆论的制裁,才不会被人在背后“说闲话”。那些不按村庄“人情”基本规则行事的村民,往往会在舆论中遭到大家的排斥,成为没人愿意与之往来的“死门子”。“消极”地谋取社会声望,就是要保住在村庄中立足的基本社会声望。而我们在浙江奉化调查时发现,村庄中的富裕阶层(年收入在10万甚至100万以上),可以在“人情”中“积极”地谋取社会声望,其通过“亏钱”的逻辑(宋丽娜,2009),使自己的经济资本转化为社会声望,这个声望是具有等级性的声望,其能抬高“亏钱”者的社会地位,把“亏钱”者和普通村民区隔开。E村的戴书记(在本地和上海都有工厂,年收入500万元)操办女儿的婚礼时,摆了130多桌酒席,请了村里90%的人,还请了县市各部门领导200多人,办酒席时,戴书记处处贯彻了“亏钱”的逻辑:本村的老人不用送礼,领导不用送礼,大手笔地置办婚礼仪式(花费5万元),酒席上送每个客人100元红包和一包软中华(一般只送15元的红包)。如此,戴书记办酒席共花费了50多万元,礼金只收了30万元,最终亏了20多万元,而其他村民办酒席则一般会盈余礼金收入的1/3~1/2。戴书记用“亏钱”,显示和提升了自己的社会地位,村民们谈起戴书记办的酒席,无不表示赞叹和羡慕。这种“亏钱”式的“人情”,正在破坏原有“人情”正常的逻辑,使“人情”脱离出村庄成为彻底的个人工具,更重要的是,它使“金钱至上”这种破坏传统舆论的价值判断在村庄中得到了确认和加强。

  我们在以上罗列了几种“人情”异化的情况,并不是要穷尽其现象,而是要说明其本质,可能随着村庄状况的不同,还会有不同情况的“人情”异化出现。另外,我们只是选取了村庄中最为主要和最为典型的“人情”异化情况作为该村庄的“标签”,这并不是说该村庄中没有其它形式的异化,现实中的情况是,一旦传统的舆论和道德遭到破坏,村庄中就会出现多种形式的“人情”异化。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周生杰]用文化人类学观点解读《诗经》
下一条: ·[邓大才]如何超越村庄:研究单位的扩展与反思
   相关链接
·[张兴宇]乡村振兴与民俗文化遗产资源利用·[叶泽强]地方村落保护神的建构与重构过程
·[杨雨点]语言、行为、物象:湖南新晃“孝梅节”节庆的多元民俗叙事与文化认同·[武靖佳 胡燕]从村落节俗到舞台展演:溱潼会船的变迁研究
·[吴言]劳作模式与村落共同体的关系·[王芳]西南地区百年客家村落的变迁与发展
·[沈昕 孙宇梦 葛惠芳]文旅融合背景下传统村落文化的空间生产研究·[李向振]公共事件中的村落政治及其实践逻辑
·[高忠严]巷道:理解中国村落的重要分析单位·[李向振]庙会献戏活动与村落生活的运辑
·[吕涛宇 易谦柳]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代表性传统村落文化遗产存在现状调查研究调研报告·[刘永发 黄清喜]村落信仰语境下民间传说的生发机制研究
·[郭炳亮]中国村落防御史论纲·[耿羽]侨乡仪式性人情异化的移风易俗治理研究
·[白莉 张晓玫 袁浩哲]传统村落数字乡村建设路径研究·[张文艳 张启龙 张统夏]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村落民俗文化的作用与演变
·[张磊]村落公共性再生产中的知识权力机制·[扎西卓玛]中国传统村落中的非遗探究
·[于学斌]以乡愁文化为基调的村落景观再塑·[杨桂珍]二零二零年山东省莱州市某村落的一场婚礼调研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