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驱镇策略
会在端午杀人降祸的,当然不止脾气暴躁的介子推、伍子胥和屈原,既然是恶日,这一天出来作祟的妖魔鬼怪都会各显神通,肆虐人间。在民众的观念世界中,异类也是分阶级的,对于伍子胥、屈原之类的大神,人们主要是以祭飨为主,而对于那些普通的牛鬼蛇神、毒魔狠怪,则以驱逐和镇压为主。
驱逐方法有很多,唐前就已经兴起赠避瘟扇、挂艾、挂蒜、挂桃木符、系五色长命缕等,比如《荆楚岁时记》说:“采艾以为人形,悬门户上,以禳毒气。······以五彩丝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入宋以来,各种避瘟花样就更多了,比如《武林旧事》记载:“又以青罗作赤口白舌帖子,与艾人并悬门楣,以为禳禬。道宫法院多送佩带符篆,而市人门首各设大盆,杂植艾、蒲、葵花,上挂五色纸钱,排钉果粽,虽贫者亦然。”
镇压的方法主要是借助张天师、钟馗等宗教神灵或民间俗神的神威。这是一种以恶制恶的镇压模式,《燕京岁时记》称:“每至端阳,市肆间用尺幅黄纸,盖以硃印,或绘画天师钟馗之像,或绘画五毒符咒之形,悬而售之。都人士争相购买,粘之中门,以避祟恶。”无论民间还是文人描画的天师像、钟馗像,都具有“豹头环眼,铁面虬鬓,相貌奇异”的特点。传说钟馗喜欢吃鬼,所以民间画钟馗像,肚子都很大,越大越能吃,威力也越显赫。在湖南、江西、安徽等地,现在还流传一首《驱瘟谣》:“五月五日午,天师骑艾虎,手持菖蒲剑,瘟神归地府。”也有一些地方将之写在红纸上,张贴于门首。
(图:清代戏剧图册中的“五毒传”)
大凡降妖伏魔的神灵,一般都得足凶够恶,如此才能从法力、相貌各方面都碾压诸路邪灵,达到以恶制恶、保家卫宅的目的。“徐髯仙家有杜堇古狂所画天神一幅,人长一尺许,七八人攒在一处,有持巨斧者,有持火把者,有持霹雳砧者,状貌皆奇古,略无所谓秀媚之态,盖奇作也。髯仙每遇端午或七月十五日,则悬之中堂。”
此外,由于老虎属性凶猛,传说老虎也有吃鬼镇妖的功能,而将“艾”与“虎”加在一起,或者将“天师”“艾”“虎”加在一起,就有了更加强大的法力:“相同或相似意义的镇物的相加,可使它们所分别代表的神性或法力得到增加,这便是神性相加原理。”民间剪纸也有许多诸如“辟邪艾虎”“吸毒葫芦”等主题的图案。葫芦往往用黄纸剪成,上书“散灾大人本姓雷,见了葫芦速转回”等字样,也有直接将五毒图案贴在葫芦上的,象征五毒被葫芦收走。
道教天师多被文学作品塑造为法力高超的神奇术师,他们不仅能帮助人类驱邪禳灾,还能为神灵排忧解难。唐代《仙传拾遗》说,有一年五月初一,有个老头来到天师叶法善的住处,“诣门号泣求救”,自称东海龙王,受到婆罗门的欺负:“(婆罗门)其法将成,海水如云,卷在天半,五月五日,海将竭矣。统天镇海之宝,上帝制灵之物,必为幻僧所取。五日午时,乞赐丹符垂救。”到了端午这天,叶法善“敕丹符飞往救之,海水复旧,其僧愧恨,赴海而死”。
本文提到的故事中,赵州参军妻的复活、妙应的未卜先知、灵隐寺长老的明鉴是非、叶法善飞符救龙王,以及许多本文未及列入的张天师降妖伏魔的端午故事,都具有宗教救度的象征意味。
(四)逆转策略
中国传统节日,无论凶日还是恶日,最后都一样会被逆转为吉日,变成“佳节”,前提是得掌握因势利导、化险为夷、扭转乾坤的文化密钥。最早的逆转领域是医药领域,巫医、道医在这一方面尤为擅长,比如葛洪《抱朴子》称:“(肉芝者)以五月五日日中时取之,阴干百日,以其左足画地,即为流水,带其左手于身,辟五兵,若敌人射己者,弓弩矢皆反还自向也。”其中“若敌人射己者,弓弩矢皆反还自向”的功能,尤其能体现这种神奇的逆转效果。又如苏轼《仇池笔记》记载:“端午日日未出时,以意求艾似人者,采之以炙,殊效。”陈元靓《岁时广记》也说:“端五日,采百药苗,以品数多为妙。不限分两,舂取自然汁,和石灰三五升,脱作饼子,曝干。治一切金疮,血立止,兼治小儿恶疮。”
由于五月五日是极阳之日,传说此日所铸龙镜,效验最佳。唐传奇《镜龙记》就讲了这么一个故事。据说扬州素有铸镜传统,唐天宝三年(744年)五月初一,镜匠吕晖的工场来了一位自称龙护的白衣老人,带着一个黑衣小童,对吕晖说自己能够解造真龙,愿意为吕晖造一面可以献给皇帝的铜镜。于是,一老一少把自己关在镜房里。三日三夜之后,人不见了,只有一张写有制镜秘方的素纸,后面还附了一首“镜龙诗”。于是,吕晖等人就把镜炉移到船上,选定五月五日午时在扬子江心开铸。镜成之后,于五月十五贡献给唐玄宗,玄宗将之收入内库。到了天宝七年(748年),秦中大旱,玄宗亲至龙堂祈雨,不应。国师叶法善说,估计是没有请对真龙。于是玄宗让他到内库去看看有没有真龙物,结果叶法善一下就选中了这面龙镜:“此镜龙,真龙也。”叶法善以之祈雨,没一会就从龙鼻中冒出白气,遍散全城,“甘雨大澍,凡七日而止”。这是一则典型的化恶为善的案例,选定极阳时刻铸造真龙宝镜,将三才四气五行全都熔铸在镜龙体内,正如“镜龙诗”所称:“盘龙盘龙,隐于镜中。分野有象,变化无穷。兴云吐雾,行雨生风。上清仙子,来献圣聪。”
(图:唐代“千秋万春”盘龙镜)
本文最后要说的是,所谓恶日,只是古人的一种文化观念;所谓禁忌,也只是信则有、不信则无的心理暗示。前人早就质疑过端午恶日之说:“古来不幸之事,无月无之,从此将无月不禁忌矣。”自古以来,发生在五月五日的不幸之事,未必比别的日期更多,但是,发生在其他日期的祸事大都没有被记录下来,而发生在端午的种种祸事,都被传讲、记录、夸张乃至传奇化了。历史固然有层累造成的一面,文化观念也一样有层累造成的一面。越来越多的端午故事不断地将恶日观念给堆高、坐实了,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幸存者偏差”。我们所看到的故事,是被传统观念筛选过的故事,而我们所了解的传统,则是由这些故事所夯实的传统。
(原文载于《民族艺术》2023年第2期,请以纸质版为准。)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民族艺术杂志社微信公众号 2023-05-23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