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术史反思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术史反思

[李婉薇]追寻民俗印记:论戴望舒的广东俗语及小说戏曲研究
  作者:李婉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7-11 | 点击数:14763
 

在戴望舒明显不知道这个传说,而是描绘了一个名字改得不好,也没有看相技巧的相师形象,篇末以太太向丈夫争宠为例子,不甚贴切。而“两公婆见鬼”中的“见鬼”,实取双关语,并非真的指“遇到鬼”,而是遇到怪事,例如丢失东西之类。宋郁文的解释为:“这是说:事情不是你做的,就是我做的;不能推諉第三人。”戴望舒的文章只在最后两小段直接和歇后语相关,大半篇记述成长过程中怕鬼的经验,最后总结说:“待上了年纪,不止对鬼怀疑,简直崇拜‘无鬼论’来了。”又宣佈:“小时候所听的鬼故事,全是假话!”唯物主义色彩浓厚的宣告充满言外之意。笔者指出戴望舒解释广东歇后语有欠准确之处,主要是为了指出这项工作的难度,以想见当时他的处境和考虑。“图解”大部分的解释都十分准确,不但为香港的俗语研究提供宝贵的资料库,更呼应二十年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重绘民族精神面貌的努力,在沦陷时期研究本族的俗语和风俗,更有保存民族文化血脉的心跡。即使在种种压逼和限制之下,戴望舒仍然透过“图解”完成了人生中意义不凡的工作。

  五、小説戏曲研究的推手和纽带

  戴望舒校点的《石点头》和《豆棚閒话》在1935年即他30岁时出版。79此前一年,他在西班牙游歷时也曾蒐集当地古典小说的资料。四十年代在香港撰写《西班牙爱斯高里亚尔静院所藏中国小说戏曲》一文时,他追记当时的发现,字里行间充满感情。戴氏指出该院所藏有两个重要的本子,一为《新刊案鉴汉谱三国志传绘像足本大全》,“为诸家所未著录”,并详细忆述它的资料:“书凡十卷,二百四十段,每页十六行,每行二十字,图在上端,两边题字,古朴可爱,惜缺第三、第十两卷耳”,又指出当时所见的《三国志演义》版本中,“当以此为最早”,并慨叹说:“以滞留时期不多,未遑细览,至今引为憾事。”另一曾披阅的“天壤间孤本”为《新刊耀目冠场擢奇风月锦囊正杂两科全集》,这集子“所选传奇杂剧时曲甚丰”。戴望舒忆述回国后曾屡次和该院僧侣交涉,希望取得全书书影,但因为“摄影索价过昂未果”。他最后惋惜道:“未几西班牙内战突起,爱斯高里亚尔沦为战场。静院所藏,未知流落何所,而余所抄目录及书影,亦毁于炮火,仅赵景深及郑振鐸二君曾借抄目录各一份尚存而已。思之悵然。”由此可见,戴望舒不以小说戏曲研究为餘事,而是认真地投入长期的热情。据吴晓铃指出,在戴氏的遗稿中有一部“尚未完成的《中国小说史》的蓝图”。他认为戴望舒在古典小说戏曲方面的工作约有二十年,虽然比创作和翻译的时间短,但在他四十五年的人生中,仍然佔去很重要的一部分。戴氏小说戏曲研究的实绩断续地诞生于多难的四十年代,虽然更具规模的成果未及诞生,但也不无重要的实绩。据马幼垣指出,戴望舒对《李娃传》作者、《袁无涯刊本水浒传》版本的研究最有贡献,后者的影响范围超出文学,触及李卓吾的文艺思想和中国文学批评的基本问题。马氏又讚扬“俗文学”副刊有“创肇的作用”,在抗战胜利后,北京、上海和南京都有报刊开设小说戏曲研究的副刊,其内容形式均有学步“俗文学”副刊之处。戴望舒处于民族和个人的生死关口,始终致力小说戏曲的研究,固然可能因为作为学者,比作为诗人,更能在保守自己的美学信念之餘,投入时代洪流中去,但这个选择无疑也基于他自己长期的兴趣和准备,并且了解小说戏曲研究作为一门学问对现代中国的意义。无论作为推动者还是研究者,戴氏在小说戏曲的学术史上都有承先啟后的地位,在抗战的背景下,他在这方面的研究和“图解”的书写一样,有特殊的民族和时代意义。

戴望舒主编的《星岛日报·俗文学》副刊

  戴望舒主编的“俗文学”副刊在1941年4月开始,每星期刊出一次,同年12月6日结束,共刊出43期,代表他在小说戏曲研究的前期成绩。在创刊号的“编者致语”中,戴氏说了一句很重要的话:

  承静安先生遗志,继鲁迅先生餘业,意在整理文学遗产,阐明民族形式。

  不但宣告设立这个副刊的目的,更表明他自觉地继承清末民初小说戏曲研究的成果。王国维代表的是戏曲,而鲁迅代表的是小说,他们创立的学科领域和研究范式超越学术意义。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的自序指元曲为“一代之文学”,但因为“为时既近,托体稍卑”,史志集等典籍不加著录,而“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復道”;《中国小说史略》的序言首句即云“中国之小说自来无史”。随着晚清时期知识系统的重构、文学观念的更新,小说戏曲进入文学殿堂,成为推动现代学术发展的动力,事实上,小说戏曲研究和征集歌谣以来的民间文学运动一样,学术研究的背后更深层的意图在于摸索、细认儒家道统以外民族精神面貌。

  戴望舒不但继承二位所代表的学术研究背后的民族精神,还赓续两人源自乾嘉学派的研究方法。钱南扬指王国维“开辟了以乾嘉学者治经史之法治曲的道路”;陈平原教授指鲁迅借助章太炎为中介,“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沟通了和清儒的历史联系”,认为《中国小说史略》的成功在于“重考据又不囿于考据”。戴望舒的小说戏曲研究几乎都循考证、校订、辑佚入手,较少文学欣赏和分析,吴晓铃和马幼垣形容戴望舒“在资料的蒐辑、校订和抉别上做工夫”、“通过繁浩而条紊不乱的考据”做研究。难怪马氏颇觉惊讶:“以戴望舒的诗人天份,重感情,重体会,写起学术论文来,大家或会以为是作品分析,文艺原理一类,哪想到竟多是乾嘉派的考证校勘工作。”他又称赞戴氏的考据工夫:“戴望舒的国学修养很好,更广涉秘籍,加以思考精密,考据文章往往做到抽丝剥茧,拍案惊奇的境界。”可知戴望舒在研究方法上确有所继承王、鲁之处,并非只是堂皇的口号。同时,戴氏十分了解鲁迅辑佚工作的细节和意义,他在沦陷时期发表《古小说钩沉校辑之时代和逸序》,订正郑振铎《鲁迅的辑佚工作》一文的说法,包括郑氏认为《古小说钩沉》乃《中国小说史略》的副产品,并且怀疑该书没有完成。戴望舒就此重刊鲁迅在1912年以周作人的名字“起孟”发表的序文,并指出鲁迅早已从事古小说的辑佚工作然后才写《中国小说史略》:“当鲁迅先生于1920年秋到北京大学去讲《中国小说史》的时候,是对于中国古小说的蒐集已下十餘年的工夫,而《中国小说史》的编著,便是十余年前校辑古小说的自然趋势。”在文末,他除了赞扬鲁迅不求闻达,还附带说明“钩沉”的“钩”最初写作“抅”,并奉劝“要做小考据的人们,应该注意一下。”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陈艳】

上一条: ·[陈泳超]陌生的田野
下一条: ·[王霄冰]中国民俗学:从民俗主义出发去往何方?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