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术史反思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术史反思

[李婉薇]追寻民俗印记:论戴望舒的广东俗语及小说戏曲研究
  作者:李婉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7-11 | 点击数:15002
 

在二十年代初,郭绍虞指出谚语为时代的思想印记,并把当时的风俗情形用简约的言语表现出来,时人也提出歇后语在语音学上的重要性;三十年代初周作人重刊《越谚》,进一步推动“风土谚语”的研究。研究风俗则可了解民族文化,风俗调查会的成立啟事说:“风俗为人类遗传性与习惯性之表现,可以覘民族文化程度之高下;风俗调查,为文学,史学,社会学,心理学,行为论,以及法律,政治,经济等学不可少之材料。”在五四时期,民俗学研究的终极关怀在于改造国民性。三、四十年代之交,国势日趋险恶,但各地的风俗、俗语调查和考察始终不曾断絶,这时知识分子更多的是为了保存和了解民族精神。朱介凡在《论中国谚语的蒐录》指出,抗战爆发后有四处继续谚语蒐录的工作,日后他在《中国谚语论》指出谚语的价值是“接触民族的歷史、风土、人情”,“全民共有的社会意识和民族意识”和“在世俗生活的权威”。

  谚语和风俗一直被视为民族精神和文化的载体,谚语的蒐集和研究也一直被视为属于俗文学的范围。作为学科的俗文学,从郑振鐸到曾永义都把“俗”定义为“雅俗”之“俗”;在八十年代,施蛰存曾提出应为“民俗”之“俗”。但是,无论哪一种说法,都强调俗文学的基本精神,即旨在民间层次的研究和保存民族面貌,了解民族特质和精神。因此,俗语和风俗的研究从来都有深刻的民族意义,目的是了解民族性底层真实而复杂的精神面貌。基于探讨民族底层精神面貌的共同目标,民俗学、风俗学、俗文学、民间文学等学科从一开始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半个世纪以来它们的研究目的一直重叠,充满强烈的民族意识。戴望舒写作“图解”时,自由度受到一定的限制,没能详细地作文献的研究和陈述,也不大可能作田野採集和考察。但细读前期“图解”就明白,戴氏的用力之处显然在于挖掘风俗、方言的文化源流、演变。在沦陷时期,侵略者的统治下,本国本土的风俗研究就更有保存民族精神面貌的意义,侵略者最终必以消灭民族文化为目的,因此,记录和考证风俗、俗语无疑是一种隐晦和曲折的抗衡。1944年,戴望舒曾在上海通俗刊物《太平》发表风俗研究散文《除夕旧闻录》,陈子善指出其成绩和意义:

  当时,戴望舒正处在“灾难的岁月”中,他蛰居香港,生活在日本侵略者的淫威下,只能在作品中十分曲折地表达自己的心声。这篇《除夕旧闻录》虽大半抄录古书,但条分缕析,写得如数家珍,固然显示了戴望舒对除夕风俗作过系统的研究,也未赏不可看作戴望舒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熟稔和热爱,他始终是爱国的,抄书中正有深意矣。

  以此文和“图解”对照,便可知文献考据确为戴氏研究风俗的主要方法,“图解”为要通俗化而受到的限制也更为明显。必须指出的是,“图解”也应视为广东和香港俗语研究中特殊而重要的成果,并为保存和普及俗语材料作过贡献。吴昊(1947-2013)是香港著名学者,极受香港青年、传播界和文化界尊敬和爱戴。他早年在电视台参与多部膾炙人口的电视剧的剧本创作,在1989年加入当时的浸会学院,任教于电影电视系,但最为香港市民熟悉的是他的掌故和俗语研究。在他逝世时,香港报章纷纷称他为“香港掌故专家”。吴昊曾以随笔形式,写作多部俗语研究著作,参考本文的附录可知,吴氏这方面的两种著作,即《港式广府话研究》和《怀旧香港话》,明显得力于“图解”的帮助。在早期广东俗谚的选择方面,“图解”像一个储藏库为吴昊提供词条;在行文和资料方面,吴氏更深深受益于戴望舒。以《阎罗王揸摊》为例,“图解”的第一、四段和《港式广府话研究II》的第四、五段可说完全相同;《老鼠跌落天平》的第二段两者也相同,吴昊只加了一句过关于“过街老鼠”的按语。从《大花面抹眼泪》、《亚聋送殯》和《神枱猫屎》三条可知,吴昊在解释歇后语时大致取用戴望舒的意思,删改通常只为了使行文较为紧凑简练,用字和标点符号更符合今日的方式。《水鬼升城隍》一篇值得详细观察,本文如上述例子一样,文字有不少重覆之处,可见戴望舒对俗语的传说、解释都被吴昊採用,但更重要的是,吴氏把戴望舒知道而没能写出来的资料罗列出来了。“图解”限于《周报》的定位,没能引经据典,详细考证城隍的来源,只概括地说明它的名字和在民间十分兴旺的情形。戴望舒提到城隍乃“八蜡”祭典中的“水庸”;吴昊在后半面文章引用《礼记•郊特牲》、《北齐书•慕容俨传》和《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说明了“八蜡”和“水庸”问题,而在文末,“大神”、“小鬼唔见得大神”等语,仍然来自“图解”。吴昊这篇文章非常完整,今日并读两篇《水鬼升城隍》,吴氏的版本未尝没有优于戴望舒之处,主要是因为戴氏必须兼顾《周报》读者的趣味。当然,他的版本得益于戴望舒的实在不少。笔者引录两个文本的相似之处,主要想指出“图解”对香港长远而细致的贡献。“图解”对吴昊的《港式广府话研究II》等著作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从行文、资料到传说、解释,都为吴昊提供极大帮助。作为外省人的戴望舒,在敌人的铁蹄下为广东俗语耗费心力,即使诗人有学者的眼光,愿意努力实现这份工作的意义,匠心和才能始终有无法舒展之处,而透过吴昊的俗语研究,他这方面的研究方法和文字得到香港人点滴的继承。刘绍铭认为超过八十篇的“图解”,应有“老香港”做戴望舒的“解人”才能写成。这位“解人”自然以郑家镇最为重要,但第二任妻子杨静也不能忽略。杨静早丧的父亲是宁波人,母亲是广东人。卢玮銮教授指出“达士”的笔名是由杨静确认的,“图解”的写作在两人婚后一年开始,虽然这段婚姻后来并不幸福,但也不排除在新婚时期杨静曾担当戴望舒写作“图解”的帮手。不过,在后期“图解”中,的确有些歇后语解释和正确的意思有缝隙,箇中原因是多方面的,追溯歇后语的来源本来极为困难,加上《周报》的风格必须易懂,无法用上考据的方法和资料时,戴望舒只能以想像的方式为歇后语编故事,或者谈谈相关的生活经验,以趣味性吸引读者,无法准确说出歇后语谜面和谜底之间关键的联繫。《陆云亭睇相》和《两公婆见鬼》是比较典型的例子,前者的“陆云亭”是“陆荣廷”的口误,现时坊间有时仍称为“陆云亭”。

  《广州话俗语词典》这样扼要地解释:“相传民国初年陆荣廷在广州任两广巡阅使。有一天他便装上街,找到一位颇有名气的相师看相。那位相师认出他是陆某,便把他羞辱一番。后来人们便用这个歇后语来取笑那些自取其辱的愚蠢行为。”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陈艳】

上一条: ·[陈泳超]陌生的田野
下一条: ·[王霄冰]中国民俗学:从民俗主义出发去往何方?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