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历史民俗学

首页民俗学专题历史民俗学

[刘宗迪]怪物是如何炼成的
  作者:刘宗迪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10-08 | 点击数:7202
 

  另一类怪物,即躯体增生或残缺的“畸形怪兽”,诸如一身九尾之狐、一身六翼之鸟,或者只有三条腿、一只眼的兽之类,其来历则另当别论。此类怪物在《山经》中也所在多见,如《东山经》所载:

  珠蟞鱼:澧水出焉,其中多珠蟞鱼,其状如肺而四目,六足有珠,其味酸甘,食之无疠。

  蠪蛭: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九首、虎爪,名曰蠪蛭,其音如婴儿,是食人。

  鮯鮯:深泽,其中……有鱼焉,其状如鲤,而六足鸟尾,名曰鮯鮯之鱼,其鸣自叫。

  走兽四足,飞鸟双翼,鱼蛇无足,牛羊双角,不管什么动物,都只有一个脑袋、一条尾巴,而《山经》中却记载了大量的多足、多翼、多尾、多目、多角或少足、少目的动物,委实令人费解,不由人不把它们当成怪物。

  《山经》既为纪实的博物志,其所记载之物,不管如何怪异,亦当为实有之物。诸如此类的记载究为何种动物,诚难以考见,但其原为普通的动物当可断定。古代没有动物园,更没有自然博物馆、标本陈列室,能让人就近细察动物的长相。野兽、飞鸟隐于密林茂草、深山幽谷,出没无常,行踪诡秘,人们往往唯闻其声,不见其形,即使偶尔目睹其形,也无法细致观察,因此难以准确描述其形态、长相。加之野兽出没,往往给人带来恐惧,因此人们在描述其形象时也难免夹杂想象和夸张的成分。《大戴礼记·四代》云:“平原大薮,瞻其草之高丰茂者,必有怪鸟兽居之;……高山多林,必有怪虎豹蕃孕焉;深渊大川,必有蛟龙焉。”茂草大薮、高山深林、深渊大川,天生就神秘莫测,因神秘而自然对出没于其中的鸟兽生出种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山经》时代的博物学家,对于草木植物不难靠亲自观察而记录其形态,而对于行踪不定的飞禽走兽,则大概只能依据当地人的口述和传闻,因此其关于野生动物的记录就必然羼杂种种偏差和错觉,失真在所难免。

  不过,我们也不可低估古人对事物形象的观察能力和了解程度,而轻易地将《山经》中不合乎自己常识的记载皆归之于古人的无知妄诞,其中也许确实蕴涵着古人真切的博物学观察呢。例如上引《东山经》中的珠蟞鱼,“其状如肺而四目,六足有珠,其味酸甘,食之无疠”。乍看之下,无疑胡说,世界上哪有长四只眼、六只脚的鱼?在前人画的珠蟞鱼图中,就把它画成了一条头长四只眼、身体两侧各生三足的怪鱼。“珠蟞”,《吕氏春秋·本味》引作“朱鳖”,《南越志》云:“海中多朱鳖,状如胏,有四眼六脚而吐珠。”(《初学记》卷八引),可见“珠蟞”当作“朱蟞”,“朱”盖言其色。《山经》关于珠蟞鱼的记载,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种至今犹见于闽浙沿海及南海、被称为“古生物化石”的甲壳类水生物,即鲎。《本草纲目》云:“鲎,状如熨斗之形,广尺余,其甲莹滑,青黑色,鏊背骨眼,眼在背上,口在腹下,头如蜣螂,十二足,似蟹,在腹两旁,长五六尺,尾长一二尺,有三棱如棕茎,背上有骨如角,高七八寸,如石珊瑚状,每过海,相负示背,乘风而游,俗呼鲎帆。”鲎之为物,有壳似鳖,故《山经》以“鳖”名之;鲎壳色赤,故称“朱鳖”;其身体由两节组成,无论从造型还是颜色,都很像肺叶,故《山经》谓之“如肺”;鲎有十足,《山经》谓之“六足”,虽不中亦不远。《山经》谓朱鳖“四目”,鲎确实是“四眼”,其头胸甲两侧有一对大复眼,在其头胸甲前端还有两只小眼睛。可见,《山经》的记载虽简单,却很能抓住鲎的特点,足见古人察物之精,《山经》之非妄作。《山经》说,鲎“其味酸甘”,可见味道不错,肯定为古人食谱所常见,如今在福建、广东的海鲜市场上大概还偶尔能见到此物。

图二:珠蟞鱼

  古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他们在采集、料理鸟兽虫鱼之同时,必然获得丰富的博物知识,最初的博物知识与其说是源于眼睛和博物馆,不如说是源于“舌尖”和厨房。古人对于自然万物的知识,都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日积月累而成的,这些知识原本只在民间靠言传身教而世代相传,时过境迁,则风流云散,只有极少的一部分能被记录下来并流传后世。历史上,像《山经》这样一部系统记载民众自然知识的博物志,可谓绝无仅有、难能可贵,现今的人类学、民俗学靠所谓“田野研究”所获得的“地方性知识”或“传统知识”,与《山经》之洋洋大观比起来,实为小巫见大巫。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上一条: ·[赵娜]清末至民国时期北京市民自来水接受文化小史
下一条: ·[王小健]以《仪礼·丧服》论周代亲属称谓的几个问题
   相关链接
·[梁奇]伊藤清司《山海经》研究对中国古注的征引·[孔祥翔]从《山海经》论及泰山信仰认知的发生与解构
·[郭双]神话主义视域下《山海经》的互文性实践·[程梦稷]博物知识的双重图景:“诸夷门”与《山海经》的民间重构
·[辛灵美]东夷文化基因中的鸟图腾崇拜·[刘雪瑽]《山海经》传入日本年代再考辨
·[陈连山]《山海经》中帝俊神话的再解读·[杨洋]以女性身体为载体的创作:基于《山海经》异兽造型美妆短视频的分析
·[宋嘉琪]互联网空间中的怪物生产·[谭佳]神话与科幻的尺度:过去与未来
·[鹿忆鹿]晚明《山海经》图像在日本的流传·[郭恒]《山海经》在海外的神话学研究
·[李牧]论《山海经》的色彩系统·[刘宗迪]《山海经》是如何成为怪物之书的?
·[尹荣方]“九尾狐”与“禹娶涂山女”传说蕴意考·[林安宁]深入浅出释经典 融通中外论新学
·[刘宗迪]《山海经》与怪物阐释学·[刘捷]从《天地瑞祥志》看《山海经》的接受与传播
·刘宗迪:《山海经》是怪物之书吗?·[刘宗迪]《山海经》是怪物之书吗?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