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六民俗专家问诊京城庙会
  作者:记者 王卡拉 王荟 刘珍妮 姚瑶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2-09 | 点击数:12099
 

  6

  庙会是否一定要有京味?

  京味不一定千篇一律

  陈连山:我觉得京味不大明显,纯北京的东西少,被各地特色夹在其中,不突出,少数民族的、港台的较多。

  魏瑞峰:应该说京味还是比较浓的,但也有变化,纯老北京民俗的东西,基本都中西合璧了。

  石振怀:庙会不一定都要千篇一律的京味,而应满足包括北京人以及在北京的外地人和外国人在内的人多种多样的文化需求。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传统庙会自然应深入挖掘京味特征,而有些新办庙会则可以体现现代时尚、体现异域风情,满足更多新北京人的怀乡情结。

  7

  对北京庙会有何建议?

  要恢复庙会原有功能

  陈连山:建议开放宗教场所也能自由办庙会,而不仅仅是在公园里设庙会,恢复庙会原有的功能。 

  高巍:建议政府每年从税收中拿出一部分专款支持庙会活动,作为公益事业,让更多的人感受社会进步的成果。

  徐伟:庙会应更加注重年轻人的文化精神需求的走向;在文化创意产业方面,加大对庙会的研究和开发。

  邹明华:区域的划分还应更加合理,游玩起来更加舒适、参与更加便利。

  【声音】

  别让庙会成“超市搬家”

  李石先生:我去过10多届庙会,近年的北京庙会数量空前,形式大发展,但现在的庙会给人印象不深、没什么新鲜感,缺乏人文关怀。最近几年,咱北京的民俗专家、学者、百姓把近几年的部分庙会称为“超市搬家”,这是最形象不过的。现今的北京庙会存在过度的商业氛围,大大降低了传统庙会的品质。原先传统庙会上,各种玩意多达3000多种,如今剩下的不足20种。毫无疑问,片面追求利润会伤了老北京庙会文化的根。

  春节庙会文化,人们怀念最多的是感恩文化。值得注意的是,在庙会游人减少的同时,今年春节期间到雍和宫、白云观上香的游人却达到历史新高。可以说,“感恩文化”比“娱乐至死”具有更深的感召力,而这才是传统庙会的根本魅力所在。

  应该引入创意集市

  王女士:这些庙会大同小异,去就是看人头看热闹。庙会里卖的东西都很不实用,不会去买,觉得庙会应该有一些传统,还应该有一些创意集市,买回一些有需求的东西。

  建议为残疾人开绿色通道

  轮椅游客赵桂英:坐着轮椅,挤在人堆里,什么都看不着。庙会是不是也能为残疾人考虑,开辟一些绿色通道,比如在一些特色摊位和表演舞台前,设专供残疾人观看的位置,在有台阶的地方,铺设一些斜坡路,方便轮椅通行。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王卡拉 王荟 刘珍妮 姚瑶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新京报 2011年02月08日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元宵节:从国家祭祀到全民同乐
下一条: ·设计与民间文化五人谈
   相关链接
·[于晓雨]泰山庙会时空中的传承与变迁·[张兴宇 李有明]传统节日的新媒体传播与地方性知识再生产
·[张隽波]民国历书中的春节标注及年俗话语建构·[张勃]北京春节的传承与变迁
·[闫冬]茶灯、龙灯、鼟锣:铜仁万山春节习俗的共有家园构筑·[闻云峰]彝乡的“年味”:云南省洱源县松鹤村吹吹腔春节演剧的调查研究
·[王浩鑫]生活之承与开发之舍:地方传说实践的双重面向·[王海翠]冀南地区的庙、庙会与“行好圈”
·[汪欣]谈人工智能时代春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陶书敏]春节祭祖的体化实践与象征秩序
·[齐琪]从民俗活动到进入春节申遗文本·[刘欣怡]从高禖祭祀到神女信仰
·[刘晓]泰山庙会调查与研究的学术史回顾·[李牧]共舞:海外华人春节庆祝中的舞蹈与舞会
·[李梦娴]文化群体记忆视角下春节民俗传承·[高睿涵]仪式与认同:泰山王母池蟠桃庙会的叙事表达
·[巴莫曲布嫫]保护非遗一定要有双重视野:植根中国,融通世界·[徐永安]传承与变迁:新时期武当山朝山进香民俗
·[王晨阳]论春节对优质教育的贡献·2025年中国重庆·丰都庙会举行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