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间信仰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间信仰

妙峰山香道规则
  作者:李晓君 孔悦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2-07 | 点击数:16215
 

  ■ 香道溯源

  京西古道按照功能可以分作:商道、军道和香道,后者以妙峰山香道最为显著。从有明一代开始,每年的农历四月上半月,前往妙峰山顶的碧霞元君庙的香客络绎不绝,难度不同、风光有异的各条香道,最后在金顶“合龙”。无论贫富与贤愚,香客们一同在香道沿途(免费地)使用公共设施,并恪守着相同的“交通规则”。

  在盘山公路建成之前,前往妙峰山碧霞元君庙的道路主要包括山前线(平原路段,可乘车、马、轿,清末出现火车和汽车等新交通方式)和越岭线(登山路段,只能步行或乘山轿)。北京的香客常从德胜门、西直门、阜成门、广安门、西便门出发,一般走中北道、中道和南道登顶;香山一带的香客多走中南道、门头沟山区香客多走岭西道;天津香客则多选择老北道和中北道。京津地区以及外省香客往返妙峰山的时间从3天———3个月不等。如今,这些古香道大多湮灭,成为徒步爱好者的穿越之路。 

  徒步、爬山虎——交通方式二则

  有关香道的条数,清代的富察敦崇曾在《燕京岁时记》中记载有四条,即:南道、中道、中北道以及老北道者。但根据京西古道研究专家袁树森、齐洪浩和安全山等人的踏勘,妙峰山香道还有中南道和岭西道。目前,这六条上山香道有三条在海淀区内,另三条则在门头沟区内。

  随着通往山顶的公路修成,如今大多数香客或乘或驾,大多足不沾地就到了金顶。鲜有香客还继续在古香道上践行,斑驳残旧的古香道成了登山旅游者的最爱。

  从山下向山顶望去,数次整修的盘山公路仍是极尽曲折。据妙峰山下涧沟村的老人回忆,解放前每逢庙会时节,大量香客挤在更为盘曲狭窄的香道上缓慢上行。站在山下仰望,崎岖山路上打扮各异的香客构成了一道道涌动的风景。

  前往妙峰山的人群采用了不同的交通方式,在平原路段,人们可以选择乘车、骑马或坐轿,清末出现的火车和汽车为进香者提供了“现代选择”。待到行至山前,香客只能将车马寄存,而后徒步登山。

  除了“徒步一族”之外,在上山的香道上,另有一种特殊的交通工具也被富有者或年迈者选用。山轿,也叫山舆,当地俗称“爬山虎”。涧沟村今年76岁的赵贵英老人回忆说,爬山虎是一种轻便的凉轿,是山路上的代步工具,它的样式是:在一个圆背木椅的外侧,绑有两个长杆,木椅上有人字形的布棚,用以遮阳。在椅子的旁边也挂有痰盂,还有专门为客人掸去身上尘土用的掸子。

  不成文的香道交通法规

  在崎岖、陡峭的山道上,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香客上上下下,在香道上既没有什么“交通警”指挥,也没有“红绿灯”,但是却并没有发生什么交通事故,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据熟悉香道掌故的妙峰山景区管理处王德凤副主任介绍,早年间香道上有一套约定俗成的“交通规则”是朝顶进香之人必须遵守的,否则就会被人笑话“不懂规矩”。首先,“回香”让“保香”,“回香”指在娘娘庙进完了香、下山的香客,“保香”指上山朝顶进香的香客,也就是说下山的香客要给上山的香客让路。

  香客在同一香道上同一个方向行进时,后面的人也不准超越前面的人。如果遇上“行大愿的”,即以自虐身体的方式上山进香还愿的香客,比如一步一叩头的、插耳箭的、双臂吊挂香炉的、身背马鞍的、戴手铐脚链扮成罪人的,所有的人都要给他们让路,静静地靠向路边,请“行大愿的”先过去。

  如果后面来了抬山轿的,香客也要让路,因为轿夫很辛苦。轿夫要向前面的香客打招呼,请他们让路,请求的方式也是“香道式”的——喊声“您虔诚!”、“您多虔诚!”或“虔诚了您哪!”

  茶棚连缀成完善的交通设施

  除此之外,香道沿途还会遍布一些茶棚,所谓茶棚就是由去妙峰山朝顶上香的人开办的,多建在香道沿途,会免费给过往香客提供茶水、米粥、馒头、住宿、照明灯笼、缝补衣服和鞋子等服务,因为茶水是必备的服务项目,故统称为“茶棚”。

  茶棚分作三种:松棚、芦棚和永久性茶棚。松棚用松枝搭建而成,用完也不拆除,任由风雨侵袭直至倒塌;芦棚属于一次性建筑,庙会结束后随即拆除;永久性茶棚常常利用香道沿途的庙宇,或者专门修建而成。

  香客行至茶棚,可以免费享用粥、茶、馒头以及其他服务,但和行路时的“交通规则”一样,茶棚里也有“讲儿”——凡是进茶棚者,必须先参拜茶棚内的“娘娘神码儿”。大小茶棚都因此设有执事,守在茶棚入口,一边吆喝一边监督不懂规矩的香客。京城叫卖大王臧老爷子也参与了今年的清茶老会,他至今还记得“先参驾来,参完驾来落座来喝”等吆喝。

  茶棚不止是针对香客的接待处,同时也是碧霞元君的行宫。茶棚的执事人代表碧霞元君行事,对香道上的特殊人群施以特殊援助(比如对于行大愿者的救助)并助其登顶得偿所愿。救助特殊进香者这一事实也表明,香会组织在妙峰山上建立的一系列“制度”,是以茶棚为中心的。

  记者按照当地村民的指示,先后奔赴大风口茶棚、庙儿洼茶棚、抢风岭等茶棚遗址,惜乎大多只剩下断壁残垣。唯有琉璃渠村的万缘同善茶棚保存相对完好,让人可以依稀联想出当年的盛况。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新京报 2010-05-31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周星]祖先崇拜与民俗宗教
下一条: ·[鄂崇荣]土族法拉“发神”的宗教人类学解读
   相关链接
·[邢乐萌]温峤娶妇:“老夫少妻”母题的生成与故事改编规则·[罗浩然]论非遗传承团体的立法必要性与规则构建
·[罗浩]《笑傲江湖》的人物设置与游戏规则·[施爱东]《寻梦环游记》的角色配置与游戏规则
·[朱家钰]《玩具总动员》系列电影的稳定性与变异性·[林海聪]图文共现的民俗档案:清代至民国时期妙峰山庙会的多元记录
·[康丽]从性别麻烦到范式变革:中国女性主义民俗学的建设·[康丽]从“故事流”到“类型丛”:中国故事学研究的术语生产与视角转向
·[李容芳]傩仪的逻辑: 社会规则与村落日常秩序建构·[刘贺娟]妙峰山庙会中民俗体育文化展演的视觉表达研究
·[林海聪]妙峰山庙会的视觉表达·[施爱东]理想故事的游戏规则
·[刘洋 杨兰]规则的规则:文化治理的价值整合·[苗大雷]走进日常生活的妙峰山香会组织研究
·[张青仁]从妙峰山到恰帕斯:我在边缘看中心·[户晓辉]网络民间文学表演的责任伦理与形式规则——以“上海女孩逃饭”的网评为例
·[高丙中]妙峰山庙会的社会建构与文化表征·[李俊领]“迷信”,还是民俗:如何看待中国民间的信仰礼俗?
·[岳永逸]妙峰山的光·在国际话语规则中实现本土口头传统元数据标准建设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