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降边嘉措]怎样破解《格萨尔》说唱艺人的“记忆之谜”?
  作者:降边嘉措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12-10 | 点击数:29286
 

  通过对众多优秀的说唱艺人的研究,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格萨尔》这部宏伟的诗篇,不是一两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的创作,也不是一个时代的产物,而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藏族人民集体创作出来的。藏族有句谚语:“岭国每人嘴里都有一部《格萨尔》。”如果说“荷马确实都活在各族希腊人民的口头上和记忆里。”那么,《格萨尔》就活在藏族人民的口头上和记忆里。

  艺人群的存在,确实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对于我们深入研究文艺发生学,认识人民群众在文学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和能动作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藏族人民创造了《格萨尔》这部传大的英雄史诗,她是藏族人民智慧的结晶,知识的宝库。在创造、继承和传播这部史诗的过程中,那些才华出众的民间说唱艺人,起着巨大作用,是卓越的人民艺术家。但是,他们的伟大创造精神和聪明才智,往往被忽视,被抹煞,被歪曲。在我看来,关于一个青蛙的古老传说,关于说唱艺人的化身说、转世说的实质,就在这里。它把劳动人民的伟大贡献,归功于神灵,把这部伟大的史诗说成是”神“的创造,那些具有很高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天赋的优秀艺人,被描绘为机械地吟诵史诗的工具,寄存”神“的灵魂的躯体,转达”神“的意志的传声筒,毫无自觉意识和主体意识,进而从根本上贬低、乃至否定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伟大创造精神。深入剖析灵魂观念的实质,充分肯定广大劳动人民和他们当中的优秀艺术家们不但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阐述《格萨尔》产生、演变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是《格萨尔》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长期以来,我们重视文化传统,重视对于传统文化的研究。但是,却很少去研究创造文化的人。我们常常情不自禁地赞叹长城的雄伟,故宫的辉煌,布达拉的神奇,……却很少去研究、去讴歌创造长城、故宫、布达拉……的伟大人民。有时顶多说一句:“当然罗,这是劳动人民的创造。”可是,这样的话由于缺乏有血有肉的实际内容,显得空泛,成为公式化、概念化、表面化的套话。

  正因为这样,我坚持认为,我们不但要研究《格萨尔》这部伟大的史诗,更重要的是,应该研究创造这部伟大史诗的伟大的人民,伟大的民族,研究他们创造的灿烂辉煌的文化传统,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自豪感,满腔热情地去挖掘、去爱护、去保卫、去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同时,在时代精神的鼓舞下,去创造新的、更加辉煌灿烂的民族文化。

  这应该是我们从事《格萨尔》研究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1] 转引自【美】L·旨雷、罗恩著:《从佛洛伊德到荣格》第118页,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年出版。

  [2] 转引自【美】L·旨雷、罗恩著:《从佛洛伊德到荣格》第119页,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年出版。

  [3] 转引自【美】L·旨雷、罗恩著:《从佛洛伊德到荣格》第118页,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年出版。

  [4] 转引自【美】L·旨雷、罗恩著:《从佛洛伊德到荣格》第121-122页,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年出版。

  [5] 《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76-277页。

  [6] 鲁迅:《门外文谈》,《鲁迅全集》第6卷第93-95页。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岁月如歌-雪域之子博客 2006-10-10 14:38

上一条: ·[陈金文]《一幅壮锦》故事的前故事
下一条: ·[吕斌]当代古玩业的隐语行话
   相关链接
·[穆昭阳]寒婆传说中的地景呈现与文化意涵·[周连华]家族传说与村落记忆
·[赵月园]非遗记忆下的民间信仰空间构造·[徐永安]云南沧源县佤族猎头习俗记忆调查
·[邢怀焱]文化符号视域下探究民俗活动的生成与延伸·[肖志鹏]历史记忆何以构建:诸葛亮传说的历史记忆、书写与文化景观研究
·[肖波 宁蓝玉]从传说意象到旅游地标:文化记忆视角下鹊桥的创新转化·[夏磊]彝族土主信仰调查研究
·[吴玟瑾]从地景轶闻到全民记忆:嘉庆君游台湾传说的文本化历程研究·[吴竞尧 牛乐]“艺术在地化”与“在地化的艺术”
·[翁瑾亮]北岳祭祀的当代转向·[王佳]仪式·记忆·精神:北疆民俗文学内涵探析
·[牛聪]从地方文化记忆到国家文化标识:赫哲族“伊玛堪”在“乌日贡”大会中的传承重构与功能特征·[罗凯文]从鼓舞到遗产:安塞腰鼓的文化变迁
·[刘艺萌]革命中的女性记忆塑造·[林玲]抗日战争时期炎黄神话的族源记忆和认同凝聚
·[廖宇婷]融合性·庇护性·想象性:《格萨尔》民族信仰的三重属性·[李梦娴]文化群体记忆视角下春节民俗传承
·[化仪]地景再造:临清塔遗产化过程中的民众实践·[何城禁]文本建构与学理反思:藏彝走廊南部地区多民族“格萨尔”搜集整理的学术史观照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