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降边嘉措]怎样破解《格萨尔》说唱艺人的“记忆之谜”?
  作者:降边嘉措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12-10 | 点击数:23379
 

  “杂色马的毛”是什么意思?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并不在于民间艺人有多少种类型?他们能讲述多少部?而在于他们生活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年龄不同,职业不同,但大体上却能讲同样的故事。以《赛马称王》为例,扎巴老人早在60多年前就经常说唱这一部,他是西藏昌都人。女艺人玉梅整整比他小60岁,是黑河地区人,相隔上千里;才让旺堆生活在唐古拉山上,常年在那里放牧,离他们更远。昂仁在果洛草原。还有其他一些艺人,情况各不相同,但他们说唱的《赛马称王》,基本情节、主要人物,大体相同。他(她)们都说是做梦后学会的,没有人教,不承认有师承关系,他们争辩说,那么大的篇幅,那么多诗行,教了也记不住。

  奇就奇在不同的艺人,却唱出了、写出了大体相同的《格萨尔》故事。如果不是这样,各人唱各人的,各人写各人的,各不相同,互不相关,也不成其为从远古流传至今的英雄史诗,在文学史上也失去了“活化石”的价值和意义。在民间,凭着自已的艺术天赋和丰富的生活积累,能编、能讲许多故事、号称“故事大王”、“故事背篓”的故事家,也不乏其人。但是,没有专门学习、没有明显的师承关系,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能讲出大体相同的故事,吟诵同一部史诗,而且不是几百行、几千行诗句,而是几万行、几十万行诗句,是几部、十几部,甚至是几十部厚厚的书,这确实是令人惊奇,值得研究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1987年和1991年,在青海和北京举行艺人会演期间,我曾作过一个调查:先后请桑珠(西藏墨竹工卡)、才仁旺堆(青海唐古拉山)、昂仁(青海果洛)、次仁多杰(青海果洛)、玉梅(西藏索县)、次仁扎堆(西藏安多)等著名的说唱家说唱《赛马称王》中的《马赞》、《霍岭大战》中的《帽赞》、《门岭大战》中的《山赞》,还有在各个部本中经常出现的《刀赞》。在这之前,他们都未曾在一起说唱,有的还是第一次见面,但他们说唱的内容基本相似,什么人、在什么地方、为什么要唱《马赞》、《帽赞》、《山赞》、《刀赞》等都相同;其差别主要在于用词有些不同,唱词多少也不同,最长的有四、五百诗行,短的也有二百多行。用小型录像机录像,然后放给他们看。1984年在拉萨举行七省、区《格萨尔》说唱艺人会演,那时扎巴老人还健在,我也曾做过一次调查。当时连录像机也没有,用录音机录音。有扎巴、桑珠、玉梅、阿达等几位著名艺人。他们互相听了,也觉得很有意思,但并不感到奇怪。

  那么,民间艺人们自已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解释这种现象呢?他们不约而同地讲述了一个关于青蛙的古老传说:

  雄狮大王格萨尔闭关修行期间,他的爱妃梅萨被黑魔王鲁赞抢走,为了救回爱妃,降伏妖魔,格萨尔出征魔国。途中,他的宝马不慎踩死了一只青蛙。格萨尔感到十分痛心,即使是雄狮大王,杀生也是有罪的,他立即跳下马,将青蛙托在掌上,轻轻抚摩,并虔诚地为它祝福,求天神保佑,让这只青蛙来世能投生人间,并让他把我格萨尔降妖伏魔、造福百姓的英雄业绩告诉所有的黑发藏民。格萨尔还说:愿我的故事像杂色马的毛一样。

  果然,这只青蛙后来投生人世,成了一名“仲肯”──《格萨尔》说唱艺人。这便是藏族历史上第一位说唱艺人的来历,他是与格萨尔有缘份的青蛙的转世。

  后来活跃在广大雪域之邦的众多的说唱艺人,据说都是那只青蛙的转世和化身。

  格萨尔祝愿他的故事“像杂色马的毛一样”,那又是什么意思呢?

  艺人们解释说,这有两层含义:

  第一,马身上的毛是非常多的,难以数计,与汉语中的“多如牛毛”是一个意思,极言格萨尔故事之多,永远也讲不完。

  第二,“杂色马”,故名思义,是说马的色彩多种多样,而不是一种颜色。

  各个艺人所吟诵的《格萨尔》故事,如果有些差异,那也不足为怪,是情理之中的事,格萨尔早已祈祷过的。这么说来,就是丰富性与多样性的统一,共同性与差异性的统一。艺人们的说法,还充满辩证观点。也揭示了民间文学作品本质特征之一──流传变异性。

  按照艺人们自己的解释,可以作这样的理解:如果把《格萨尔》比作一棵参天大树,它的根子是一个,深深地扎在藏族文化的土壤之中;枝叶却十分繁茂,色彩缤纷,绚丽多姿。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岁月如歌-雪域之子博客 2006-10-10 14:38

上一条: ·[陈金文]《一幅壮锦》故事的前故事
下一条: ·[吕斌]当代古玩业的隐语行话
   相关链接
·[朱志明]民办民俗博物馆与乡土文化记忆传承·[张淇源]作为类民俗的圣地巡礼:时空感重塑与记忆再生产
·[叶玮琪]唯有天太拜魔王:清代京西慈善寺魔王信仰中的“旗人记忆”·[严曼华]地方传说的层级系统与差序实践
·[许诺]集体记忆视角下地名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苏州路径·[徐嘉抚]辽西皮影戏伴奏音乐的文化解读
·[谢红萍]身体技艺、文化认同与区域发展·[央吉卓玛]格萨尔史诗传统的在地保护实践与社区内生动力
·[苏明奎]运河文化遗产的生活化传承:北运河流域民间花会的历史记忆与地方实践·[米海萍]试析西南民族的“昆仑”记忆与民俗文化表征
·[李炎欣]节日记忆的强化与唤起·[李欣]长平之战与民间记忆
·[李佳南]都市传说:广州城市变迁的缩影·[蔡达丽]文化记忆、身份认同与活的文化史书写
·[祝鹏程]发明一种新文体:近代革命传说的生产·[张勃]精神返乡与历史记忆:易代之际的民俗书写
·[孙正国]乡村记忆、身份重构与神话资源的价值认同·[穆昭阳]文字史料中的民族记忆与多民族文学观形成
·[刘德增]入乡随俗与故乡记忆:明清以来中国移民的文化选择·[王晓葵]“休闲”中的文化记忆——以日本的“花见”为例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