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降边嘉措]怎样破解《格萨尔》说唱艺人的“记忆之谜”?
  作者:降边嘉措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12-10 | 点击数:24720
 

已故的格萨尔说唱艺人扎巴老人 (来源:西藏人文地理    图片提供:岗日曲成)

  同其他民族史诗和民间文学作品一样,《格萨尔》基本的传播方式有两种:一是靠民间艺人口头传唱;二是靠手抄本与本刻本保存和传播。而最基本、最主要的是靠众多的民间艺人世代相传。因此,对说唱艺人的研究,应该是《格萨尔》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格萨尔》的流传过程中,那些才华出众的民间说唱艺人,起着巨大的作用。他们是史诗最直接的创作者、继承者和传播者,是真正的人民艺术家,是最优秀、最受群众欢迎的人民诗人。在他们身上,体现着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和伟大创造精神。那些具有非凡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天赋的民间艺人,对继承和发展藏族文化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永远值得我们和子孙后代怀念和崇敬。若没有他们的非凡才智和辛勤劳动,这部伟大的史诗将会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藏族人民、蒙古族人民乃至整个中华民族,将失去一份宝贵的文化珍品。

  艺人的类型

  1、托梦艺人。

  藏语称作“包仲”(Bab-sgrung)。“包”意为降落、产生。“包仲”,指通过做梦学会说唱格萨尔故事。

  这类艺人大多数说自已在青、少年时代做过一两次神奇的梦,有的艺人甚至连续数日酣睡不醒,不断地做梦。梦中产生各种幻觉,仿佛亲眼看见,或亲身经历格萨尔大王征战四方、降妖伏魔的英雄业绩。做梦以后,一般都要大病一场。病愈之后,突然像换了一个人,神彩飞场,才思敏捷,脑子里如同过电影似地不断出现格萨尔故事的画面,内心里有一种抑制不住的激情和冲动,胸口感到憋闷,有一种强烈的愿望要讲《格萨尔》故事,不讲不痛快,不讲心里难受。一旦开口,如同大河奔流,滔滔不绝,不假思索,冲口而出,一讲就是几天,几个月,几年,甚至讲一辈子也讲不完。有人对这种现象感到疑惑。你说神奇吗?十分神奇!你说不可信吗?众多的说唱艺人就是这么说的。从前的艺人这么说,现在的艺人也这么说。扎巴、昂仁、桑珠、玉梅、才让旺堆、次仁多杰、古如坚赞、达哇扎巴、曲扎,……一大批才华出众的说唱艺人活生生地在你眼前,生活在群众之中。

  扎巴老人生前共说唱25部,由西藏大学《格萨尔》研究所录音整理,总计近60万诗行,600多万字。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呢?

  它相当于25部荷马史诗。15部《罗摩衍那》。3部《摩诃婆罗多》。如果按字数计算,相当于5部《红楼梦》。

  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是迄今为止最系统、最完整的一套艺人说唱本。它凝聚着说唱家扎巴老人的智慧和艺术天赋,是他生命的结晶。

  年轻的女艺人玉梅已说唱20多部。而老艺人桑珠已说唱50多部,比扎巴老人还多,约为70万诗行,700多万字。目前还在继续说唱记录。继扎巴老人之后,桑珠是最杰出的说唱艺人。来自唐古拉山的才让旺堆,自报能说唱120部。目前已说唱10多部。

  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的青年艺人达哇扎巴,2002年才22岁,可以说是位奇才,能说唱几十部。2002年7月,在西宁召开的第五届国际《格萨(斯)尔》学术会议上演唱,受到与会代表一致的赞扬。他也是一位典型的“包仲”。

  2、顿悟艺人。

  藏语称作“达朗仲”(Dag-snang),“达朗”一词,尚未找到一个比较准确的词语来表达它的含义,在这里,我暂且译作“顿悟”。按字面翻译,是忽然醒悟的意思。既是“忽然醒悟”,他们的记忆,他们所讲的故事,就有短暂性和易逝性。这类艺人不像“托梦艺人”(包仲),能讲很多部,能长期讲下去。一般只能讲几部,有的只会讲一、二部,而且只讲很短一段时间。这期间他能讲得有声有色,充满激情。过一些时候就不讲了。别人请他讲,也讲不出来,说没有灵性了。有的艺人在一个时期里讲得很好,很精彩,在另一个时期又讲不出来,像换了一个人。这类艺人的存在,更增加了说唱艺人的神秘色彩。

  3、闻知艺人。

  藏语称作“蜕仲”(Thos-sgrung),“蜕”,意为听、闻,即听别人说唱之后学会的。这类艺人一般只会讲一两部,或某些片断,如:“马赞”、“山赞”、“帽赞”、“帐房赞”,等等。他们大都说自已没有得到神的启示,缘份浅,天赋差,是跟着别人学唱。

  4、吟诵艺人。

  藏语称作“顿仲”(‘Don-sgrung),“顿”,即吟诵。这类艺人有两个特点:一是识字,能看本子吟诵,离开本子便不会讲。二是嗓音比较好,吟诵时声音宏亮,抑扬顿挫,节奏鲜明。解放后在各地广播电台、电视台说唱的,大多是这类艺人。

  5、藏宝艺人。

  藏语称作“贡德”(dGongs-gten),按字面翻译,即“心里藏着宝贝”。意思是说:这类艺人心里藏着宝贝──《格萨尔》故事,他们能挖掘“宝藏”,就像矿工从深山把宝藏挖掘出来一样。这“挖掘”的方法,就是按照自己的意念,将《格萨尔》故事书写出来。

  按照他们的解释,神佛或先贤把经典传给有缘份的人(也可隔代传承),由于前世的“缘份”,一些人心里藏着经典(“德”),一旦得到上师的加持,开启“智慧之门”,就能源源不断地“挖掘”出来──书写成文。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的古如坚赞,就属于这类艺人。

  6、园光艺人。

  藏语叫“扎包”(Pra-phab)。圆光是苯教术语。神汉在降神或占卜时,看着铜镜,以观吉凶,谓之曰圆光。

  这一方法后来被艺人们运用到史诗的说唱上。讲述者当着听众的面,拿出一面铜镜,放在香案上,先念经祈祷,然后对着铜镜说唱,据说他能从铜镜看到格萨尔的全部活动。艺人们常常这么说:他自已并不懂《格萨尔》故事,只是把铜镜中显现的画面讲述给大家。离开铜镜,什么也讲不出来。可是普通人去看那面铜镜,除了自已的身影,什么也看不到。据说是因为你没有这个“缘份”,只有有“缘份”的人,才能看到格萨尔大王的英姿和他降妖伏魔的动人场面。

  圆光艺人有三种:a、会讲不会写;b、会写不会讲;c、既会讲又会写。他们一般是先写,然后照着写来讲。

  西藏昌都地区类乌齐宗的卡察扎巴,就是一位著名的园光艺人,他既会讲又会写,生前写有十多部。

  7、掘藏艺人。

  掘藏艺人,藏语叫“德顿”(gTer-'don)’意为“挖掘格萨尔故事的人”。掘藏艺人挖掘、发现、编撰的《格萨尔》故事,称之为“德仲”。

  伏藏类经典和掘藏大师,苯、佛均有。按照传统的说法,神佛显灵,或前辈大师将经典藏于深山岩洞,或其它十分隐秘的地方,以免失传,叫“伏藏”;把这些经典挖掘出来,叫“掘藏”。他们发现的《格萨尔》,叫“掘藏本《格萨尔》”──“德仲”(gTer-sgrung)。从事挖掘、编撰、抄录、刻印这类《格萨尔》故事的人,叫“掘藏艺人”。

  这类艺人最大的特点是有文化,有不少人还是僧侣,生活上不像说唱艺人那么贫穷。可以说是一些热心于《格萨尔》的文化人,是来自民间的搜集整理者。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岁月如歌-雪域之子博客 2006-10-10 14:38

上一条: ·[陈金文]《一幅壮锦》故事的前故事
下一条: ·[吕斌]当代古玩业的隐语行话
   相关链接
·[赵欣璇]以“写”代“说”:陆稼书传说的生成机制·[岳瑾]黄河流域关中民间泥塑的文化记忆与传承研究
·[严曼华]边远人群的记忆书写:论通行叙事的在地转化策略与动力机制·[王艳]从延安时期到新时代:格萨尔史诗编译与研究的人民性话语
·[孙敏]传统重塑:官民互渗与国家在场·[林玲]炎帝神话的族源记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
·[黄秀双]宗族记忆的重构·[何城禁]南方多民族格萨尔同题故事的角色设置及其结构功能
·[邓婧怡]“非遗”视域下鄂尔多斯传统舞蹈的历史记忆与身体实践·[程锐]长征记忆的节日建构
·[陈冠豪]当代显性鬼传说“影子记忆”的“箭垛”组合现象·[蔡威]藏族碉楼营造技艺与文化记忆的传承发展研究
·[白笑天]民族记忆:先秦巫文化与民族思想文化交融发·[朱志明]民办民俗博物馆与乡土文化记忆传承
·[张淇源]作为类民俗的圣地巡礼:时空感重塑与记忆再生产·[叶玮琪]唯有天太拜魔王:清代京西慈善寺魔王信仰中的“旗人记忆”
·[严曼华]地方传说的层级系统与差序实践·[许诺]集体记忆视角下地名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苏州路径
·[徐嘉抚]辽西皮影戏伴奏音乐的文化解读·[谢红萍]身体技艺、文化认同与区域发展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