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讲座信息

首页动态·资讯讲座信息

余震中:文学中的灾难与救世
——2008年5月24日在四川大学的讲座
  作者:余震中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11-25 | 点击数:14863
 

  默哀加降半旗三天的举动就是古老仪式传统的现代重演。人类学讲仪式有两种,一种是定期仪式,跟着春种秋收的季节韵律。都是预先安排好日子的。另外一种是没有固定日子的,叫ritual of crisis,即发生危机时举行的仪式。这是每一个社会都要采用的。今天的默哀加降半旗,就相当于危机仪式。由于全民参与,加上媒体的重复播放,全世界为之感动。国家民族的凝聚力瞬间得到极大的强化。捐助的数额也显得空前。

  这样多灾的环境造就了我们文学的特点,同时也使我们通过文学进一步反思,面对这样沧海桑田般的变化,国人总结出怎样的哲理。所谓“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就是指沧海桑田:来高的地方沉下去了,原来低下的深谷却拱起来了。这样一种变化反过来用在人事方面,就是《左传》里说的“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这是中国古人的一种推理方式,我们把它叫做老庄的类比推理,天道怎么样,我们人就应该怎么样。人要效法自然,自然是道的最高体现。由这种变化得出的哲理经验,是要把灾难化成有利的东西,变成克服灾难以后的重新动员,重新凝聚。谁懂得这个,谁就能够顺利度过危机。如果没有这一套经验,那就很危险。欧洲优越的自然环境中,很多人只从灾难片上看过灾害,在印尼旅游突然遭遇了一次海啸回来后,身体上没有病,精神上却有了问题。他们没有想到人生中还会见到这样的事情。可见这种多灾多难的磨难对坚强人格的作用。在我们这儿所谓“多难兴邦,少难亡邦”,就群体讲,有“居安思危”的道理;就个体而言,有天降大任于斯人必先磨难的道理;从文学上讲则有“穷而后功”的道理。这都是从苦难中总结、提升出来的智慧经验。

  以上讲了文学中的天灾,下面回到救世这个主题上来。在前科学时代,人类社会中作为领袖人物,受到拥戴的,首先是在生理上、智慧上出类拔萃的人物,选萨满、巫师并不像想报考公务员一样,谁都能报名。这要有一定的先天的条件。这些人为什么有这样超群的能力?《国际歌》上唱“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怎么还在这儿讲什么救世,谁能够世呢?歌德说的非常好:神救能够自救的人!也就是神助自助者的意思。你自己先从信念上垮了,就别指望什么神了。自己怎样能在灾难打击下不垮?精神不垮,你就不垮。那么精神从哪儿来?精神往往跟那些社会领袖人物密切相关。我们下面讲第二个问题:谁来救世?

  刚才讲了一堆关于天灾的数字,也许很吓人。这样讲其实也可以将我们眼下的灾难相对化一点。死者五万多人或者还有失踪的,加起来近十万,与唐山大地震比起来,几分之一。若跟我们遭遇过的人祸比起来,那就是零头。天灾与人祸比起来,那一个更可怕?人祸导致的死亡人数,会十倍、百倍地多于天灾。但是我们关注的却比较少,甚至我们无法关注,甚至全社会没有足够地关注到那一面。举一个数字:全世界因交通事故的死亡人数,2003年是46万,中国占10万。全球一年死在车轮下的人数,要超过汶川加上唐山两次大地震。可是谁关注了?这是人祸,本来是可以避免的。自然灾难被媒体放大以后引起关注,可是还有更大的杀手隐藏在你身边,你却不知道。46万的死亡数字等于每年打一次小规模的世界大战。十年是多少人?一个世纪要牺牲多少人?算一算非常惊人。

  如今粮食价格猛涨,这也很危险。在一个生态条件比较好,人口相对比较少的地方,也许不当回事。但是在我国这是不得了的大事啊!为什么我们的文学史上表现较多的不是地震,而主要是水灾、旱灾呢?一个农业国家没有粮食才是最大的问题。今年国际粮价翻倍上涨,我们因为连年丰收还不缺粮食。但因为现在全球一体化,什么价格你可以暂时压一压,但是不可能压得太长久。我记得每一年来川大都讲国际油价,你看看几年前的油价是多少?我甚至劝某些同学,没东西收藏,就弄一些石油收藏吧,将来肯定是文物。为什么?它挖一桶少一桶,烧完了只有进博物馆才能够看到。就这么简单,现在135美元。咱们在加油站加的这个成品汽油,低于国际上原油开采的价格。为什么?国家拿补贴在这儿贴着呢。因为怕今年通货膨胀,社会不安定,下岗人数一多,这奥运会怎么办?

  我们的人文传统很早就讲居安思危。千万不要以为有地震防地震有水灾防水灾就行了。你什么都得防,所有的天灾和人祸,在领导层的脑子里都需要有个谱。这样才有及时应对的能力。现代风险的社会更加需要居安思危。危机到来,全体国民都有责任,当然知识分子懂得的多一些就多承担一些。过去叫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智慧的人出智慧应该是非常重要的。中国文学早就告诉我们:谁来救世?在古代没有科学办法,只有圣王或者宗教领袖来救世。从来源看,最早的国王都是宗教领袖,也就是神职人员——能够代表整个社会通神的人。这叫政教合一或祭政合一。祭司长就是国王,后来才有权力的分化。最初通神的那些人都被拥戴为领袖。社会生产发展了,有了分工,国王就不管那么多了,他手下雇佣一批神职人员为王权服务。但是早期的王者,包括刚讲的治水的英雄大禹,他会是一位世俗的国王吗?他为什么治水遇到阻碍能够化为熊呢?原来他有通神的本领。我国民间的巫师做法时,包括道教传统的巫术仪式,都有一种姿势叫做“禹步”,是模仿大禹走路方式。向左怎么迈步向右怎么迈步,非常讲究,不同于常人的走路姿态,这是巫师做法的时候一种法式。大禹的能量非同一般。而且他的最大能量就在于今天所说的以德来服人。西方的英雄什么凯撒大帝,什么亚历山大,都是以武力打天下的。在中国凡是能打仗的一般都是二流,你可以当个张飞,李逵那样的武夫,见到刘备或者宋江低头就拜。真正有德的人才充当领袖。这也是我们从文学中得出的一种智慧和特有经验。一介武夫在我们的文化中虽然也是英雄,但是绝对不会放在Number One的位置。谁是Number One?只有那些有德又有智慧的人才是我们文学表现的中心。

  在大禹神话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第一,他有史前社会萨满巫师那种超人的能量,第二,他有文明社会以来的以德治国的最高品质。都知道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还有说他身上的衣服都是破的,娶下新媳妇没几天就出门去治水。儒家为什么尊奉他?老百姓为什么爱讲他的故事?因为全民就佩服这样的领导。如果遇到地震,上方只打个电话给地震局:“你们去查一查吧。”这会是群众拥戴的领导么?总理九小时赶到灾区,深入余震不断的第一线,全世界都为之震动。还有雪灾的时候,大年三十了,谁赶到山西的煤矿,在400米深的矿井下面,握着矿工的手说:“辛苦你们,你们春节不能休息了!”为什么不能休息啊?南方的煤已经没有了,电发不出来了,广州等火车站有上百万人还等着回家呢。这样的社会危机时刻需要最高领导出场,这是远古社会传下来的救灾救世模式。那个时候的王不光是能够吆三喝五有号召力的人。他首先是一个担当者,这是我们文学里保存的救灾经验。大禹只是其中的一个,这样的领袖很多。商汤祷于桑林的故事也是如此。去年我在来这里讲“熊图腾”,讲过新发现的关于大禹的一段故事。2002年出版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中,讲他食不重味,衣不图美。作为一位最高领导,亲身做出节衣缩食的社会表率,远近四方都来拥戴他,这个时候他树立起了一面中央大旗,上面绘着夏人的图腾——熊。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网资讯-中华孔子 2009-11-03 18:44:24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叶舒宪:女神文明的反思
下一条: · 朱苏力:费孝通与中国文化自觉
   相关链接
·[苏永前]作为对话场域的“神话/历史”:两种人类学的“神话/历史”之辨·[游自荧]灾难、传说和信仰的互动:日常政治与人神互惠
·[肖涛]谣言与灾难记忆的建构·龙仙艳:《文本与唱本:苗族古歌的文学人类学研究》
·[游自荧]从洪水神话到洪水叙事·[徐新建]“缪斯”与“东朗”: 文学后面的文学
·[苏永前]真实与建构:神话历史的两种向度·[霍夫曼 奥立佛-斯密斯]人类学与灾难研究的范式
·【讲座】王晓葵:“记忆的跨文化比较研究——以战争和灾难为例”(11月21日周五14:00)·[张巧运]浴“难”重生:一个羌族村寨灾难旅游和遗产旅游的案例研究
·[林科吉]从文学人类学新学科意义看神话学文库·[焦虎三]气候、迁徙与记忆──羌族口头艺术的灾难人类学审视
·[黄洁]被记忆的传统·面对灾难,共度时艰──谨致日本民俗学会同人
·文学人类学:探索跨学科研究范式·[王晓葵]我们应当怎样记忆灾难
·中国文学人类学第五届学术年会召开:表述“中国文化”:多元族群与多重视角·[叶舒宪 徐杰舜]人类学与文学的互动
·陈益源:台湾民间的灾难文化·灾后“非遗”保护的成都经验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