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讲座信息

首页动态·资讯讲座信息

余震中:文学中的灾难与救世
——2008年5月24日在四川大学的讲座
  作者:余震中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11-25 | 点击数:14917
 

  就是这样,文学首先上来就要解决这个问题。怎么解决?这都是经典中的经典,咱不是随便找几个例子。为什么瘟疫或者鼠疫的题目一直要写到20世纪的加缪、卡夫卡?因为在西欧的文化记忆中,这是最重的灾难。维也纳的大街树立着许多雕着老鼠的纪念柱,不可思议。中国子、丑、寅、卯,十二个生肖,以鼠为首。对老鼠好像没有那么深刻的记忆,但是对于欧洲民族来说,确实是个了得的东西。这种瘟疫,作为天灾也好,作为人类犯罪由神来惩罚也好,都是对现实的一种解释,解释完了以后,相信这种解释的人就没有恐慌了。在某种意义上都是一种心理治疗。那么无奈现在不信神话的解释了,我们信科学的解释。当一切交给科学的时候,这个时候,科学如果能给解决倒也不怕,破伤风打一针就好了,疯狗咬伤注射狂犬疫苗就行了,解决了呗,没有恐惧了。但是在科学解决不了的情况下怎么办?恐慌唰的一下就来了。回想那年Sars来临时,杀伤力大吗?对比一下就知道那杀伤力很小。但是为什么那一次民众很恐慌呢?全北京的街上没人了,就像得了鼠疫一样,你坐公交车上,前后看看,除了司机、售票员就是自己。很奇怪的,从来没有那样的现象,只有澳大利亚有那样的现象:九百万平方公里,一千多万人口,那样是常态。甚至在一个火车车厢里想找一个人说话都没有。为什么中国在那个时候如此恐慌?科学解决不了的问题出现了,这时必然加剧恐慌情绪。全球死亡一千多人,其中白衣战士居多。他们是代表医学科学来对抗病魔的。而医学科学解决不了。甚至连一般防止呼吸道传染的口罩都防不了Sars,容易引发莫名其妙的恐惧。

  话又说回来,这到底是天灾还是人祸呢?是天灾。开始说是有人吃了果子狸引起的。后来又否定了。从某种意义上,它表现形式是天灾,而实际原因有可能是人祸,跟艾滋病一样。人类用来抗击病毒、细菌的药物,会使得细菌、病毒产生耐力,产生了变体。新的变体出现时,什么药物也不顶用。这很可能是人类滥用药物的一种结果。包括滥用农药、滥用杀虫剂,都会潜伏灾难的一种隐患。就在和灾难抗击的过程中,也可能会埋下新灾难的种子。

  回到文学的中的天灾。西方文学与中国文学都没有回避灾难,而且文学还积累了非常多的经验。除了文学史上记载下来的经典以外,没有被国家、民族的权力话语当作经典的民间文学,例子就太多了。很多农民口里的谚语,实际上都是讲防灾经验的。特别要关注青蛙和蛤蟆。过去我们研究神话,没有太注意。所有这些与人类共生的动物,包括昆虫在内,在古人眼中都可以是某种征兆,或者它承担着某种征兆的功能。为什么听布谷鸟的叫声就要播种下地?那个时候没有挂历没有手表,大自然的物象对人就是物候。物候就有征兆的意思。它可以在某一方面提示人该干什么,警惕什么。老百姓民间积累的这种经验是非常丰富的,只是我们今天学院建构的体制只相信科学,其他的东西全部被遗忘了。像什么“蛙吐泡,大雨到。”这是讲洪水的。这经验来自观察青蛙,观察蛤蟆。在5•12汶川大地震之前,四川当地电视台播出了一个节目,绵竹一带满公路都出现蛤蟆。还专门请来一位专家表态,看是否异常灾变的征兆。结果这位专家说,是我们的生态环境变好了,动物也要乔迁搬家。不用大惊小怪。当然这样的专学家不能代表科学,只说明民间智慧所讲的那些经验全部忘了。这是由学院派导致的全民性遗忘吗?有位川大的同学说他家养的一只乌龟多少天没有出现,就在5月12日早上蹦出来了。如果传统文化的根都断了,根本不把动物当回事,养它是逗着玩的,那你根本不会有那种观察动物的细心,没有仰观俯察的本领。我国的先民如何在这块多灾多难的环境里存活下来,直到今天,还成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难道不靠这一套智慧的传承么?在汉语里没有一个和英文中的Survival相对应的词语。Survival这个词语应该是我们讲文学中的天灾与救世的最重要的经验,它突显出咱们多灾多难的土地上所培育出来的民族生生不息的一面。这方面的经验太丰富,只不过正在被我们遗忘。如果都崇拜西化的学问,相信科技万能,谁还听老百姓讲的这些经验?这种本土知识的遗忘会付出代价,尤其是当科学在某些方面力所不及的情况下。科学家也为难,我们不能苛求他们。就像灾害发生后有人认为那些做预测的科学家失职了,一点预测能力都没有。这只能说明被崇奉过度的科学在某些方面还无能为力。有的灾害能预测,有的不能预测。这样就显示出民间经验的宝贵。如果大家有在重灾区的生活经历,可回去做一下调查,这就是痛定思痛。学文学的有没有用?有用。如果一个调查报告写好了,说不定提供有用的启示。我们小看了的民间智慧中蕴藏着的可持续存活的经验,那里面有很大的探讨空间。为什么要这些东西一代一代传下去呢?因为族群生命赖以存活的经验就贮藏在这里。当你对灾难既没有办法预测又没有办法预防的时候,恐惧一定是加倍的。你不知道下一次地震何时到来。按照通常规律,一次强震就将累积的能量释放了,接下来的余震一般来说就逐渐衰减了。刚发生过八级大地震,马上再来九级的,这个可能性很小。预测的人太为难,他测准了是神仙;不准就挨骂。尤其是在2008迎接奥运会这一年,从雪灾到地震,几乎没有一个月平安无事的。这样的环境下谁敢轻易预报说有灾害要来?地震工作者不容易,咱们不要太为难人家。需要发挥一下全民的智慧,向科学不能解决的问题出发,从被遗忘的民间智慧中去寻觅一下。

  再举一个文学的例子。民间谚语中有“地光闪,八成险。”你们做硕士、博士论文绝不会去写这些东西,都是热衷研究萨特、莎士比亚的一类课题吧。什么叫“地光闪,八成险?”有没有抗灾防灾的作用?这就是文学的作用。唐山大地震发生在半夜,人们都在睡梦中,毫无准备。就在那天夜里,有一趟129次火车,从北京开往大连的,时速是八、九十公里吧,司机开到紧邻唐山的古冶车站时,突然看到前面三道蓝光,把火车都照亮了。司机本能地知道不是什么好预兆,就开始刹车,地震已经开始了,地在摇。列车终于被刹住。车上一千多睡梦中的人就这样保住了生命。向前面一看,铁轨都扭曲得像麻花一样。震中的摧毁力是极大的。回头看老百姓讲的,地震前有地光,有地声。人的感觉听觉没有,那些小动物是非常敏感的,包括蛇、老鼠、鱼,蟾蜍、鸡鸭等。它们都有敏感,这些动物在灾难前会呈现各种异常行为征兆。唐山大地震后,当地展开大范围的调查,共搜集到地下水异常前兆800例,动物前兆异常2000多例。据说在海南岛,建立了特殊的动物观测园。但是没有普及,如果中国的每一个县都有这样的观测动物园,我想在某种程度上能够缓解地震学家的尴尬。民间谚语中关于青蛙、蛤蟆的一大批资料,可结合史前陶器上常见的动物图像来研究。我国彩陶上的动物形象,一是鱼,如人面鱼纹,还有蛙、蛙人形等,在甘肃马家窑彩陶上最多。不知道这些动物当时都是什么意义,那是没有文字。一般解释是信仰的神灵化身。这也是人类对自然的观测,或许把某种能够提供预兆的动物当成神来崇拜。也就是说民间文学里潜藏着巨大的智慧和生存的经验,只是被我们遗忘了。

  东汉的张衡,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地动仪器。地动仪的上面有八条龙口含珠子。一旦发生地震,某一方的珠子就会掉下来,吐到下面的蛤蟆嘴里。有人会问,为什么由八只蛤蟆来接受这八个珠子?张衡是像咱们选福娃一样随便选的蛤蟆吗?绝无可能!他积累的是千百年来这个民族智慧经验。张衡也是文学家,科学家的头衔是我们后人加上去的。他的“两都赋”就是汉代文学的高峰。我们讲文学史的时候有没有从民间智慧这个角度去理解他的作品?

  文学中还有大量内容不是直接面对自然灾害的,而是灾难之后人的精神。今天叫心理治疗。古时候没有这个分科,那时什么都得治,甚至得病也不是个人的事情,是社会群体的事情,要举行群体性的仪式来禳灾驱鬼、治病。由巫师长或者萨满来执行。这笔文化遗产中留下来的经验,在今天看来也是有价值的,叫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前没这个词语的时候说是迷信,因为与西方科学不是一个体系的。用人类学的话说,其中应该蕴藏着千千万万种地方性知识。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网资讯-中华孔子 2009-11-03 18:44:24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叶舒宪:女神文明的反思
下一条: · 朱苏力:费孝通与中国文化自觉
   相关链接
·[苏永前]作为对话场域的“神话/历史”:两种人类学的“神话/历史”之辨·[游自荧]灾难、传说和信仰的互动:日常政治与人神互惠
·[肖涛]谣言与灾难记忆的建构·龙仙艳:《文本与唱本:苗族古歌的文学人类学研究》
·[游自荧]从洪水神话到洪水叙事·[徐新建]“缪斯”与“东朗”: 文学后面的文学
·[苏永前]真实与建构:神话历史的两种向度·[霍夫曼 奥立佛-斯密斯]人类学与灾难研究的范式
·【讲座】王晓葵:“记忆的跨文化比较研究——以战争和灾难为例”(11月21日周五14:00)·[张巧运]浴“难”重生:一个羌族村寨灾难旅游和遗产旅游的案例研究
·[林科吉]从文学人类学新学科意义看神话学文库·[焦虎三]气候、迁徙与记忆──羌族口头艺术的灾难人类学审视
·[黄洁]被记忆的传统·面对灾难,共度时艰──谨致日本民俗学会同人
·文学人类学:探索跨学科研究范式·[王晓葵]我们应当怎样记忆灾难
·中国文学人类学第五届学术年会召开:表述“中国文化”:多元族群与多重视角·[叶舒宪 徐杰舜]人类学与文学的互动
·陈益源:台湾民间的灾难文化·灾后“非遗”保护的成都经验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