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对神话、传说和故事的收集和研究
(1)《民间趣事》及其他
1926年北新书局印行的《民间趣事》(第一集)[33]是钟敬文出版的第一个民间文学集子。1925年他所编的最早一部民间传说集《陆安民间传说集》并没有出版,只留下该书的一个《拟目》[34]附在《民间文艺丛话》书后。1928年夏,他又编好《两广地方传说》,交给顾颉刚作序,同年秋,曾把书稿带到杭州,但不幸遗失,连目录也没有保存下来。我们只能从顾颉刚的序[35]中得知,这是一部收录两广地区种种自然物与人造物的传说。顾颉刚认为这是一部“别开生面的书,很可看出那地人对于这些东西的想象的境界和解释的方法;同时也可以和地方志书中所记的古迹对看……”。书虽然没有出版,但却为钟敬文30年代写作《中国的地方传说》[36]提供了素材。
上述三个集子都是作者在家乡(广东海丰)和广州期间,直接或间接从民间口头采录而来(一部分是同事和学生采录的),“都是我们这里的老百姓们口头所乐道的”[37]。作者指出,口头传说与书本记载的不同,后者的主人公多是皇亲贵族,或附会在贵人身上,而前者却多是“无名的村妇庸夫”[38],二者在思想和内容上都有差别,搜集民间作品的人应着眼于前者。
关于辑录民间故事的目的,他在《民间趣事》的《小序》中说得很清楚:“一方面想把这些行将消灭的老百姓的口头文学,保留一点起来;一方面可借以贡献给民间文学家和其他有需乎此的学者欣赏和研究的资料。至于感到生活中间隙的无聊之人,要借它来破除一点闷抑,那也是我所愿意于效劳的……”。保留老百姓的口头文学,给文学欣赏与学术研究提供资料是主要的,但对作品的娱乐作用也不可忽视。由于目的性明确,他早年采录的歌谣和故事,大都注意保持作品原貌,注意作品的地方特色、语言特色、流传变异情况、作品流传地的情况等,不但为他本人进一步研究这些作品保存了比较可靠的资料,也为采录民间作品者提供了范例。
他早期有关孟姜女传说[39]、刘三妹传说、呆女婿故事、徐文长故事、几个鸟的传说[40]等短文,多是从一个侧面,对自己耳闻目睹的部分资料作些介绍和述评。
(2)《马头娘传说辨》与早期对槃瓠神话的研究
1927年钟敬文写的《马头娘传说辨》[41]是读了沈雁冰《中国神话研究》[42]一文,为蚕马(马头娘)神话申辩的文章。沈在这篇文章里认为古代流传的蚕马神话是假的,可能是“后人看了旧传槃瓠的故事而仿造的”。钟敬文主要在下面两个问题上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第一,为什么神话里的蚕是马变的,而不是别的动物变的?第二,马头娘传说究竟与槃瓠神话有什么关系?问题提出来了,结论也有了,但阐释并不充分。另一篇与此有关的文章《〈西南民族起源的神话――槃瓠〉书后》[43],根据余永梁的观点[44]加以申述,比较简单。为些文章可以看作是作者在这个领域的最早的试探,到1936年他在东京写作《槃瓠神话的考察》[45]一文时,见解就更臻成熟了。直到80年代,作者对马头娘传说的兴趣仍不减当年,打算就蚕与马的关系、马头娘传说与槃瓠传说的关系问题,再作进一步的探讨。
(3)《楚辞中的神话和传说》
钟敬文是我国著名的神话学家,从事神话研究50多年,写过不少有份量的神话研究文章,但这方面的著述却从未汇编成册。迄今为止,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出版的有关神话的专著就是《楚辞的神话和传说》[46]。这本书的价值在于,作者和当时一般的文学史家不同,比较早的从一个新的角度,即神话学的角度对楚辞中的神话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作者在该书绪论中说,近年国内有关楚辞的研究只偏重对作者和作品进行考订,或作思想及艺术的分析,专门把书中的神话传说加以探寻,以求得到古代神话的一点概观,这个工作还没有人做过。[47] 陆侃如的文章[48]虽然肯定楚辞中神话之可贵,但只是从文学研究的角度谈及神话,并非从神话学的角度论神话。钟敬文认为,研究《楚辞》还必需把它和其他神话资料丰富的典籍如《山海经》、《列子》、《淮南子》等进行比较。
钟敬文把《楚辞》中的神话分为5类:即(一)自然力及自然现象的神;(二)神异境地;(三)异常动植物;(四)神仙鬼怪;(五)英雄传说用其他奇迹。他运用人类学派的观点对上述神话进行分类和排比,论述比较简单。原来打算写一个结论作为该书的结束部分,后因离穗赴杭而未果[49]。可惜这部未完成的专著以后也没有机会续完。
作者把20年代见诸报端的有关学术资料[50]附在书后,以期引起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注意。
(4)人类学派的影响
钟敬文早期主要受到欧洲人类学派神话理论的影响,这种影响的某些方面一直持续到30年代[51]。人类学派学者认为神话是原始人生活和信仰的反映,但他们所说的生活主要指的是人的精神生活和心理活动,而把物质生活和经济生活排除在外。从初民的心理来观察神话和故事,以探讨原始风俗、信仰和观念是人类学派的主要内容,也是钟敬文早期研究神话故事的主要方面。他以人类学派神话学家安德留。兰和弗雷泽等人的理论作为依据,从现今尚在流传的活的材料,特别是利用文化不发达的民族以及某些比较落后地区民众的习俗、婚姻制度、宗教信仰等资料和口头创作,去论证和推断古代的民间文学作品(特别是神话和故事)和某些古典诗歌的方法,就是人类学派的方法。用这种方法研究神话故事在当时是进步的,有积极意义的,有些具体的方法到现在依然可以为我所用。但人类学派的理论和方法有不少弊端,在钟敬文早期的研究中也有所反映。例如他以心理作用共同说来解释各民族民间作品的相似,以遗留物学说解释古代神话故事中的某些问题[52]。直到30年代,他对这些偏颇才开始逐渐有所认识。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文章来源:刘锡诚民间文化论集 2009-10-14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