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敬文早期接触的歌谣相当广泛:有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的[9],反映广东水上疍民生活的[10],反映广东与台湾民众生活的[11],反映南洋华侨与马来地区人民生活的[12],反映社会生活和风土民俗的[13]。从歌谣的种类看有山歌、客音山歌、0(山+大+车)歌、吴歌、古代的国风、竹枝词、子夜歌等。从歌谣的性质看有情歌、儿歌、婚歌俗歌等。大凡当时歌谣学运动所涉足的许多领域,所关心的问题,钟敬文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在《马来民歌研究》(1928)中的一段话,反映了他早年对民歌的喜好,很可代表他早期对歌谣的认识和见解:
我之意识地爱好民歌,是最近数年来的事。但以前,在翻阅古诗歌的集子时,对于两汉及南北朝时代那些乐府风谣,早已感到特殊的兴味。那种纯朴的风格,真切的情感,实在足以深深敲动我天真少造作的心绪,而以为她比起那些文人们辛苦经营的创制更为可爱赏(目)。近几年来,歌谣运动突兴,尤教我从理论上实际上认识了"野人之诗"——风谣——整体的价值……
从北京大学于民国七年起,开始搜集歌谣,到现在十年中间,中国境内野生的诗作之被发掘者,最少在三万首以上,……然在现代,对于一种学术的研究,其取材之范围,须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聚古今中外于一处,然后条分而缕析之,综合而归纳之,始能发见真相,而有奇大的创获。若仅限一地一时,则所得未免过于偏浅,或有陷于谬误的危险。这单就站于歌谣的研究上着想,觉得已很有翻译国外民歌、介绍到中国来的必要。若另换一面,从欣赏文学艺术的立点看,介绍些域外的民族的诗作进来,以供大家的鉴赏,尤其是很需要的。何况,她——民谣——还是供给民俗、历史、教育各方面之研究呢。[14]
现试把他对歌谣的几点值得注意的见解概括如下:
(1)歌谣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歌谣是民族的心声
1925年,钟敬文写了《中国疍民一脔》[15]一文,对广东沿海以舟楫为家、主要以捕鱼为业的水上疍民的歌谣――咸水歌进行了研究,指出“咸水歌是疍家民族的一种心声”,“表情真切”,“音律谐美”,值得我们去研究和鉴赏。而且,由于疍民生活简单,与苗、壮等民族一样,歌唱的生活特别发达。在表现上,咸水歌语词质直,颇少宛转缠绵之致,这也和他们的生活有关。在1926年写的《客音的山歌》[16]一文中,他进一步指出了歌谣与劳动生活的关系:“客家人的生活……因为他们所处的环境的关系,所以每日作业于田野山岭间的,很占多数,并且男女俱出……他们的性质,大都简朴耐劳,很少慵惰浮夸之态……这些,都颇和他们的山歌的产生有点关系。”他强调歌谣是民族的心声,并且从民众的生活、劳动、性格去探讨歌谣的产生及其性质,在二十年代我国的歌谣学史上,是很有代表性的观点。当然,他这里所说的“生活”是笼统的,说明他对“生活”的理解还比较抽象,对处于社会最低层的"贱民"疍家人的被奴役的社会地位,对客家人贫困的处境并没有真正的了解,而且往往以知识分子的眼光把他们的劳动“诗化”了,忽视了他们的被压迫、被剥削的社会生活,因而也就不可能对歌谣作出历史唯物主义的阐释。
(2)歌谣的文学性与学术性
《歌谣周刊》发刊词里说,搜集歌谣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学术的,一是文艺的。钟敬文之搜集歌谣,其目的也不例外。他多次指出,歌谣是极有价值的文学,有艺术欣赏价值,这一点,我们从他论述马来民歌、疍歌等文章中看得很清楚。但从他的思想倾向、学术实践以及以后的思想发展来看,他的研究更偏重于学术方面。例如他在1927年写的《儿童游戏的歌谣》[17]一文中指出:“数年来,我国人对于它(指歌谣)的搜集与研讨,大部分是基于文学意味上的……其实,歌谣的研究,除文艺的方面外,尚有风俗的、语言的、心理的、教育的等等。若纯站在文艺的立场上以搜集歌谣,评判歌谣,那吗,势必至枉屈了许多宝贵的材料,等置之于废弃之地。我们现在要把这个畸形的趋向矫正过来。”从这个观点出发,他主张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民间作品,并努力以科学的方法搜集整理民间作品。他所搜集的几部民间作品集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尝试。
上述这种见解在钟敬文学术思想的发展上有重要的意义。第一,它显示了作者学术思想发展的趋势,即从单纯的文学研究的角度逐渐向多角度的研究发展;第二,开始认识到歌谣学作为一门科学,其对象不仅具有文学的功能,还具有其他的功能(风俗的、语言的、心理的、教育的等)。但是,他的认识还是初步的,他只是从文学的角度迈出了一小步,眼光也只限于风俗、语言、心理、教育等方面,并没有超出当时歌谣研究会、风俗调查会主持者的视野。换句话说,还不能把歌谣的研究与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联系起来,也不能根据对象的特征来进行分析研究。到了三十年代,他在这方面的认识才有了一个比较大的飞跃。
(3)歌谣的民族特色与地方特色
钟敬文早期的歌谣研究带有某种直观性,他所评述的对象很少超越他本人在家乡所接触到的作品的范围,综合概括的评论文字也不多,这显然和他的经历、识见、环境不无关系。但情况也不尽如此。他整理、重新编辑、翻译《粤风》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
《粤风》是我国尚存的第一部多民族的情歌集,收录粤地汉、瑶、俍、壮4个民族111首歌谣,是清代学者李调元根据17世纪吴淇等4人辑录的《粤风续九》一书增删编注而成[18]。1926年钟敬文在顾颉刚的启发下,着手《粤风》的重编、标点和翻译工作。他把李调元编的《粤风》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收粤歌50首、瑶歌20首、疍歌3首,附顾颉刚序、重编者前言、方言考释及有关资料,以《粤风》为名由北京朴社出版(1927年6月);第二部分包括俍歌29则,壮歌8则,由于原歌为俍、壮语记录本,钟敬文遂与刘乾初合作,参考原书的注释,译成汉语,取名《俍壮情歌》1928年出版。这两册书引起了国内歌谣爱好者和研究者对少数民族歌谣的关注和兴趣,对当时的歌谣学运动起过一定的推动作用。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文章来源:刘锡诚民间文化论集 2009-10-14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