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里达试图在解构宗教中给予宗教以新意。但德里达并不同意时下人们所说的“宗教回归”的说法,宗教的古老的原意就是为了回归、重来以及接待的意思,有顾忌的关注,尊重,耐心,甚至廉耻或慈悲都由此而来;另一重意思即是明确地说是和人与人,人与上帝之间义务、纽带、任务、债务等等相连。德里达有意解构宗教古老的意义,这就是要质疑当下国际政治中人们把那些地缘政治冲突归结为“宗教回归”说法[43],甚至落入到“宗教哲学”的名下。古老的宗教中的那种信仰、那种人与上帝的连接形式,可能都是德里达要重新清理的东西。因此,德里达谈论信仰也好,宗教也好,并不是直接而简单地呼吁信仰或宗教的回归,而是对其解构,在解构中思考一种可能性。宗教的密室(crypte)乃是没有尽头的尽头,它产生了它自身的暴力,对它自身产生暴力并且提防他者。德里达显然对当下国际地缘政治中的种族冲突和宗教冲突持激烈的怀疑和批判态度。如此回归的宗教没有出路,宗教自身的免疫只能在没有特定目的情况下自我补偿。因此,德里达寻求“Kh?ra”给出位置的意义。德里达显然也试图给出后现代时代的信仰或宗教的意义,但他的表达依然并不明确。传统宗教并不能被自由选择,但宗教又意味着自由、意志和责任,德里达引导人们去思考传统宗教中所不具有的自主意志和自由,这里涉及的是神圣性,牺牲性或信仰,他者确定法律,他者是法律,并且回到他者。如何从信仰的位置中发掘自主的意志和自由,这可能是非宗教的宗教性可以给出的意义,这就是德里达一直强调的回到任何他者,回到整全的他者的那种意义。这种非宗教的宗教性,只是“Kh?ra”给出的位置,无限期待的位置,也只能用弥赛亚的到来去理解。这种到来在德里达看来是没有方向的,我们不再肯定看见,不再肯定人们看见它到来的地方仍然存在着未来。“未来既不容忍预见,也不容忍天意。在未来之中,我们在这种涌现中被困囿并被突然发现,而不是被实际带走——我们要思考的正是这种涌现……”[44] 德里达依然要把一切放置在绝境中来思考,只有思考这样的难题,才是真正面对人类的困境,这样的涌现或解放也才真正有意义。
从今天的现实来看,后现代的那些文化已经变成了日常经验的一部分,也构成了消费社会的主要符号体系。就中国而言,后现代的经验也不再是思想界的命题和文学艺术实验领域的激进形式,也可以在现实社会和日常经验中感同身受。中国在90年代后期高速发展的城市化,信息产业和全球化带来的跨国公司,国际传媒和全球超市连锁店,影视的国际化潮流,广告业的飞速发展……这些都带来了后现代经验,也使中国的现实在很大程度上打上后现代文化的烙印。后现代时代的文化与现实,也许未必像德里达所忧虑的那样混乱或问题重重,每一时代都会有它的问题,都会有它的绝境。作为这个时代的思想大师,当然有责任对时代做出严峻的思考。当然,德里达并不是要充当思想精神导师,他绝对不是一个空发议论的宏大叙事制造者,他其实都是在解构最具体的学术问题,这些问题本身构成了当代思想的严峻课题,构成了对后现代的回应和超出(超越或许与解构不协调,超出也许可行)。
作为后现代的思想开启者,德里达给予这个时代以敏锐的剖析,他的思想既是后现代理论话语的基础,又是后现代文化最生动的演示,在今天它还是最深刻的警醒。在当今时代,不管是国际政治,还是地缘政治冲突,都带着更大的风险向人类社会席卷而来。而大众传统文化,互联网,文字的疯狂的传播等等,都相当充分地验证了德里达解构学说,德里达当年寻求的写作的无底游戏,符号的延异和踪迹,现在在互联网上,在汉语建造的最庞大无边的博客写作空间里,文字以前所未有的疯狂自由自在,不可约束,不可遏止地生长传播。文字的力量借助电子媒体,它具有失控性,但是否它真的具有自和协调和平衡的能力,还是令人怀疑的。那又能如何呢?我们只有再一次从德里达那里去寻求解答。那就是他后期面向未来的伦理态度,呼吁对他者的友爱、寻求那种非宗教的宗教性,自觉承担起为这个时代建构新的思想根基的责任。德里达说道:“在这永远是圣洁的不可能性的无尽头的尽头上面,明天的Kh?ra存在于我们不再懂的或还没有说的语言之中。这个位置(/地方)是惟一的,它是无名的‘一’。也许,它给予位置,但却不带任何神性和人性的慷慨……。”[45]德里达召唤的来临乃是一种比任何宗教古老、比任何救世主降临都要本源的“弥赛亚性”的某种记忆,没有这种记忆,就不会有任何来临。这种记忆和期盼相对自身来说,更多地是向着他物开放,这就是对他者、未来、自由的爱。这并不是空泛的期盼,而是非常切实的对每个生命个体的期盼,对他者的期盼就是一项承诺,同时也是行动,弥赛亚性的到来就是他者的到来,也是每一生命的自我真正穿越了这个时代的绝境,自我对他者的无限赠予和开放,这就是希望到来的到来时刻。德里达的这些召唤依然是空谷足音,在这个正在来临的后现代世界中经久不息地回荡。是的,他就是弥赛亚,一个已经离我们而去的当代思想的弥赛亚。如果他的逝去就意味着当代思想在最有未来性之面向的关闭,那就是我们的过失;复活德里达的幽灵,也就是我们的责任了。
2006年10月22日初稿
2006年11月28日改定。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文化表征2008-01-09 13:12:11 【本文责编:思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