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历史民俗学

首页民俗学专题历史民俗学

[张勃]历史民俗学的奠基之作
——六卷本《中国民俗史》首发式暨钟敬文历史民俗学思想研讨会综述
  作者:张勃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5-12 | 点击数:11500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郭必恒另启话题,认为写好民俗史首先要有原创性的民俗学理论做支撑。中国民俗史之所以不同于中国历史、中国文化史,它必然需要有一个理念性、观念性的东西贯穿其中。按照钟敬文先生的一贯主张,文化分为上层文化、中下层文化,民俗学主要的研究对象是中下层文化,在本书的写作中也确实体现了这一主张,这也是这套书区别于一般历史或文化史的主要特点。其次,写好民俗史还需要有好的组织架构,我们看到这部书之所以和其他风俗史不同,很重要的一点是它的组织架构比较贴近民俗学。本书的组织架构是按照民俗学的要求来的,不同于已出版的中国风俗史、文化史。第三,写好民俗史要有广泛的材料来源。田野作业资料、历史文献、考古发现、语言文字和文学资料等都很重要,由文学甚至推广到整个艺术领域,包括美术、工艺等各种艺术品都含有大量的民俗,这些方面的材料也可以纳入进来。

        此外,与会学者还本着对学术的严谨态度和学科发展的负责精神,对《中国民俗史》(六卷本)存在的若干瘕疵予以批评,西北大学历史系教授韩养民和乔还田都表达了对该书进行一步提炼、修订、充实的愿望。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所研究员陈进国则希望在将来的修订中能够增加中国民俗的当代卷以及中国民俗往外传播继承的历史。安德明建议在修订中应于“照顾时间维度的同时,也注意空间这种角度”,以呈现风俗的地方性差异。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萧放是本次会议的召集人、本书编纂的实际组织者与副主编,他对研讨会进行了简要的回应与总结,并对各位专家对《中国民俗史》的关注与评议表示衷心感谢。

      (发表在《民俗研究》2009年第1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许云和]汉鼓吹铙歌第十八曲《石留》解
下一条: ·[刘志琴]对民俗的历史解读与开发
   相关链接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钟进文]向一生追求进步的人民的学者致敬 ——我和钟敬文先生的几个小故事
·[王尧]钟敬文传说研究思想论略·[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
·[张士闪]钟敬文艺术民俗学思想探析·[张宝元]汪玢玲三台东北大学的思想经历与其民间文学教材编纂的学术史意义
·[萧放]钟敬文人民文化观及其学术实践·[刘铁梁]钟敬文民俗学思想的文明视野
·[彭牧 沈燕]方法论的本土与世界:以钟敬文与松村武雄的学术交流为核心·[杨利慧]钟敬文“民俗学是现代学”思想与中国民俗学“朝向当下”的转向
·[祝鹏程]钟敬文与“人民口头创作”:因缘、调适与影响·[康丽]民俗学家的想象力与民俗学学科的生命力
·[万建中]钟敬文与民间文艺学学科理论体系建设·[段友文]向大师问学 ——钟敬文先生指导我研究民间文学与民俗学
·第38期敬文沙龙在京成功举办·钟敬文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会暨钟敬文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在京举行
·海丰召开钟敬文先生民俗文化贡献专题座谈会·钟敬文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会暨钟敬文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即将召开
·第35期敬文沙龙“钟敬文先生的故事”成功举办·[王璟 李宗刚]20世纪二三十年代民间文学类课程设置探析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