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族志/民俗志

[钟敬文]撰地方民俗志的意义
  作者:钟敬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4-06-03 | 点击数:9226
 


  中国现代民俗学史,从北京大学歌谣征集处(后改为歌谣研究会)活动开始,到现在已经将近八十年了。但是,从1918年到1976年(“四人帮”倒台的时候),一路上起起伏伏,尽管整个学术活动没有完全中止过,成绩是有的,却不能说是太理想——或者应该说距离我们的理想颇遥远。十多年来,由于领导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明智号召,由于学科本身的生命力和发展要求,更由于学者们的学术意识自觉和认真努力,这时期民俗学跟其他社会科学、文化科学一样,呈现出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繁荣景象。

  1976年以后,我们民俗学的各方面(机构、队伍、搜集、研究、出版、及其他活动),有着不同程度的发展,而且步子相当迅速。从学术的机构方面说,全国32个省市(包括自治区),不但都恢复了固有的民间文艺研究会(现在改称“民间文艺家协会”),而且2/3以上的地区先后建立了民俗学会——中央一级的“中国民俗学会”是在1983年成立的。许多文科院校,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高等院校,都开设了民间文学或兼及民俗学等功课,设有教研室或教研组,有的并设立了师生共同活动的民俗学社。有些院校兼设有本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北京师大并设有博士学位授予点,现在国内从事这方面工作的已有数千人,得到硕士和博士学位的也有数十人。专业活动和培养机构有很大的发展,队伍也比过去任何时期都更为壮大了。

  著述方面的进步,更体现了这时期民俗学的景象的繁荣。这方面的著述,在质或量上都显示了它脚步的前进。理论反面,除了个别课题的专著之外,并出现了许多系列性的著作。更值得注意的是:某些同一主题(例如关于傩戏、萨满教等)的理论著作陆续出现了。总之,在理论著作上,更扩展、更集中、也更深化了。民俗资料记录(民俗志)的编著、出版,数量更大,规模更大,成就也更显著。不仅有许多地,县级的民俗志送上书店,省、市级的大部头的民俗志也相继出版了(例如河南、山东、广西等省志的“民俗卷”)。在文学艺术方面的记录中,有文化部牵头主办的全国民族民间文艺志书、集成,近日已经出版了一百多卷(全书约三百多卷),成为我国这方面的民族民间文化的巨大长廊,使国内外学者对之不禁瞪目动心,叹羡不已。

  此外,像这方面学术专题的研讨会、国内外学者意见交流会的经常出现,外国专业名著(如《金枝》、《原始文化》、《原始思维》……)的不断译成中文,等等的可喜现象,就不遑一一举述了。总之,我们这十多年间、民俗学事业大有一种突飞猛进的趋势。它已经成为我们学届的一种 “显学”,或者用现在的时髦话说,成为一种“热门学科”了。

  如上所述,形势的失却非常喜人的。但是,我们冷静地进一步加以审查,就不免有些歉然,我们这门新学问,尽管已经历了数十年的历史,近年在它的个方面又有较大的发展,但是平心地说,它到底还是一种未成熟的学问。它有待于我们的进一步大力耕耘。这种学问,在整个结构上大致有三个主要方面:1.理论研究(包括方法的研究);2.民俗现象的记录,即民俗志;3.民俗发生、发展史及思想史(民俗科学史)。成熟的民俗学,必须在这三方面都有比较圆满的成果。现在,我们只就民俗志方面的情形来说吧(民俗现象的记录,是民俗学的一种基本作业,,而中国这方面的“矿产”又是惊人地丰富),六十年前那位曾在中国工作过的美国学者詹姆森,他那句带有感叹意味的话:“中国是民俗学者的乐园”。就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实际情形来看,它不但不算夸张,而显然有些不足之感。十多年来,我们对各地民俗资料的记录和出版,的确尽了巨大的力量,也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是,如果把已经取得的成就,去跟客观铺天盖地、无处不存在的民俗现象相比,就会感到彼此差距之大。这种差距,即使不是鸿毛与泰山之比,至少也是侏儒和巨人之比。别的话,我不想多说,只试举一点阅读的经验,来证明我们现在的民俗志工作成就距离应该达到的程度的遥远。近来常有一些认识或不认识的朋友,给我寄来一些地方民俗志的书,我翻读一下,总觉得书中有些资料是自己所不知道的(我自从跟这种学问打交道已经七十多年了,自己又是一个重视资料的实证论者),而有些却是在学术史上至关重要的:它们有的在二三千年前就已出现于我国文献上,有的更具有世界民俗学史的比较价值。我往往为之赞叹,也痛感到我们民俗志工作的薄弱。

  我们正在打算加强我们的民俗志工作,并且在草创“民俗志与民俗志学”这种新分支学科的时候,有机会读到朱元桂同志主编的这部《绍兴百俗图赞》,我一时心上的快慰,真是不容易用语言表达的。

  绍兴,是幅员辽阔的祖国的一个行政区域。它地方并不怎样广大,也并不是商业或政治的要区。但它牵系着许多知识分子的心,自然同时也牵系着我的心。这大概是因为它具有一种历史和文化的意义吧,春秋时它是越国的所在地,所谓报仇雪耻之乡。汉以来,它产生了(或在此寓居过)许多名贤。随便举几个名字,如王羲之、谢安、贺知章、陆游,以及徐文长、张岱等,都是大家所熟知和敬慕的先贤;在现代,名豪杰士就更多了。一些新文学届的先辈(如鲁讯、周作人等)的学艺业绩,是哺育了当时我们年轻一代的食粮。就我个人说,又曾在杭州住过几年,得以跟一些绍兴籍的文友(例如许钦文、孙福熙、陶元庆诸君)交往,不但在学艺上得到益处,在为人处世上也很受他们的熏陶、感染。在过去数十年中,我曾前后两次到过绍兴,在游览大禹庙、快阁、东湖、兰亭、古轩亭口和鲁讯故居等名胜古迹时,自然的美和人文之美是交织于心灵深处的。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刘晓春]殖民主义时代的时间观
下一条: ·[巴莫曲布嫫]民俗志表述范式的新探索
   相关链接
·[毛巧晖]跨越1949:民间文学的重建及其学术史意义·[施爱东]学科建设的自由路径及其限度
·[施爱东]学科建设的自由路径及其限度·[段友文 石怀庆]民间文学教材建设的百年回眸
·辽宁大学成功举办民间文学学科建设会议·[张梦瑶]新文科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专业建设的思考
·[康丽]概念张力与学术自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其学科建设的思考·[陈趣联]非遗难题与高校学科建设
·民俗学、民间文学学科建设青年谈·[巴莫曲布嫫]走向新时代的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
·杨利慧:让高校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学科建设和合作交流的重要阵地·新文科背景下民俗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张多]基于文史传统的交叉学科实践·[施爱东]民间文学学科建设与共同体意识
·[黄永林 邓清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形成的历史背景与学科定位·“首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 在复旦大学举行
·首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复旦大学开班·“论道稷下:中国民俗学高峰论坛(2021)”在山东大学成功举办
·高校民俗学、民间文学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1)预备通知·聚焦非遗教育,共探非遗学科建设之路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