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历史民俗学

首页民俗学专题历史民俗学

[杨栋 曹书杰]二十世纪《淮南子》研究
  作者:杨栋 曹书杰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5-01 | 点击数:35184
 

  (三)《淮南子》与先秦诸子
  胡适在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序》中说:“《淮南王书》,折衷周秦诸子,其自身亦可谓结古代思想之总帐者也。”而且诸子思想并存于《淮南子》中是符合当时学术态势和历史背景的。汉初百家之学,除名、墨未见代表思想的人物以外,各家还有相对的势力,尤其是道、法、阴阳、纵横家言,尚相对的显于汉廷与郡国之间。关于各家在汉初的势力,侯外庐曾有详细论述,此不赘述。 这样的学术大环境必然为爱好术士的刘安提供了聚敛各家思想的大舞台。《淮南子》所承载的思想正是这种学术思想并存的反映,只不过与先秦诸子思想自由言说的生态相比,多了些中和而少了些争鸣。这是政治一统的形势使然,也是文化一统的形势使然。《淮南子》吸取先秦诸子之说颇多,学者多有探讨。
  1.《淮南子》与老庄
  《淮南子》最重视《老子》,采撷它的思想最多。清人校定《老子》文句,多与《淮南子》的引文对勘。“道”的概念来自《老子》,《原道训》专予论述。全文对《老子》天道自然无为和道化生万物的思想详加发挥,形成系统的宇宙论,这是全书的理论基础。“无为”的概念来自《老子》,书中反复论述不为物先、以无为用、清心寡欲的思想。政尚简易、“无为而治”乃是黄老治术的核心,也是《淮南子》政论的基点。道德高于仁义的思想亦源于《老子》。《道应训》一篇共引《老子》五十二处,等于用历史为《老子》部分文句作注释。
  《淮南子》对《庄子》内篇外杂篇都有所吸收。《俶真训》的宇宙演化论借用《齐物论》中“有始者……”一段文字,但有新义。《齐俗训》上承《齐物论》的同异观,将其相对主义改造为承认事物的差别。书中关于人性各有修短,人性和愉宁静,治万物应顺其性、因其俗以达乎性命之情的思想,来自《天道》、《天地》、《天运》、《骈拇》诸篇。养生以神为主形为次的思想,以及豁达的生死观,来自《大宗师》、《德充符》和若干外杂篇。其他对《庄子》的引申发挥还很多,所占比重仅次于《老子》。
  有关这方面的论文主要有朱锦江《老子与淮南子》、王叔岷《〈淮南子〉与〈庄子〉》、周骏富《〈淮南子〉与〈庄子〉》之关系、周力行《〈淮南子〉与老学》、孙以楷《刘安与〈庄子〉》、邹丽燕《淮南内篇与老庄思想之关系》、丁文宏、蔡友和《老子“无为”思想探微─—兼论〈淮南子〉对老子“无为”思想的扬弃》等。这些论文大体上从论道、论政治、论人生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
  2.《淮南子》与儒家
  《淮南子》引《诗》约三十次,引《易》十余次,又引孔子说《易》者一,自说《易》者一。两引《尚书大传》。书中多篇称颂尧、舜、禹、汤、文、武之道,赞美孔子的人格和事业,这些都是儒者的老生常谈。《主术训》提出治国必先修身,修身要以仁义为本,这是典型的儒家公式。《缪称训》讲孔子首倡的义利之辨,以明君子与小人之分;又论举贤才的重要。《修务训》通篇发挥荀子《劝学》中强调学习的思想,用儒家积极进取的精神,重新解释“无为”,重视后天努力与道德教化。《泰族训》称道孔子和六艺,与《礼记·经解》略同;治国反对苛法严刑,主张以礼乐化民成俗;把巩固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的宗法伦理关系,当成为政的纲纪。《主术训》、《氾论训》中皆有以仁为经、以义为纪的提法。突出宗法制度和宗法伦理思想,乃是儒学的根本。
  张涛在《淮南子易学思想探析》中将《淮南子》认定为汉代易学史上的重要环节,认为它在接受先秦道家之说的同时,继承发展了《易传》的思想成果,提出了宇宙生成、万物起源的理论,体现了《易传》天地人一体观和整体思维方式,强调社会和谐以及天人之间、自然和社会之间的整体和谐,发挥了《易传》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积极进取的精神,改造了原始道家的无为说。张涛还认为,《淮南子》的易学思想与陆贾、贾谊等人的思想一起构成了西汉前期易学的总体格局,清晰展示了当时思想文化发展的基本走势。
  3.《淮南子》与墨家
  察辩之学中的“类不可必推”和名实关系若干论述,显系受了墨家和名辩思潮的影响。节俭和薄葬的主张来自墨子。《主术训》关于瞽师有以言白黑的话,是截取《墨子·贵义》文句。《说山训》关于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的观点,《说林训》关于五行相胜要有数量条件的说法,皆采自墨经。总的说来,墨家思想在《淮南子》中影响较小,比不上在《吕氏春秋》中的位置。
  值得一提的是,陈广忠《〈淮南子〉与墨家》一文认为《淮南子》中有二十四条关于墨子言行事迹的记述,史实之丰富,评价之公正,在诸子之林中无出其右者。并分别从《淮南子》对墨家学派的组织、人物活动、墨子时代的学派之争等方面给予了考证。
  4.《淮南子》与《吕氏春秋》
  《淮南子》无一字提到《吕氏春秋》,这可能是作者受到汉初反秦气氛的影响。但我们不能认为这两者之间真正没有联系。两书类同处很多:它们都是由上层贵族亲自主持,招揽众多学者集体写成的。书的结构统一,篇目规整,理事相诠。两书作者都要总结先秦各家学说,在推崇老庄哲学的前提下,博采各家之长,形成一个综合性的、能贯通天、地、人的庞大理论体系,为统一的封建帝国提供全面的治理方案。
  胡适认为《淮南王书》与《吕氏春秋》性质最相似,取材于吕书之处也最多。“但淮南之书编制更精审,文字也更用气力,的确是后来居上了。”
  牟钟鉴的《〈吕氏春秋〉与〈淮南子〉的思想研究》,把两部性质相近的学术巨著进行了比较研究,对秦汉黄老道家学派的哲学、政治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探索,具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熊铁基在《秦汉新道家略论稿》中将《吕氏春秋》与《淮南子》同列为秦汉之际的新道家,以其指导中心思想皆为“自然无为而无不为”之道。熊氏更进一步将《淮南子》与《吕氏春秋》进行了对比,指出《吕氏春秋》主要从“君人南面之术”的政治着眼,《淮南子》则颇有从世界观或思想上来统领各家的意图。
  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则主要从社会政治思想上对《淮南子》和《吕氏春秋》的同异进行了比较。葛兆光在《哲理的综合:从〈吕氏春秋〉到〈淮南子〉》中认为:与《吕氏春秋》一样,《淮南子》也试图为思想世界提供一个可以容纳一切知识的构架。但在思想层面上有五点不同。
  5.《淮南子》与黄老著作
  《汉书·艺文志》中,假托黄帝以为书名的著作目录二十余种,大都失传。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老子》乙本前的《道原》、《竞法》、《称》、《十六经》四篇古佚书,是否即《黄帝四经》,尚无定论,但他们确是流行于汉初的黄老著作。这四篇与《淮南子》在思想上有密切关系。
  另外,《淮南子》与法家、阴阳家亦有关系。为君之道在于循名责实,因材授官;群臣守职,百官有常。这是申、韩等法家的一贯主张,以法治国,法不避贵。不以君意行赏罚,不以私志入公道。不因循守旧,要因时变法,反对贵古而贱今。这些法家的主张,在《主术训》和《泰族训》中表现得最为充分,其他篇中亦随处可见。
  《时则训》将《吕氏春秋》以阴阳五行为骨架搭起的世界图式,更进一步发展了。《览冥训》、《本经训》、《泰族训》皆论阴阳气化、天人感应。《天文训》讲人副天数及灾异说。《精神训》也有类似内容。阴阳五行思想在《淮南子》中所占篇幅不少,但不是其主体思想。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语文新课程资源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李道和]《荆楚岁时记》岁首占候风俗的文献考辨
下一条: ·[刘立志]汉代《诗》学与民俗文化
   相关链接
·[王兴尧]非遗在社区:学术史要略与中国方案·[毛巧晖]跨越1949:民间文学的重建及其学术史意义
·[罗瑛 潘小漫]百余年来日本学者对云南民族文化研究的视域及特色·[冯文开]中国史诗研究百年学术史的回顾与反思
·[陈昆 李阳]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桃花坞新版画得失·[张宝元]汪玢玲三台东北大学的思想经历与其民间文学教材编纂的学术史意义
·[孙宇飞]1952-1964年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民间文学出版史·[刘雪瑽]科学与妖怪 :学术史视角的井上圆了妖怪学
·[杨玉蝶]民间文献研究的新视域·[毛巧晖]董均伦民间文学搜集整理之研究
·“学科史读与写”学术研讨会征文启事·[姚小凡]基于高被引视角的近二十年中国民间传说研究综述
·[岳永逸]为了忘“缺”的记忆:社会学的民俗学·[刘春艳]近百年中国傻女婿故事研究述评
·[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术史考释·[刘建波]呈现民间文学百花争妍的图景——回望云南民族民间文学搜集整理工作
·[廖元新 万建中]学术史视角下歌谣与生活的关系 ·[刘大先]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七十年
·[张青仁]民族民粹主义与民俗学的浮沉·[施尧]20世纪以来日本民谣采集的学术史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