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历史民俗学

首页民俗学专题历史民俗学

[杨栋 曹书杰]二十世纪《淮南子》研究
  作者:杨栋 曹书杰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5-01 | 点击数:33236
 

  
  二、《淮南子》的思想研究
  
  对《淮南子》思想的研究和解析,不仅可以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先秦和秦汉的思想文化,尤其是汉初道家的特殊性格,透视当时酝酿这些思想的土壤的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的历史。而且可以更好的清理与叙述中国的思想是如何从古代到现代被逐渐建构起来,以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型,高扬中国人文精神。鉴于此,20世纪的学人从不同视角、运用不同学术方法对《淮南子》的思想展开了广泛、深入的研究。
  《淮南子》的思想研究主要表现为两种方式:第一,分布于中国哲学史、思想史著作中的一些章节中,如侯外庐《淮南鸿烈集中的子学及其学术》、胡适《淮南王书》、冯友兰《西汉道家思想的发展和官方哲学的反对派的形成》、任继愈《淮南鸿烈中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等。这些作品,除了简介刘安生平与著作等外缘问题外,或析论《淮南子》的思想体系,或主述书中几个思想大论,诸如气、道、天人关系、形神修养、道德无为、阴阳感应等。第二,见于专门研究《淮南子》的专著及学术论文中,专著如段秋关《淮南子与刘安的法律思想》、陈广忠《淮南子科技思想》、戴黍《淮南子治道思想研究》等。但目前学术界以专著形式集中对《淮南子》某一问题进行研究的还较少,这应该是以后值得用力的地方。学术论文研究的内容比较广泛,涉及本体论(道、气、宇宙生成、阴阳感应等)、历史观,以及法律思想、无为理论、修养理论、乐律理论、知识理论等。
  (一)所属学派的争论
  《淮南子》所属学派历来争论不休,或杂家说,或道家说,或儒道融合说,今简要述之。
  1.杂家说
  《汉书·艺文志》列《淮南子》于杂家。《艺文志》的作成,本于刘向、歆的《别录》、《七略》,所以,列《淮南子》于杂家者似始于刘向、歆父子。《隋书·经籍志》、《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及《宋史·艺文志》都列入杂家。《崇文总目》、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以及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也都将它列入杂家。
  近代学者沿袭杂家之说的有范文澜 、冯友兰 等人。侯外庐一方面承认其杂,另一方面又认为以阴阳道家之旨为超乎时空而居于百家之上 。另外他还提出《淮南子》有宗教化庸俗化的思想,实是承袭胡适的“阴阳感应的宗教”之说。
  2.道家说
  高诱对《汉志》把《淮南子》列入杂家似有微议,他在其注解《淮南子》的《叙目》里说:“其旨近老子,淡泊无为,蹈虚守静,出入经道。” 直到梁启超亦认为《淮南子》当为道家。他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淮南鸿烈》为西汉道家言之渊府” 。胡适亦赞成道家说,他说:“道家集古代思想的大成,而《淮南王书》又集道家的大成。” 支持此说的还有杨树达 。顾颉刚则认为“是以道家之说为主而略佐以儒家之说;又杂载许多西汉初叶的物事的。”
  3.儒道融合说
  关于儒道融合说,一些学者认为,儒、道两家思想在《淮南子》中冲突、融合,并且儒家的成分在《淮南子》中更重要。当代学者徐复观先生就指出,在撰写《淮南子》的刘安宾客中,除了有一群道家学者团体之外,肯定还有一个强大的儒家学者团体,所以书中经常体现出儒、道两家思想抗争的情形,并且儒学还占据了上风 。
  陆玉林《论〈淮南鸿烈〉的儒道整合》也从思维框架和逻辑结构两方面,论证了《淮南子》儒道思想分野这一观点。丁原明《〈文子〉与〈淮南子〉思想之异同》亦支持这种看法。
  我们认为把《淮南子》武断地归为杂家或道家都有失偏颇,其一,就二十篇中的某一篇主旨而言,的确体现了道家思想的主张,如《主术训》。但立足全书的整体思想来看,则不是这种情况,如《泰族训》显然是儒家思想的集结。其二,《淮南子》在内容上看似庞杂,其实它有自己的取舍标准,每条资料的引用都是为其所论述的中心服务的,只是由于各篇的写作出于众手,所以难免出现前后矛盾或抵触的现象,从而造成杂而无纲的样子。所以,《淮南子》是当时不同思想的宾客,在学术自由中平等竟进、集体著作的结果,也就是说淮南子是一部集诸子百家思想于一体的著作,只是道家思想占据了一定的优势而已。
  (二)本体论思想
  就本体论而言,学者一般认为《淮南子》中《原道训》、《俶真训》等篇有本体论倾向的规定,于是各家对《淮南子》的道展开了论述。但是《淮南子》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则存在严重的缺位,它有的只是先秦诸子遗留下的哲学思辩方法,如辩证法、因循法、原始察终法等。而就本体论,学者又在《淮南子》的“道”、“宇宙”两方面用力较多。
  1.“道”
  胡适说:“道家集古代思想的大成,而《淮南王书》又集道家的大成。道家兼收并蓄,但其中心思想终是那自然无为而无不为的‘道’。”
  任继愈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中认为《老子》书中的“道”,含义尚不够明确,《淮南子》则对“道”作了系统的说明,把它作为自己的宇宙观的最高范畴,并对《淮南子》中的“道”进行了规定:第一,“道”是无限的存在,第二,“道”是事物运动变化的源泉和依据,第三,“道”是宇宙的原初状态,它自然化生天地万物。
  葛兆光先生对“道”的解读可谓深切,他认为《淮南子》中的“道”置于天、地、人之上,贯穿了自然、社会、人类自身三大领域。
  张运华的《〈淮南子〉对道范畴的理论深化》认为“道”是《淮南子》一书的重要范畴,它来源于《老子》,《淮南子》通过对“道”的继承发展,深化了《老子》关于天道自然无为和道化生万物的思想,并行成了系统的自然宇宙观。
  丁原明在《淮南子道论新探》中,以《淮南子》对“道”的论述为根据,指出其合于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中所言黄老之学的思想特点,当属黄老道学,并将其道论提升至宇宙论哲学的高度,与《老子》之道进行了对比。
  《淮南子》“道”的源流何在,怎样给它一个确切的定位。综合上述各家对《淮南子》“道”的认识,学界有两种流行的看法:其一,《淮南子》为先秦老庄道家学派的继承;其二,《淮南子》是汉初黄老新道家,即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所论及的“道家”。
  《淮南子》中的道家思想显然有老庄之道和黄老之道的区分,笼统地说以老庄思想或黄老思想统帅全书自然不妥。我们认为《淮南子》中的道家思想既继承了先秦道家老庄思想,同时又染有汉初“黄老思想”的时代气息。
  2.宇宙观
  张岂之说《淮南子》“用阴阳学说说明万物的产生和发展,把宇宙演化看成自然发展过程。但又用‘同气相感’说明天象运行与社会治乱有关,认为天象能预示人间祸福,人事能影响天象。” 胡适说:“这个宇宙论的最大长处在于纯粹用自然演变的见解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一切全是万物的自己逐渐演化,自己如此,故说是‘自然’。”
  先秦道家的宇宙观主要是讲宇宙的构成,而《淮南子》虽然也讲宇宙的构成,但它主要讲的是宇宙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李晓林《〈淮南子〉中的宇宙起源思想》从宇宙起源、物质演化两方面对《淮南子》宇宙起源思想作了剖析。文章最后又用比较的方法,把《淮南子》与西方宇宙观念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淮南子》一书中,对宇宙起渡的看法堪与毕达哥拉斯的字宙观念相媲美,有独到之处。
  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淮南子》不出于一人之手,所以它的宇宙形成论在《原道训》中所讲的,跟在《天文训》和《俶真训》中所讲的,稍有差异,但基本观点是一致的。 《淮南子》的宇宙论在许多地方用大胆的想象去补充科学知识的不足,但是作者所描述的乃是宇宙自身的演化过程,不讲上帝天神如何造物,但它还存在着宇宙有始的观点。有时候理论上一旦出现空缺,就用神话去弥合,例如《天文训》讲到天地日月生成,随即接上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的故事,就是一例。
  对《淮南子》宇宙论进行探讨的还有于首奎的《试论〈淮南子〉的宇宙观》,钟肇鹏的《论淮南子宇宙观的唯心主义性质》,顾伟康《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宇宙论体系——论〈淮南子〉的宇宙论》等。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语文新课程资源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李道和]《荆楚岁时记》岁首占候风俗的文献考辨
下一条: ·[刘立志]汉代《诗》学与民俗文化
   相关链接
·[张宝元]汪玢玲三台东北大学的思想经历与其民间文学教材编纂的学术史意义·[孙宇飞]1952-1964年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民间文学出版史
·[刘雪瑽]科学与妖怪 :学术史视角的井上圆了妖怪学·[杨玉蝶]民间文献研究的新视域
·[毛巧晖]董均伦民间文学搜集整理之研究·“学科史读与写”学术研讨会征文启事
·[姚小凡]基于高被引视角的近二十年中国民间传说研究综述·[岳永逸]为了忘“缺”的记忆:社会学的民俗学
·[刘春艳]近百年中国傻女婿故事研究述评·[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术史考释
·[刘建波]呈现民间文学百花争妍的图景——回望云南民族民间文学搜集整理工作·[廖元新 万建中]学术史视角下歌谣与生活的关系
·[刘大先]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七十年·[张青仁]民族民粹主义与民俗学的浮沉
·[施尧]20世纪以来日本民谣采集的学术史研究·[刘雪瑽]再论程憬的中国神话研究
·[漆凌云]中国民间故事研究七十年述评·[高荷红]“满族说部”概念之反思
·[孙正国]《中国民间故事史》·[祝鹏程]2018年民间文学研究报告:以神话、传说与故事为主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