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笺校和辑佚
晚清民国以来,学者在清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淮南子》进一步订讹补阙、笺校注释。其间学者辈出,或措意于原文,或留心于训说,各有发明。如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刘家立《淮南集证》、吴承仕《淮南旧注校理》、于省吾《淮南子新证》、杨树达《淮南子证闻》、马宗霍《淮南子高注参正》、张双棣《淮南子校释》、何宁《淮南子集释》。
上列八种,各有创见,多为学界所称 。其他还有金其源《读淮南子管见》一卷、沈德鸿《淮南子选注》、吕傅元《淮南子校补》一卷、陈准《淮南子札记》、王瀣《读淮南子记》、向承周《淮南校问》、胡怀琛《淮南集解补正》一卷、张纯一《淮南子评注》、谭戒甫《淮南一得》、王叔岷《淮南子校正》、刘殿爵《读淮南鸿烈解校记》、阮廷焯《淮南子札迻》、郑良树《淮南子校理》七卷、于大成《淮南子校释》等,其中亦颇多发明之处。
另外,还有不少单篇论文,如唐莉的《〈淮南子〉高诱注献疑》、傅亚庶的《〈淮南子·时务篇〉“赏有功”辨正》、许匡一的《〈淮南子〉校注献疑》、马建智的《〈淮南子译注〉辨误》、李鹏举的《〈淮南子•天文训〉“太昭”说再探》、许学东的《〈淮南子〉校勘一则》、许匡一的《〈淮南子·兵略训〉今译指瑕》等文章亦颇有见地。
此处所说“辑佚”有两层含义:一为淮南子对先秦佚书的辑佚价值,一为各家对《淮南子》佚文的辑集。兹分述如下。
《淮南子》一书,杂采先秦诸家的史料,编辑成书,因而也保存了不少各家的引文,在先秦书籍大量佚失的情况下就更显得有一定的价值。为淮南文注出处者,清有曾国藩《求阙斋读书录》,日本则有岛田翰之《古文旧书考》。民国以来,学者从此事者,杨树达之《淮南子证闻》中,颇有涉及,其余则有麦文郁《淮南子引用先秦诸子考》,阮廷焯《淮南子引用先秦诸子佚文考》。淮南出处之未明者犹多,对其详加考证,并辑佚成文,细加勘校,实为有功于学术,惜学界鲜有人从事之。
《淮南子》自汉初成书流传至今,历时久远,其间文本的佚、脱、漏在所难免。对其佚文的辑考自然就成了学者关注的内容。清朝就有人开始对《淮南子》的佚文进行辑考。孙志祖《读书脞录》卷四《淮南遗文》略举数则,只是随笔札记,非为专治。用力于蒐集遗文者,始于王仁俊之《淮南子遗文》,在《经籍佚文》内,但遗漏尚多,吴则虞曾复为校补,附其《淮南子集释》后。刘文典亦有《淮南子遗文》之辑,载《三余札记》卷二,凡二十九条,其中四事是《淮南子·万毕术》文。另外,王叔岷昔年写《淮南子校证》时,亦辑存逸文四条。而于大成《淮南鸿烈遗文考》所得最多,且对误引者,凡有据可考皆随文注明。
以上是对《淮南子》本文的辑佚,此外,还有专辑许注者。清儒就有五家:孙冯翼《许慎淮南子注》一卷(在《问经堂丛书》内),蒋曰豫《许叔重淮南子注》一卷(在《蒋侑石遗书》内),黄奭《许慎淮南子注》一卷(在《黄氏遗书考·子史钩沉》内),陶方琦《淮南许注异同诂》四卷、《补遗》一卷、《续补遗》一卷。王仁俊《淮南许注考证》、《淮南许注异同诂校补》、《淮南许注异同诂三续》等。清末民初以来对许注作辑佚者亦有二家:易顺鼎《淮南许注钩沉》一卷。叶德辉《淮南鸿烈间诂》二卷。
通过以上对《淮南子》文献研究的综述,我们可以看出,20世纪的前五六十年,学者对于《淮南子》的研究,基本上沿袭清人治学的特点,注重文字的笺校义释和版本注本的考订。而近二三十年来《淮南子》的文献研究发生了变化:从事文献研究的学人相比以前少了许多,研究的成果基本上也以单篇论文出现,或只用力于《淮南子》的某一篇,或只专攻某一个问题。之所以出现这种变化,我们认为主要有两方面原因:其一,前几十年,学者在清人研究的基础上,《淮南子》的文献研究可以说已经达到了顶峰,后人很难再有大的作为;其二,七八十年代以来,学人对《淮南子》的研究由考据转向了义理,由整理转向了思想文化和其他理论的研究。可喜的是九十年代《淮南子》的文献研究出现了两部集众家之长的代表性著作,一为何宁的《淮南子集释》,一为张双棣的《淮南子校释》。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语文新课程资源网 【本文责编:思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