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中国实践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实践

[冯骥才]文化遗产日的意义
  作者:冯骥才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4-03 | 点击数:14602
 

 

4.无论是农村的文化保护,还是旅游开发,都不能离开科学指导。应邀请人文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与到各地农村建设中来,以准确地科学地把握保护与开发、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使新农村能真正成为新时代中国品格和主体的社会主义的新农村。
由于历史形成的惯性,每次大规模的社会变革,都容易一哄而起。当人们对什么是新农村的“新”还没有具体标准时,很容易把“破旧”视为“立新”,把当今城市形态当做现代形态,把“洋”的当做“新”的。我们的600多个城市已经基本失去个性,如果广大农村也变得千篇一律,同时内在的个性化的精神文化传统涣散一空,我们的损失将永难补偿。新农村先进文化的建设也就无所凭藉了。数千年的历史文化将从我们的脚下失去,厚重与丰富的文化大地便会变得瘠薄和单一。
文化与经济从来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况且在现代社会中,文化——包括文化遗产也是重要的生产力、产业与资本。我们要以科学的全面发展观来规划拥有几千年历史文化积淀的农村文明的未来。
 
四、积极的应对:文化遗产日 
在上述的令人忧虑的背景下,文化遗产日的确立首先显示一种非同寻常的必要性和极强的现实意义。
近几年,社会上在对待文化遗产保护的观念上正在迅速觉醒,一方面是疾速的现代化造成普遍的文化失落感,引起了人们对民族传统的精神回归;一方面是协调和整体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科学发展观和全面的政绩观是一种先进和科学的思想。由此,文化遗产的保护、环境保护、对弱势群体的关怀自然地渐渐成为政府与社会各界的关注点。
文化部主导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中宣部批准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和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的调查与认定项目,正在全国各地全面展开。中央文明办着手节日文化的建设工作已发挥作用。国家正在对文化家底进行彻底的整理,以利系统而有序地加以保护。于此,一方面是国家文物局对全国博物馆物质性藏品的普查与登记,一方面是确立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工作在我国都是首次。经过严格程序申报和专家科学鉴定而批准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推动历史文明进入现代文明的重大举动,同时使国人对自己的文化遗产真正地心中有数。这件工作做得富有远见。
这种国家行为对地方政府是一种积极的导向与推动。一种“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已经初见端倪。一些大学、科研单位相继成立了遗产保护的机构。一些学者着手于“遗产学”学科的建立。具有现代文明意义的、并被人类广泛认同的文化遗产观,正在我国形成。然而,对文化遗产的珍视与保护不能只是政府与专家学者的事,而主要是民众的事。民众是文化创造者,是文化的主人。如果民众不珍视、不爱惜、不保护、不传承自己的文化,文化最终还是要中断与消亡。特别是和世界一些遗产保护相当成熟的国家相比,我们的工作只是初步,刚刚入轨。我们尚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公众的文化遗产意识还比较淡薄;文化遗产的本身——如上所述,全面濒危。我们的文化遗产日正是在这样的思考层面上设立的。
最早设立文化遗产日是法国(1984年),后来遍及欧洲(1985年后)。在面对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同质化的浪潮中,文化遗产日大大提高了欧洲各国人民对各自文化的自豪与自觉。法国每年有1000多万人(人口的六分之一)主动参加这一盛大的文化活动。在这一天,欧洲各地大到城市,小到乡镇,人民以各种方式,设法把这一天过得五彩缤纷,有声有色。这种活动既有政府出面组织的,也有各界自发举办的,丰富多彩,效果极好,从而大大丰富了人们的文化情怀,提高了人们对各自文化的光荣感。
在文化遗产日方面,我们不是旁观者,也没有缺席。近年来,一些省(如河南省)市(如苏州市)以及大学生们(中央美院倡办、几十所大学加入的“青年遗产日”)都自发地举办了“文化遗产日”活动。今天由国家确定“文化遗产日”更为重要,它显示了当代中国对自己文明的认识高度,表现了一个民族文明的自觉。只有进入现代社会,才会把历史文明视为不可替代的珍贵的精神遗产。所以说,珍视和保护遗产的本身就是先进文化中一个重要的内容。
今年6月10日是我国首个文化遗产日。遗产日不是纪念日。它是一种人为的主题日。要想使它落地生根,需要注意:
1.要强调它的精神意义。不要变成千篇一律、表面热热闹闹地展示当地政府政绩的文化节。要设法使公众成为这一天的主人,成为主动的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参加者。要使国家文化遗产日成为全民的文化遗产日,使国家举措转化为每一个公民自觉的文化行为。
2.遗产日是一个纯文化的主题日。所有活动都应是公益活动,应该由政府主导。一切文化遗产的场所都应免费开放。商家不能从中牟利,使遗产日变味儿,变成“黄金日”。
3.社会各界都应为文化遗产日出力做贡献。首先是文物和文化机构的工作要在遗产日中充分发挥作用,积极进行遗产内涵与保护意识的普及工作。教育界也要利用好这一天,培养下一代人的中华文化的情怀,这是文化遗产日不能忽略的。对传承人的关怀,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做实事,都应该是文化遗产日的重要内容。
4.遗产日可学习欧洲方式。每年确定一个主题。主题要针对性强,立意新鲜,有吸引力和启发性。比如2000年法国遗产日的主题是“20世纪的遗产”。在人们告别20世纪的时候,即刻引导人们以遗产的视角回顾刚刚成为往事的一百年,将正在挥手告别的生活转为历史财富,并加以珍惜。这一主题,有助于人们树立现代的遗产观,又紧贴时代,紧贴生活,紧贴情感。
文化遗产日体现着当今一代中国人文明的自觉,也是一种自觉的文明。在这一天,我们做得好,一定会赢得世界的关注。
世界需要一个经济高度繁荣的中国,更需要一个社会全面进步与协调发展、比古文明更加文明的现代中国。一个尊重自己历史文明的国家必然赢得世界的敬重。
我们的文化虽然不是人类共有的,却是人类共享的。我们保护自己文明的同时,也在为人类保护一份巨大的、珍贵的、不可替代的财富。
本文原刊于《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第4期,注释请参见纸媒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何“濒危”?
下一条: ·[陈建宪]文化创新与母题重构
   相关链接
·[蒙锦贤]文明的套式: 清代“苗图”中耕织图像的生产意义·[鞠熙]狐仙故事与北京城的宇宙论意义
·[邓启耀]相、义、法:民族艺术的认知与研究方法·[郑新胜]关于民俗审美问题研究的思考
·[张子健]浅析泰伯形象的政治隐喻意义·[张湘蓉]怀化市部分县区“双端午节”习俗特征形成的缘由及其意义
·[张宝元]汪玢玲三台东北大学的思想经历与其民间文学教材编纂的学术史意义·[林诗瑶]婚嫁仪式中的身体实践与身体意义
·[黄俊杰]“天灶地设”:大理古城南门城隍庙中灶的符号象征意义·[郭宁]日常图景与心灵世界:动物精怪传说中的地方意义
·[朝戈金]口头传统对于人类文明赓续的意义·[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
·[江帆]从“地方”镜像 到“故事里的中国”:本土故事的现代张力及其意义·[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
·[李向振]庙会献戏活动与村落生活的运辑·[王加华]中国古代耕织图的图文关系与意义表达
·[意娜]口头诗学当代意义的再认识·[江帆]从“地方”镜像 到“故事里的中国”:本土故事的现代张力及其意义
·[胡玉福]我绣故我在:广绣爱好者自我认同的意义建构·[沈燕]民俗学之都市养老研究的路径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