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中国实践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实践

[冯骥才]文化遗产日的意义
  作者:冯骥才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4-03 | 点击数:14751
 
三、古村落
在数千年农耕时代,农村是最基本的社会单元。由于历史悠久、民族众多,自然条件和文化板块不同,形成了形态缤纷、风情各异的村落文化。所谓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广大农村至今保持着极其丰富的历史记忆,以及丰富的文化遗存。农村的文化既包括村落的规划,各类建筑,历史遗址,这属于物质文化遗产;也包括各类民俗、民族语言、生活民居、民间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武术、医药和各种传统技艺等等,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说,古村落是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体。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上在农村,文化的多样性也在农村,民族之根深深地扎在农村里。
民间文化的本质是和谐。追求和谐与构成和谐。它的终极目的从来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天人合一),还有人间的和谐(和为贵),因此它是我们建设和谐农村得天独厚的根基。由于各民族各地域的文化都是那一方水土独特的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它又是人们乡土情感、亲和力和自豪感的凭藉,以及永不过时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
鉴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城市大规模现代化改造中,片面追求经济指标,对城市历史文化造成的破坏已不可挽回;这一次,在新农村建设起步之时,应以全面的、科学的、谐调的发展观,将文化遗产的保护,率先列入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之中。千万不要再出现城市改造的文化悲剧,把“新农村”变为“洋农村”。
我国现在有大约2000个县,1.9万个镇和3万多个乡,60万个村庄。文化遗存的状况和特色保持程度不一。不是所有村庄都是古村落。
古村落应具备如下条件(即古村落的标准):
1.有鲜明的地域个性
2.建筑格局保存得较为完整和系统
3.有较丰厚的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
应该说,古村落的保护是困难的。因为它不是文物,不是颐和园和故宫,而是依然活着的古老社区,如今它正在发生“质”的变化。愈来愈多的村落因农民外出打工而出现“空巢现象”。有的古村落经年历久,多已破败,重修无力;有的在匆匆忙忙地开发旅游;在现阶段的旅游开发中,只有能够成为旅游卖点的局部“景点”,才得到了一些维护。而江浙一带经济发达地区,不少古村落早已从地图上抹去。这样一种状况的古村落,在即刻推动的新农村建设中,会出现怎样的局面?特别是对于一些尚未确立现代文化遗产观和科学发展观的古村落决策者来说,会不会重演城市改造中的文化悲剧?一些建设部门不是已经急不可待地为农民设计什么“北方型”和“南方型”的住房了吗?
古村落保护的另一个难点是,怎样使生活其中的百姓逐渐享受到现代生活的舒适与方便?在欧洲,这些事是老百姓自己的事,而一般百姓都有文化保护意识,政府没有太大压力;而在我国,农村的建设和文化保护首先是政府的事。一方面要改善百姓的居住条件,一方面要保护老房子,这就使得事情内在的冲突与难度全都集中到决策者的身上。政府又不能回避,压力自然就大了。
那么,古村落应该怎样保护呢?
这几年,我在各处考察中看到一些地方在古村落保护方面做了一些努力与尝试。大致可分为下边几种方式:
1.分区式。如丽江的束河。采取分区方式,如同罗马古城在老区之外另辟新区。老区原汁原味,新区为新建的现代化社区。
2.民居博物馆式。如晋中的王家大院、常家庄园。将有重要价值的古民居集中起来保护。
3.生态式。如西塘和同里。把现代的声光化电的管网埋在地下,村落格局与民众生活保持原生态。西塘的口号是“活着的千年古镇”。
4.景观式。如婺源。注重景观的历史个性。邀请建筑师设计几种房型,外观是此地传统的白墙黑瓦的徽派风格,内部的卫生间和厨房符合现代生活的功能需求。村民盖新房必须从这些房型中选择,不能随意乱盖,以保持历史文脉。
5.景点式。如乌镇。基本上是按照旅游需要来维修和改造的。
上述这些方式各有特点,都有可取之处,也都有成功的地方。鉴于我国村落缤纷多样,原则应是一个村庄一个办法,不能一刀切,按照一种方式必然削足适履。上述的各种方式给古村落保护提供了一些很好的思路,值得借鉴。
应该说明的是,现阶段这些古村落的保护,多数与旅游相关。故此,比较注重外观、景点、路线,比较偏重于物质遗产。前几天在韩国,我对一位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的委员说:“将文化遗产简单地划分为物质和非物质有不合理的一面,会带来新问题。比如古村落,都是非物质和物质文化遗产的总合,相互依存,不能切割开来。但是,现在中国的西递和宏村是按照物质文化遗产申遗的。如果只保护物质这部分,里边的非物质的成分渐渐没了,西递和宏村就会失去生命与灵魂,冷冰冰地变成了木乃伊。”她表示同意我的看法,并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正在研究这类问题。
对于古村落保护,我的意见是:
1.对农村文化的现状进行全面调查,以了解和把握全局。将具有文化特色和遗存的村落,进行分类,针对性地制定切实的保护方案,列入新农村建设的各级规划,使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农村经济同步和协调地进行,避免片面的开发带来人为的冲突和损失。
2.国家应设置中国古村落名录,确定保护目标和办法。古村落保护是一种综合性和整体性保护。不宜单方面放入物质(文物)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其性质应是物质与非物质的“双遗产”。
3.少数民族古村落文化保护是重中之重。在开发的过程中,会使少数民族文化大量瓦解和失散,故而一方面要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选择,一方面在重要的少数民族集居地,要像欧洲人那样建立乡村博物馆,以保存历史记忆,继承和传承民族文化。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何“濒危”?
下一条: ·[陈建宪]文化创新与母题重构
   相关链接
·[蒙锦贤]文明的套式: 清代“苗图”中耕织图像的生产意义·[鞠熙]狐仙故事与北京城的宇宙论意义
·[邓启耀]相、义、法:民族艺术的认知与研究方法·[郑新胜]关于民俗审美问题研究的思考
·[张子健]浅析泰伯形象的政治隐喻意义·[张湘蓉]怀化市部分县区“双端午节”习俗特征形成的缘由及其意义
·[张宝元]汪玢玲三台东北大学的思想经历与其民间文学教材编纂的学术史意义·[林诗瑶]婚嫁仪式中的身体实践与身体意义
·[黄俊杰]“天灶地设”:大理古城南门城隍庙中灶的符号象征意义·[郭宁]日常图景与心灵世界:动物精怪传说中的地方意义
·[朝戈金]口头传统对于人类文明赓续的意义·[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
·[江帆]从“地方”镜像 到“故事里的中国”:本土故事的现代张力及其意义·[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
·[李向振]庙会献戏活动与村落生活的运辑·[王加华]中国古代耕织图的图文关系与意义表达
·[意娜]口头诗学当代意义的再认识·[江帆]从“地方”镜像 到“故事里的中国”:本土故事的现代张力及其意义
·[胡玉福]我绣故我在:广绣爱好者自我认同的意义建构·[沈燕]民俗学之都市养老研究的路径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