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什么是民俗
生产劳动民俗
日常生活民俗
社会组织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
人生礼仪
游艺民俗
民间观念
民间文学
   什么是民俗学
中国民俗学
历史民俗学
理论民俗学
应用民俗学
民俗语言学
艺术民俗学
   关键词与术语
   观风问俗
   民俗图说
   China in Focus

民俗图说

首页民俗与民俗学民俗图说

咸水歌——水上人家的“诗经”生活
  作者:郭珊/撰文;严明/摄影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3-23 | 点击数:20626
 

  关于“疍家”的得名,一说来源于其舟楫外形酷似蛋壳漂浮于水面;一说是因为这些生活在海上的人家,像浮于饱和盐溶液之上的鸡蛋。疍家人自己则有一个凄婉的解释———从风浪之中讨食,生命如同蛋壳一般脆弱。过去,疍家被视为“不谙文字,不记岁年”的蛮民饱受歧视,不得随意上岸,更不能与岸上人家通婚,船中疾病横生。生活的困苦衍生出一系列冗长的“清规”:碗碟不得覆置,讲话最忌翻、沉、慢、逆等词语,吃鱼不许翻转鱼身……

  “江行水宿寄此生,摇橹唱歌桨过滘。”(清初学者屈大均语)咸水歌成了黯淡生活中的一抹亮色。《广东新语》中记载:“疍人亦喜唱歌,婚夕两舟相合,男歌胜则牵女衣过舟也。”可见咸水歌早在明末清初就很流行了。

  像任何一个热爱唱歌的族群一样,疍家人把喜怒哀乐都唱透了,从摇篮唱到生命的尽头。在织网绞缆时唱,在流浪乞讨时唱;在洞房花烛时唱,在生离死别时唱。疍家人像《诗经》里那些“以歌言志”的乡野草民一样,教劝、诉情、自叹、痛斥,“兴观群怨”样样都来,“想唱就唱”。得意时唱“金银满仓歌满船”,失意时叹“苦歌何日唱得完”。青年男子唱着《水路歌》划船闯香港、下南洋……一路走一路唱,前途未卜,万般险阻都压不住唱歌的心。

  情歌总是甜美而有情致的。遇见心上人,男子急得“鸡跳麻场心里乱”,女子则矜持地试探———“鱼虾沉水不见游”。双方随字取腔,添花转韵,一番酬唱终于换来两情相悦的结局和一个代代相传的结论———“海底珍珠容易揾,真心世上最难寻”。《对花》当中“乜嘢花开蝴蝶样”(豆角花)、《拆字》当中“乜字写成去又返”(之字),诸如此类的猜谜问答,和《刘三姐》的味道如出一辙,既见心意,又考才情。

  一个人唱不过瘾,非得大伙一起唱才成气候。上世纪中期,每逢中秋,水上人家都喜欢将小艇泊在一起,举行集体大会唱。在广州白鹅潭,中山坦洲,番禺的榄核、石楼,夜来船只首尾相连,渔火齐明,皓月当空投下一片银沙,歌声伴随涛声此起彼伏。1958年,在广州中山纪念堂和文化公园,还举办过连唱三天三夜的全省民歌大会唱。据说,50年代在生产队劳动也经常用斗歌来决定运粮的先后次序。火热的年头诞生出许多风趣的歌词,要看来年粮多少,“今春肥泥做秤砣”,香蕉种得好大串,“好比猪笼挂天空”。

  坦洲咸水歌陈列馆里保存着许多“水上歌会”的黑白照片,人们用几艘大船铺上木板,当作浮动的舞台,台上歌手画着龙飞凤舞的浓妆,男的都像杨子荣,女的都像李铁梅。台下的男人穿着一样的白背心,挽着一样的裤脚,摩肩接踵挤在一条条船上引颈眺望。那个年代,男女老少都长得像一家人,人和人之间仿佛有说不完的话,妯娌闲话可以从发髻一直唱到鞋子,送人远行可以从一月唱到十二月。

  从上世纪初开始,疍民大规模“舍舟上岸”,昔日宛似大海流云一般扯帆逐浪、万艇“耕海”的景象不复存在。有统计称,1937年广州约有水上居民11万人,1987年仅余1.5万人,到上世纪60年代,珠三角超过70%的疍民已经过上了陆上新生活。离开了水的咸水歌逐渐失去活力,如今中山当地能系统演唱咸水歌的仅余10多人,平均年龄60多岁。中山咸水歌传人梁三妹说,她们拍拖、结婚、生子都是一路唱过来的,但年轻人结婚很少再“以歌伴嫁”,不用舟楫改用轿车迎娶新娘。新郎不会唱“这枝好花兄爱摘”,新娘也唱不了“手拈金扇缀君来”。

  着急的人不是没有。成立民歌研究会、搜集出版民歌专辑、“咸水歌进校园”、主办全省水上民歌大赛……这些工作中山都在做。中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组组长甘建波认为,疍民生活的环境已大大改变,但咸水歌的方言、韵律、程式还在,还可以通过与现代生活的结合,以“新民歌”的形式流传下去。比如民歌手们在过去“栋笃唱(站着唱)”的单调形式上,添加了载歌载舞和民乐伴奏的形式;《弯弯的月亮》词曲作者、中山人李海鹰想把改良后的咸水歌,推上央视原生态比赛的舞台。

  但很多人对此并不乐观。中山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教授宋俊华说,生活节奏的加快,人际关系的间离,使得人们失去了“童心”,人类童年时代所具有的形象思维,早已被理性和功利的盘算消磨,谁还有心思玩“托物寄意”这一套?“目前对咸水歌的保护工作更多只是一种记录性质。”

  临行之前,中山东升镇的副镇长关劲,带领我们去听胜龙小学的小学生唱咸水歌。孩子们拿着麦克风,对着电视上的字幕卖力地唱着《水乡情》,屏幕上是精心“复原”的疍民生活。我不知道,今天再也不会摇桨使舵、不会出海捕鱼的孩子们,能否从歌声中体会到祖先所经历的一切:他们像水一样冒险动荡,又像水一样随遇而安。水不仅是他们的衣食父母,更是维系灵魂的所在。他们会不会像祖先那样,抛开成人世界冷酷的审慎和纠结的芥蒂,在无遮无拦的蓝天绿水之间,发自肺腑地去爱河流中的一滴水,森林里的一片叶?

  我真的不知道,在卡拉OK是唯一歌声的时代里,民间的诗情画意,是否会变成一种和环境一样难以再生的稀缺品?我们的生命是否会和城市一样慢慢变得坚硬而无情,是否还能够寻回从前的从容和丰盈?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 2009-03-19 09:51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未曾修饰的生命热情——连南瑶族耍歌堂
下一条: ·丹砂文化:一个民族遥远而又清晰的记忆
   相关链接
·[高荷红]“伊玛堪”: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人类代表作·[朱莉莉]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博物馆非遗展陈叙事模式研究(2013-2023)
·[周全明 王慧婷]非遗视域下滦南评剧的在地化保护与开发·[赵甜佃]非遗传承人身份认同政策及实践中的礼俗互动
·[赵家萱 孟令法]非遗热:民俗学科发展的机遇和挑战·[赵丹 王洪军]从日常之物到非遗绝活:本溪满族荷包的保护与传承
·[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张启龙 乔方辉 路维民 张文艳 张统夏]实用是非遗最好的传承
·[张玲 张皓南]鲁南五大调在“双创”中的实践·[张爱琳]大英博物馆藏苏州版画的四重价值
·[詹涛]从“走四方”到“守家园”:市场订单制下的代工生成的新华银器锻制技艺·[袁芸健 左红卫]新疆国际大巴扎非遗集市对非遗传承传播研究
·[袁小松]中华文化认同视域下贵州传统民族乐器“玉屏箫笛”制作技艺传承发展研究·[余宝平]浅谈井冈山红军医药的历史地位与非遗应用初探
·[于波]景观化与非遗化:伏羲传说的当代呈现·[尹嘉璐]他者视角下的太原传统剪纸非遗传承人生活史分析
·[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杨镕]从舞蹈到体育:秧歌功能的现代转型与重构
·[许逸亭]“以事象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非遗商业化不足问题的分析和对策·[徐义伟]广东肇庆地区包公崇祀习俗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