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民俗学会2025年年会论文•
生成性遗产:民间文学类的非遗保护建构
——以柳毅传说为例
王雨铭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摘 要:柳毅传说作为民间传统的四大爱情故事之一,在各地广为流传且地方化为区域性的非遗保护项目,自然成为民俗学学界关照的切点。河南卫辉与山东潍坊两地的《柳毅传》地方化实践,深刻体现了生成性遗产保护的理论内核与民俗学前沿关切。卫辉通过历史实证与伦理化叙事,将柳毅建构为治水殉职的黄河河神,回应黄泛区灾害治理与集体记忆的地方需求;潍坊则借助道教母题增殖、宗族谱系神圣化与数字媒介重组,强化传说的仙境想象与文旅消费价值。两地在叙事层累、仪式操演与物质载体建构中形成显著差异,凸显了民间文学作为文化基因在在地化过程中的可塑性、适应性与符号赋权机制。这一比较研究不仅解构了文本中心主义下的本真性迷思,也揭示了非遗保护应从静态存续转向动态生成,强调地方性知识再生产、文化记忆的身体化传承与多元主体协商机制,从而为民俗学视野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当代转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鉴与实践路径。
关键词:生成性遗产;柳毅传说;非遗保护
下载相关附件>>>>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