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端午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端午节专题

[施爱东]从“保卫端午”到“保卫春节”:追踪与戏说
  作者:施爱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6-09-27 | 点击数:39712
 
第五折:我们在愤怒,韩国人在干什么?
韩国方面发给乌丙安教授的邀请函中,确实没有提到要将“江陵端午祭”申报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思。韩国方面做得比较谨慎,邀请函是以“亚细亚民俗学会”这样一个民间学术团体的名义发出来的,同时受到邀请的还有好几位中国民俗学家。
乌先生之所以得知韩国方面在绸缪将江陵端午祭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据说是一位刚从韩国回来的中国社科院的青年学者告诉他的,也许是乌先生害怕连累这名青年学者,也许乌先生还有别的线报,他对媒体声称是从自己与韩国学者的闲聊中揣测出来的。
乌先生上书周和平的目的,大概只是想提醒政府重视一下自己的传统节日和民间文化(近几年,乌先生与中国民俗学会的其它几位主要负责人一直在做这种努力),所以把话说得重了些。周和平大概也只是急于表达一下现任政府对民间文化的重视程度,所以把消息报得快了些。记者大概也只是急着抓一篇独家报道,所以把话说得急了些、含糊了些。但谁也没有料到一则小小的“豆腐块”,居然会激起民众如此强烈的反响。这就是所谓的“蝴蝶效应”,一只小小的蝴蝶轻轻地扇动一下翅膀,可能引起另一时刻的一场风暴,至于哪一只蝴蝶的哪一次扇动能够达到这一效果,我们事先一无所知。
风暴来了。乌先生明显感觉到了压力。相信这种压力一样压在了周和平与刘玉琴的心上。我们今天回过头去看,乌先生提供的信息是真的,周和平的讲话是真的,刘玉琴的报道也是真的。但是,为什么事后刘玉琴不再追踪报道,周和平没再发表意见,而乌丙安又一再否认自己知道韩国方面的计划呢?
因为压力太大。事件被媒体炒成这样,网民如此激动,少数理性的声音完全被网民的口水给浇灭了。一旦民众的民族情绪被挑拨起来,只要打着“爱国”的旗帜,任何不理性的声音都具有了合法的意味。事态还会如何发展?谁也无法确认。一旦真的酿成外交事件,谁来负这起责任?
反正,愤怒的网民只管愤怒,他们是不用承担任何后果的。罚不责众!当个普通老百姓的好处就只在这——你可以乱说话,而不必负什么责任。
网民吵来吵去,翻来覆去就是这么一些内容(此处只摘了一些苛责自己人的内容,未摘那些可能引起外事争端的内容):
 
我只知道端午有2500年的历史,它是秦将白起攻破楚国郢都,屈原悲愤难捱,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这是新文化运动的伟大“胜利”。我们的文化、民族传统,已经被胡适、鲁迅这些畜生彻底毁灭了。
 
为什么总是中国??为什么这样的事在中国会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为什么韩国一定要以“端午祭”命名??中国人还要沉默吗?我们还要无所谓吗??
 
中国政府做了什么,我不知道。但韩国政府却从未因为中国媒体的“愤怒”而稍稍放缓申遗的脚步,相反,许多迹象显示,他们正用更多的努力向世界展现自己的文化,他们要用自己的工作给中国人上一堂生动的民间文化保护课。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上一条: ·[高丙中]端午节的源流与意义
下一条: ·[视频]韩国江陵端午祭
   相关链接
·[赵宇 张晓桐 史慧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王娜]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调研报告
·[王晨]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丁涛]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研究
·[邓又嘉]民间传说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社区参与·[程瑶]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确认和界定
·[陈佳慧 陈泽童 王阳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性别平等实践·潘鲁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实践——写在中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周年之际
·[马盛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讲》·新书发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经验》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
·[马千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合作路径与中国方案·[孟令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动物伦理:以法律间张力重塑部门联动机制
·[王心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故事传统的公共化·[程瑶]饮食方式与非遗保护的中国实践之反思
·[杨利慧]“将社区的声音带到最前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社区参与的多重实践模式·[程瑶]转危为机:紧急情况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活用
·[林继富]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基本方向与问题导向·[王娜]关于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的调研报告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