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端午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端午节专题

[施爱东]从“保卫端午”到“保卫春节”:追踪与戏说
  作者:施爱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6-09-27 | 点击数:37136
 
第三折:到底谁在说假话?
这位官员还有意驳斥了刘玉琴《不要冷落了自己的传统节日》一文中所提到的其它几处信息。其用意很明显,暗示大家,那是一条假新闻。
对于有些媒体来说,能把水搅得越浑越好。如果真相一下就弄清楚了,谁还追着你的报纸读呀?就是要真真假假,才能把读者的胃口都给吊起来,今天来点真的,明天来点假的,或者如人妖JJ玩一玩犹抱琵琶半遮面,故意掩一点露一点,穿着块比基尼在你面前晃来晃去。
“东北一位大学教授”也很快被媒体找着了,他就是钟敬文先生的大弟子,辽宁大学知名教授乌丙安先生,现任中国民俗学会的名誉理事长。
有意思的是,有些记者在文章中这样介绍乌先生:“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辽宁某大学教授冰庵(化名)”。我当时不太明白,把别人的身份都具体到这个份上了,还在遮掩什么?如果真想保护乌先生的隐私,为什么又要用“冰庵”(暗指“丙安”)这样的化名,这不摆明了是脱了那块布来出那种气吗?
有一些报纸为了显示自己的独家之处,还含沙射影地踩着《人民日报》向广大读者示好,把自己打扮成惟一能“详尽披露事件来龙去脉”的样子。有一篇被反复转载的报道是这样写的:
 
5月6日,国内一家权威报纸的一则有关亚洲某国将端午节列入该国国家遗产名录并将申报“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消息,引起了大大小小网站、报纸竞相转载,而各大网站的数千名网民对此也热评如潮。但众多网民在对端午节被外人欲抢先申报表示遗憾的同时,也对这则消息因一些地方“语焉不详”产生疑问。[6]
 
接下来告诉大家,“昨日(5月8日)下午,记者几经周折,终于找到现任辽宁大学民俗研究中心主任、民俗学教授乌丙安。记者将电话打到乌教授家里,乌教授坦承是其本人向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反映了此事。随后,76岁高龄的乌教授接受了记者的独家专访。”
 
乌教授首先告诉记者,此前的报道有些出入。他说,其实,前不久他只是收到了亚洲某国的一封邀请函,让他在某月某日到该国参观他们的端午节活动并在研讨会上发言,研讨会的主题就是宣扬该国在保护端午节上的先进之处。
邀请函里根本就没有提及要申请‘端午节’为该国文化遗产之事。”乌教授表示,他只是在与该国的学者电话聊天时听他们说“以我们现在过端午节的规模和气派,申报文化遗产完全没问题”略知一二。乌教授说,该国暂时并没有正式声明要申报,他之所以给文化部发急件,是出于一种未雨绸缪的心理。“我国文化遗产被他国成功申报的并不少,像端午节这样的传统节日如果又被别人抢先注册了我们就真的说不过去了!”[7]
 
这则“详尽披露事件来龙去脉”的报道与《人民日报》“据可靠消息”的报道显然有很大出入。也许其中一条是假新闻,也许两条都是假新闻。总不成两条都是真新闻吧?除非当事人自己在前后两次事件中说了一次假话,而两家或其中一家报纸上了当事人的当。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上一条: ·[高丙中]端午节的源流与意义
下一条: ·[视频]韩国江陵端午祭
   相关链接
·新书发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经验》·[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
·[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马千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合作路径与中国方案
·[孟令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动物伦理:以法律间张力重塑部门联动机制·[王心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故事传统的公共化
·[程瑶]饮食方式与非遗保护的中国实践之反思·[杨利慧]“将社区的声音带到最前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社区参与的多重实践模式
·[程瑶]转危为机:紧急情况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活用·[林继富]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基本方向与问题导向
·[王娜]关于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的调研报告·[欧静]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新探索
·[马桂纯]民族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康丽]概念张力与学术自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其学科建设的思考
·[东主才让]做好基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探讨·[程瑶]浅析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贯通
·[程瑶]城市环境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邓启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多重真实、多维整体与多脉传承
·[毛巧晖]记录与保管: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探赜·[李向振]作为文化事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外价值实现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