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端午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端午节专题

[施爱东]从“保卫端午”到“保卫春节”:追踪与戏说
  作者:施爱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6-09-27 | 点击数:37137
 
第九折:谁和谁在合作干什么?
当今社会,所谓的热点新闻,能持续两三个星期就算了不得了。许多愤青也就图个热闹,发泄发泄。愤怒总是一时的,总不能天天活在愤怒中。媒体也忌讳在一个话题上停留太长时间——读者会产生审美疲劳的。
端午话题好不容易从众声喧哗中安静下来。
时间来到2005年的端午前夕,突然又生出一档子事来。对于猎奇的记者们来说,那真是柳暗花明,处处逢村。
 
“韩国将申报‘端午节’作为本国非物质世界文化遗产”的消息曾在去年引起轩然大波。昨天下午,记者获悉:在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本月11日)这天,中韩两国的民俗专家、学者将在北京举行研讨会,希望两国可以联合申报端午节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此次研讨会的与会民俗专家之一,北京市民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高巍于昨天接受了晨报记者的专访。高巍向晨报记者透露:“韩国民俗专家早在去年就表示了‘联合申遗’的意向。”[15]
 
北京民俗学界的几位老先生,一下全傻眼了。不是大家都已经不提这茬了吗?怎么突然又跑出个联合申遗来了?大家不约而同地拿起电话机,互相询问:到底怎么回事?
“亚细亚民俗学会”韩国方面会长张正龙很快就知道了这件事,据说非常震惊,大概是有点不解或不满吧。张正龙专门委托该会秘书长打来电话,向“中国民俗学会”及“亚细亚民俗学会”中国方面负责人询问是怎么回事?
谁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大家且静观其变吧。反正记者的话大都信不得。
自从去韩国看过之后,专家们心知肚明,中国端午节与韩国端午祭虽然名称相近,但当下内涵完全不同(追究历史上是不是曾经相同、有没有源流关系是没有意义的),根本不具备合作基础。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程序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应该由会员国政府职能部门来执行。这下怎么突然变成民间行为了?既然是民间行为吧,怎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民俗学会都对此一无所知呢?
另一则报道似乎说得更详细点:
 
北京民俗专家向记者透露,端午节那天,北京民俗界的十几位专家学者将和韩国的民俗专家在北京召开研讨会。韩国的民俗学者将全面地介绍韩国“端午祭”的所有活动,并希望借助中国2000年的端午节历史底蕴,联合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专家表示,这个提议非常好,两国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已有很多成功的先例。中国也可以借鉴韩国经验,逐步恢复一些端午节的老传统,不要让端午节成为“粽子节”。[16]
 
哦,原来只是个十几人的峰会,难怪大部分民俗学家都没有得到消息。当然,人数多少与会议的重要程度之间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毛泽东会见尼克松,不也就是两个人的事吗?但世界却从此不一样了。
那么,这个研讨会又是什么级别的民俗学峰会呢?韩国方面来多少人呢?他们又是受谁的委托呢?
你看那记者描绘的,“韩国学者”俨然“小国”外交使节,一年前就开始提议了,今天才“有幸”得到中国方面的答复。而中国“民俗专家”(严格地说,应该是“北京市民俗学工作者”)的口气也颇有“大国学者”的领袖风范:你们的提议很好嘛,我们可以研究研究嘛,考虑一下嘛。
小道消息,据后来的一位民俗学同仁透露,本次“大会”共有一名“韩国学者”参加,姓名不详。不是没有姓名,而是线人记不住,因为过去从未听说过这名“学者”,疑似北京某高校的韩国留学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上一条: ·[高丙中]端午节的源流与意义
下一条: ·[视频]韩国江陵端午祭
   相关链接
·新书发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经验》·[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
·[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马千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合作路径与中国方案
·[孟令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动物伦理:以法律间张力重塑部门联动机制·[王心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故事传统的公共化
·[程瑶]饮食方式与非遗保护的中国实践之反思·[杨利慧]“将社区的声音带到最前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社区参与的多重实践模式
·[程瑶]转危为机:紧急情况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活用·[林继富]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基本方向与问题导向
·[王娜]关于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的调研报告·[欧静]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新探索
·[马桂纯]民族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康丽]概念张力与学术自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其学科建设的思考
·[东主才让]做好基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探讨·[程瑶]浅析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贯通
·[程瑶]城市环境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邓启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多重真实、多维整体与多脉传承
·[毛巧晖]记录与保管: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探赜·[李向振]作为文化事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外价值实现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