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端午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端午节专题

[施爱东]从“保卫端午”到“保卫春节”:追踪与戏说
  作者:施爱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6-09-27 | 点击数:39713
 
第二折:谁动了我们的粽子?
新闻爆炸的最初几天,许多媒体还有点摸不着头脑。但是读者这么关心的事,你也不能不报道,怎么办呢?这些媒体就只好用转载、改写的方式,重复着《不要冷落了自己的传统节日》中的故事,许多报道一眼就能看出只是把过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旧闻拿来与“端午节”新闻进行拼炒。尽管是冷饭,也只能这样先端给读者们吃着。
很快就有人指出,其实《光明日报》早在4月14日发表的一篇文章就隐隐透露,“某国”是指韩国。而且,早在1967年,韩国江陵市的“端午祭”就被批准为该国第13号“重要无形文化遗产”予以保护,目前韩国的文化部门正在为“江陵端午祭”申报“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进行积极准备。
消息一经“证实”,举国哗然。我家的东西要被别人拿去注册?这还了得?声势浩大的愤青们几乎在一夜之间就被迅速地发动起来了。
有人要打架了?媒体迅速把自己变成一个军火供应商,异常积极地为愤怒的网民划出了战斗平台。于是,愤青们在各大网站热点新闻的跟帖中拉起主战场,从丰富多彩的现代汉语中搜出各种各样的贬义词,把那些最难听的语言和最有杀伤力的口水炮弹射向了韩国人、自己人、政府、专家,能想得出来的“民族罪人”都被拉出来鞭鞑了一通。他们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词汇,表达同一种情绪:愤怒!
媒体热闹了。就像棺材铺的老板生怕瘟疫得到控制一样,一些媒体记者惟恐天下不乱,他们在这场口水战中起到了有力的推波助澜的作用。媒体是宣传队、媒体是播种机、媒体是打气筒。
有一个记者用了这样一些煽动性的话语作为文章开篇:
 
您过了多半辈子的端午节,可能就要成为别国的“文化遗产”了。
日前,东北亚某国欲向联合国申报“端午节”为本国的文化遗产一事一经披露,立即在海内外引起轩然大波。
国内各界纷纷表示:我国保持了两千多年的文化习俗被别国抢先去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这是我们民族感情所不能接受的。[4]
 
接着,该记者声称某特殊身份的教授“在听闻此事后,万分愤慨地表示,一旦外国将端午节申报世界遗产成功,那么就将成为国耻,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中国端午节,竟要成为他国的世界文化遗产,这是中华民族在感情上所不能够接受的。”
类似的报道我们不必一一列举,网上有些愤青的言论甚至让人难以启齿去复述。中国人这种“出乎意料”的愤激态度让韩国人非常吃惊。据说在韩国民间,也有强烈的情绪反弹(当然,这是一年之后才听说的)。双方的愤青大概都很激动,大有酿成外交事件的趋势。
至于这一风波有没有真正惊动到官方的外交脸面,我们这些普通老百姓也没有什么确切途径可以了解。但5月11日《中新网》的一条消息让人看到了中国政府的忧虑,该消息称,文化部的一位官员在某公开场合发表意见:
 
该官员表示,开始时报道就有失公允,诸多媒体的炒作更使事实与报道出现相当大的差异。由于“端午节”事件不但关乎中国民众的民族情结,更关系到中国与他国的外交关系,所以媒体的轮番炒作给文化部实际解决问题造成了相当大的麻烦。这名官员说,希望媒体不要再炒作“端午节”事件,使问题复杂化,更希望公众给文化部时间,文化部一定会解决问题,保护好中国传统文化。[5]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上一条: ·[高丙中]端午节的源流与意义
下一条: ·[视频]韩国江陵端午祭
   相关链接
·[赵宇 张晓桐 史慧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王娜]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调研报告
·[王晨]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丁涛]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研究
·[邓又嘉]民间传说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社区参与·[程瑶]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确认和界定
·[陈佳慧 陈泽童 王阳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性别平等实践·潘鲁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实践——写在中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周年之际
·[马盛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讲》·新书发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经验》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
·[马千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合作路径与中国方案·[孟令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动物伦理:以法律间张力重塑部门联动机制
·[王心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故事传统的公共化·[程瑶]饮食方式与非遗保护的中国实践之反思
·[杨利慧]“将社区的声音带到最前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社区参与的多重实践模式·[程瑶]转危为机:紧急情况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活用
·[林继富]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基本方向与问题导向·[王娜]关于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的调研报告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