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女娲,是中国民族信仰中一位显赫的古老女神。有关她的研究,一直是中外相关学术史上长兴不衰的课题。[32]
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学者们对女娲的研究主要是在神话学领域内进行的,对于女娲信仰习俗则较少进行考察和研究;在进行女娲神话的研究时,也主要依据古代文献记录和考古学资料,而较少利用在现代民间依然鲜活地流传着的口承神话。这种资料和视野上的局限,不免影响到一些学者立论的准确性(详见下文)。
这种情况,至本世纪六十年代,尤其是七、八十年代以来,方始有了较大的改观。一方面,大量现代民间口承的女娲神话被广泛搜集上来,并被初步加以研究;另一方面,在一些地方长期存活、以至延续至今的女娲信仰习俗以及相关信仰遗迹,也逐渐引起了学者们的注意。靠着一些学者及地方文艺工作者的调查,在这后一方面,目前较为人们所知的,主要有河南西华县及淮阳县、 河北涉县 、陕西骊山地区 、山西洪洞县等地的女娲信仰。[33]应当说,这些对现代民间依然鲜活地传承着的女娲神话及其信仰习俗进行的搜集、调查,为长期以来的女娲研究注入了一股新鲜的活力——它使传统的女娲研究,补充了新资料,拓展了新领域。
甘肃天水地区的女娲信仰,虽然有着悠久的传承历史,在古代文献中也曾有过零星记载(详见下文),但是,也许主要是由于地处较偏僻的西北边陲的缘故吧,它一直很少引起学术界的注意。比较多量并公开述及天水地区女娲信仰在古代及近现代以来存在状况的,据目前所掌握到的材料看,恐怕要算论文集《伏羲文化》一书了。[34] 不过,由于书中诸文探讨的重点是伏羲神话及其信仰,又加上「论文」的体裁限制,所以其中对这一地区女娲信仰的具体状况,也缺乏详细、系统的描述、报告。
1995年7、8月间及1996年3月,笔者与民俗学博士生安德明一道,两次对天水地区——主要是天水市区及秦安县,尤其是其所辖陇城乡——的女娲信仰存在状况,进行了实地考察。这两次考察,我们面对的主要问题是:天水地区的女娲信仰,在历史上及现代社会中的存在情形怎样?它与其他地方的女娲信仰有没有什么不同?天水地区女娲信仰的考察,对于总体的女娲研究具有怎样的意义?……
我们采取的考察方法,主要是「深入访谈」和「参与观察」。访谈的对象,主要是当地六、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和庙会的组织者(会头),也包括当地文化馆或文化站的有关负责人。我们的工作,得到了天水市文联、秦安县文联、秦安县县志办、陇城乡文化站等单位的热情支持,在此特致谢忱。
(二)
天水地区位于甘肃省的东南部,地处渭河、嘉陵江流域上游,是我国古代文化遗存较为丰富的地区之一。秦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置 县,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改名「上 」,隶属陇西郡。以后其建制历随时代而变更,北宋时曾改为成纪,明入秦州,1913年改为天水县。1985年,撤县改市。如今的「天水地区」包括天水市内的秦城和北道两个县级区,又辖有秦安、武山、甘谷、清水、张家川五个县。
天水也是十分崇奉伏羲——神话与信仰世界中,常与女娲有着密切联系的一位男性大神——的地区之一。相传伏羲氏的母亲怀孕十二个月,才生下了伏羲,因而伏羲的生地便被叫做「成纪」,有「成一纪之元」的意思(古人将十二年称为一纪)。至于成纪到底在哪里,迄今学者们尚有争议,但大致都认为是在今秦安县北。
由于天水一带「诞生过」伏羲,所以又常被称作「羲皇故里」。如今,在天水市西街以及市北的卦台山上,都仍然保留有伏羲庙,成为远近人们顶礼膜拜人祖伏羲的最重要场所。
西街的伏羲庙,俗称「人宗庙」。它的始建年代,一说是元至正七年(公元1347年,按〈伏羲庙卦台记〉碑载);一说是在明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0年),由于当地官吏往卦台山伏羲庙祭祀不便,所以才在州治地方修建了这座庙宇。[35]如今庙中存留的建筑主要有太极殿、先天殿等。整个建筑群占地3700多平方米。
现太极殿中塑有二座伏羲像,一为坐像,一为行像。坐像为明代所塑。行像较小,供祭祀时抬出游行用。
这里流传有不少伏羲和女娲的神话传说,其中又以他们兄妹滚磨成亲的故事较为普遍。太极殿中,还摆着两对磨盘,一对已有残缺,据天水市博物馆的熊馆长介绍,这对石磨是明代所制。(图1)另一对较新,是近几年复制的。庙中陈设石磨,就是为纪念伏羲、女娲滚磨成亲、繁衍人类的业绩。
卦台山在天水市渭南乡西部,相传是伏羲画卦的地方,所以又叫「画卦台」。山上原建有伏羲庙、午门、牌楼、钟楼、朝房、僧舍等,如今已大多毁坏不存。1990年,伏羲庙又经重建。庙中新塑了伏羲像,右侧塑有女娲像。(图2)前来朝拜伏羲的人,也都要向女娲焚香祈祝。
在市东环城公社七里墩大队的大道上,新塑有一尊人首蛇身的女娲像。女娲手未托物,长发齐腰,膝下围绕着几个娃娃。(图3)市文联的张主任告诉我:天水是伏羲、女娲的故里,七里墩是天水的东大门,在这儿塑一座女娲像,是为了让下火车的客人一进天水,就看到天水的标志;因为城内已建有一处伏羲庙了,所以这里就不设伏羲,而塑女娲像。但后来又有人悄悄告诉我:这座女娲像的修建,是由于1991年盛传天水要发生地震,于是人们除广求诸神保佑外,又在伏羲庙里唱了20天大戏,又在七里墩塑了一尊女娲像,以祈求得到这一对人祖的庇护。据说此招果然灵验:那一年,天水地区平安无事。
秦安县位于天水市区北部,全县总面积1601平方公里,人口491478人,大小村庄1629个(据1989年底统计资料)。境内除有名的大地湾遗址外,尚发现有古文化遗址90余处。由于这里盛传是伏羲出生的地方,又是女娲生于斯、长于斯、葬于斯的地方,所以有「羲里娲乡」、「两皇故里」的美誉。
与秦安县城仅有一桥之隔的邢泉村,最崇信的「方神」[36]是三娘娘,又称「三圣母」、「三爷」。[37]我们来的时候,正赶上村里在为三圣母「过会」(即举办庙会)。会期从农历7月12持续到15、16日。
圣母宫的院门上方,悬挂着一方匾额,上面写着「娲乡神母」。大门内外两侧,都贴有楹联。其中一幅是
羲皇望健儿无志焉能追白日
娲乡尊神母有才自可补苍天
宫内正殿的大门两旁,也挂着楹联,其中一副注明是清光绪34年信士弟子等敬献,是这里十分有名的、曾任清代礼学馆顾问官、 福建道监察御史的安维峻「薰沐敬题」的,联曰:
娲皇本是前身有术补天封号伫颁双凤阙
秦邑况当故里及时雨我灵湫遥指九龙山
问过几位组织过会的会头和管事的老先生,我们也被告知:秦安是女娲娘娘的故乡;三娘娘本是娲皇转世,所以本领特别大。看来,「三圣母是女娲转世」的观念,在这里不仅流传已久,而且是上、下阶层人士都认同的。
这里关于三圣母灵验的传闻很多。虽然也有人知道女娲补天、造人的神话故事,但总的来看,人们对女娲的信仰远不及对三圣母的尊崇礼祀。可见女娲在一些地方民间信仰中的至尊地位,也会为后来的神灵 (如三圣母、观音之类)分庭抗礼甚至可能被完全取代。不过,由于女娲的影响究竟更为久远,她的显赫功绩早已深入人心,所以人们也常将一些后起的神灵与女娲攀结上各种亲缘、等级、世代等的关系,借以标明他们身世的不凡与神力的广大。
陇城乡,位于秦安县东部,距县城45公里。全乡共有30个村,26419人(1990年人口普查)。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距大地湾遗址仅有十里之遥!
女娲,大约要算陇城最出名的「人物」了。《甘肃敕封修通志》曾载:相传女娲氏风姓,生于风台,长于风谷,葬于风茔。陇城西番寺中,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勘刻的碑文上,有「陇城镇历代相传为『娲皇故里』。娲皇姓风,生镇之南,有风台,风茔,其东南又有风谷,盖皆以姓而名地焉」的记载。[38]如今当地关于女娲「生于风谷,长于风台,葬于风茔」一类的说法依然盛行……就我们考察所见,几乎可谓妇孺皆知了。
陇城集中着众多的女娲「遗迹」。除风台、风谷、风茔外,文化大革命前,这里还有「娲皇故里」牌坊;现在乡政府所在地的陇城村,以前又叫「娲皇村」。如今当地还有女娲洞、女娲庙等女娲信仰的遗迹。
风谷,位于陇城乡东南,当地人习惯称它为「风沟」。这里山峦叠翠,溪水长流。相传女娲就出生在这里。(图4)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