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间信仰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间信仰

[杨利慧]甘肃天水地区的女娲信仰
  作者:杨利慧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4-10-05 | 点击数:20248
 

  (三)


  综上所述,由我们所了解和考察到的情况看来,天水地区,是女娲信仰出现最早的地域之一。这里的女娲祠庙,可能远在汉代前就已有存在,在经过了北魏以至明清的漫长历史时期后,甚至直到今天,依然在当地民众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仅此一斑,就使我们不禁慨叹女娲这位始母神的信仰的生命力之顽强了。不过,这一信仰从古延续至今,不免产生各种各样的变异。以我们对现代天水地区女娲信仰的考察而言,以燃放烟花来将女娲庙会推向高潮、女娲显灵的传闻中讲到女娲的威力甚至大于乡党委书记和县干部等,都明显是女娲信仰发展到当代社会而发生的变异了。

  此外,我们在考察中明显感到,女娲在天水地区百姓的心目中,比起河南淮阳、西华及河北涉县等地来,似乎显得比较遥远而淡漠,即使同是在女娲庙会上,她与人们的感情也似乎不象西华等地那样亲热,人们也并不大注重用她的超凡力量,来造成人间的风调雨顺、幸福平安。[48]她在这里民间信仰中的地位、作用,显然不比大娘娘、三娘娘之类的方神那么重要,尽管我们问到的许多人,都承认说,女娲爷比起这些方神来,要大得多、古老得多,但由于她并不直接掌管这一方土地,所以人们有事也就不多去祈求她的帮助了(这就象俗语中说的「县官不如现管」的意思)。可见女娲古老而至尊的始母神地位,在一些地方后起神祗的冲击之下,逐渐有所降低。不过,由于女娲的信仰到底渊远流长,女娲的伟大神话功绩早已广为传播,所以一些后起的神祗,尽管在当地神灵世界中声势显赫,执掌一方,但也不得不借助女娲的声名,以显示自己身分与神力的不凡(例如邢泉村的三娘娘那样)。另外,天水地区崇拜、礼祀女娲的信众中,主要的角色如上香者、庙会组织者、庙会中民间歌舞的表演者等,多是男子,妇女的角色、地位,远不如淮阳、西华等地那样明显处于优势地位。由此可见,女娲的信仰,是具有一定地域性的——它在各地有着不同的表现。这种地域性差异,大约也只能从各地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及自然环境中寻找原因了。

  那么,对于天水地区女娲信仰状况进行的考察,对于总体的女娲研究,具有什么意义呢?

  我们认为:对于天水地区女娲信仰状况的系统了解和考察,为女娲信仰起源地问题的探讨,照射进了一道强光!它为学者们有关这一区域考古发现的鲵(一说人首蛇身)形彩陶纹,为女娲、伏羲形象之滥觞的推断,提供了重要的民俗志与古文献上的依据,从而有助于我们依据新材料,对女娲信仰的起源地问题,做出重新推测。

  女娲信仰的起源地问题,即「有关女娲的神话与信仰行为最初是从哪里发生和起源的?」是女娲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长期以来,在这个问题的探讨历史上,最有影响的要数「南方说」,即认为女娲(或者连同伏羲一道)来源于南方的苗瑶诸族或者巴蜀。[49]他们依据的主要资料,是古代的文献记录,以及本世纪30、40年代以来在南方,尤其是西南少数民族中发现的兄妹婚洪水神话。然而,笔者以为,「南方说」的一些力倡者在作出上述推断的过程中,由于一定时代条件下资料来源的限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立论的准确性。随着近年来与女娲相关的民俗志、民族志、考古学、古文字学等新资料的不断出现,南方说已日渐显出了破绽和局限性,因而有必要对女娲信仰的起源地问题,进行一番再推测。

  1958年,在甘肃省甘谷县西坪乡,出土了一件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彩陶瓶,瓶上绘有一鲵鱼形(一说人首蛇身,一说蜥身等)动物。[50](图9)在同省武山县付家门遗址中,也出现了一件绘有鲵纹的马家窑文化类型彩陶。[51](图10)据考古工作者的考察、研究结果,发现类似的鲵鱼纹及其变体花纹「是甘肃地区的仰韶文化晚期和马家窑文化早期彩陶上特有的花纹。」[52] 除上述二件陶器外,在秦安县、礼县、永登县等地,也发现了绘有鲵鱼或其变体花纹的陶器。[53]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上一条: ·[杨树喆]桂中上林县西燕镇壮族民间师公教基本要素的田野考察
下一条: ·[柯杨]永靖民间傩文化来源浅说
   相关链接
·[刘文江]《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传说·甘肃卷》相关文献的编纂与传说学四个基本理论命题的实证·[吴新锋 胡港]甘肃泾川文旅景区中的西王母神话主义
·[宗学良 李琦]甘肃永靖傩舞的黄河文化解读·[张敏]甘肃泾川武社火仪式过程与功能研究
·[柴慧霞]甘肃庆阳北石窟寺戏台考述·甘肃渭源:古老“光影”薪火相传
·[晏周琴]甘肃省莲花山地域多民族共有的泉神信仰及象征意义·[丁思瑶]民间叙事的跨文类表达
·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第19次学术大会“丝路民俗中的宝卷与甘州古乐传承”研讨会即将在甘肃张掖召开·[杨利慧]官民协作:中国非遗保护的本土实践之路
·[韩雷 刘宪]从本真性视阈看甘肃西和乞巧节的传承与展演·甘肃西和:传统民俗文化带旺旅游带富百姓
·甘肃建立裕固族非遗数据库·柯杨从事民间文艺研究工作60年座谈会在兰州举行
·甘肃省人大:《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2015)·[徐凤]甘肃伏羲女娲神话扩布之探源
·[李建荣]复兴民间画,是阻止乡村文化空壳化的有效战略·[陈斐]读赵子贤先生《西和乞巧歌》
·[杨克栋]试论西和乞巧节的地域特征·[刘宪 韩雷]从本真性视阈看甘肃西和乞巧节的传承与展演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