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主持人:曹云霞】各位网友,大家晚上好!我是网络主持人曹云霞。欢迎进入CCTV.com春节文化网上谈在线系列。本次系列活动将持续一周的时间,一批国内知名的民俗学者们将分别就春节的仪式、春节与百姓生活、春节习俗演变、春节文化的扩展与延伸、春节文化与人,和与时俱进的春节文化等六个专题与网友进行交流畅谈。今天是我们在线系列的第一期“从‘禁鞭’说起:春节仪式的文化底蕴”。今天来到CCTV.com网络演播室的二位专家是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会长、中央民族大学民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陶立璠教授,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刘宗迪博士。另外,我们网络演播室还请来了两位网友嘉宾郭翠潇,王雪。春节将至,让我们一起聊聊春节、了解春节而更好地理解这个节日吧。首先请各位嘉宾来自我介绍一下吧!
【特邀嘉宾:刘宗迪】开场白:各位网友大家好,非常高兴有这个机会跟大家在一起上网交谈,今天谈话的题目主要是关于春节和放鞭炮的问题,因为现在在全国各城市不少地方都在禁止燃放鞭炮,我也希望通过今天晚上的谈话,了解大家对这一问题的看法,这一看法对我以后的研究会带来一些启发,希望大家都可以畅所欲言,也希望大家的谈话可以给立法者和管理者带来启发。
【特邀嘉宾:陶立璠】开场白:诸位网友大家好,我是中央民族大学的教师陶立璠,今天到央视国际来跟大家一起交流、聊天,非常高兴。快要过春节了,提前给大家拜个早年,如果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共同探讨,祝我们春节文化能够发扬光大,祝大家过一个文化内涵非常深厚的节日。
【网友嘉宾:王雪】开场白:各位网友大家好,我是中央民族大学民俗学专业的研究生,很高兴来到这里和大家见面!
【网友嘉宾:郭翠潇】开场白:大家好!我是中央民族大学中文系民俗学研究生,很高兴能在这里跟大家讨论关于春节的话题!
|
仪式对节日文化的意义
【网络主持人:曹云霞】爆竹文化的最初形成是用于巫术的目的,即利用燃烧竹节发出的响声惊吓和驱逐恶鬼。那么禁止燃放鞭炮似乎让这种民俗文化或春节仪式失语了,失去了这种仪式原有的功能与意义。仪式真的对于节日文化有如此重要的意义吗?
【特邀嘉宾:陶立璠】仪式对于节日文化来讲,意义很重大。中国人的春节从开始到结束,一个多月。过去有的说要到清明以后,这个年才算过完,说“清明拜年不算晚”。爆竹这种文化,和原来目的相当的远了,它有一种避邪的目的,以后可能这种想法还会在人们的观念里面保存一段时间,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可能这种意义也会渐渐地消失掉,所以我们今天来讲,根据人们心理的要求,大家既然需要。等到发展了,大家觉得不需要,吵得慌。一个外国人跟我讲,前些年听到北京人放爆竹,那要是打仗绝对不能跟中国人打仗,他们心太齐了,都在凌晨一两点放爆竹的。所以现在组织到远离居民区的地方放爆竹。
【网络主持人:曹云霞】当中国足球队战胜阿曼队打入世界杯时,人们的兴奋心情难以用言语来形容……于是,在立法禁止放鞭炮的首都,又响起了噼里啪啦的鞭炮声,而且,时间长达20多分钟。对此,我相信,人们理解并宽容,似乎在这天大喜事的时候,一切都可以原谅了。甚至连北京的警官也无奈地说,事先估计可能有燃放鞭炮的情况出现,但大喜的日子,我们只能表示理解,况且法不责众,也不好追究。权且不去讨论这个法律是否合乎民众心理,但我们不仅要想,既然已经立法,为什么有法不依呢?法律的权威性和尊严如何实现?民俗与政令之间应该如何协调呢?
【特邀嘉宾:陶立璠】这就是燃放鞭炮这种习俗是从春节开始的,但是逐渐开展到一些大的范围里面去,包括节日庆典,婚丧嫁娶。在我们申奥成功、WTO、50周年大庆的时候,都要燃放烟花爆竹,这个道理和节日一样的,大家通过鞭炮声来表达一种欢庆的心情,有的在节日期间还要举行大规模焰火的燃放,50周年北京禁止燃放爆竹,但是这个时候恰恰是政府组织了大规模的燃放仪式,这是代表民意的。也就是说,政府和民意之间有一个共识,大家需要这种方式来庆祝,政府组织好来燃放,并没有产生不安全的因素,所以我觉得如果我们管理好的话,也能够达到同样的效果,关键在于我们的管理,不能简单的禁止来达到一种目的,显然是太简单化。再一个就是《立法》,法是可以修改的,很多法不都是在改吗?实行一个阶段以后,发现有些不完善的地方就修改,《婚姻法》、《合同法》等等都在修改。我觉得燃放烟花这种东西也可以在《立法》内容方面做适当的修改,这样就和老百姓的要求相吻合,法也代表了民意。
【网络主持人:曹云霞】2001年10月6日,应广大球迷申请,大连市人民政府特别批准,如果国家足球队在10月7日对阿曼队打赢或战平,提前出线,实现“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目标,当天市民可以燃放鞭炮庆贺。大连市政府一位副秘书长说,禁止燃放鞭炮是广大市民的选择,临时解禁也是市民的要求,禁和解都是尊重民愿。请两位专家进行点评。这是不是体现了民俗与法律之间的协调呢?
【特邀嘉宾:陶立璠】节日燃放烟花爆竹,解禁与否,都应该维护中国人的民俗文化和民族心理。因为“一夜鱼龙舞”,气氛非寻常,既然是百姓“喜闻乐见”,不妨改变一下我们的管理办法,以满足中国人的爆竹情结。主要的问题还是在管理方面,采取一些措施来进行引导,要讲清楚春节燃放烟花爆竹的意义在哪儿?过去是信仰,现变成欢庆、娱乐,应该把它看成一个传统。这种传统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已经根深蒂固,燃放了几千年,突然一下子禁止了,所以在老百姓的心理上造成了一种失落的情绪,春节不燃方言话爆竹就感觉没有过年,这种情况我觉得就应该对烟花爆竹的燃放进行管理,立法是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并不反对立法,但是在这种方式上应该给大家正确的引导。比如说,春节燃放烟花爆竹,表现了节日的祥和、火爆的气氛。今天你禁止掉它,你有没有合适的方式来代替?如果你有方式代替,我觉得大家可以采取新的方式,但是我们现在没有这种代替的东西,据说国外如新加坡有放录音,我们中国也有,在家里面把气球吹满了,一个一个踩,这和过去我们踩芝麻杆一样,在农村人口密集的地方,我们应该规定一个场地,可以搞一些消防设施在周围。比如我们放一些铁丝编的笼子,让大家在里面放。比如说我们现在可以到郊区过年,农村里面可以放,那也要加强管理,不然的话,把城市的不安定因素带到农村,农村的草垛子就点着了。关键是我们的烟花爆竹质量的管理很重要,没有过去爆竹的爆炸力那么强,适合于我们在节日里面燃放具有安全性质这样的产品,还有一个,就是我们在烟花爆竹生产过程中间,要对这些厂家提出更高的要求。他们提供的产品要绝对安全。如果造成不安全,那就要以法来治。另外一个,我们对燃放者要求,不能伤人,伤了人怎么办?有些是无意的,有些是有意的,所以就引起了民事和刑事的东西。这么多年,人们习惯了这种方式,我们就要进行民意测验,现在是法制社会,这样的话,我们修订过去的这种禁令再去考虑民众的需求,尽量地使燃放烟花爆竹这种活动井然有序地进行。
【网络主持人:曹云霞】看看被鞭炮炸伤的人,看看鞭炮引发的火灾烧毁的财物,看看鞭炮制造厂爆炸引发的人员伤亡,没有多少人会否认禁放鞭炮是利国利民、为老百姓考虑的大实事。但是,从禁放区传来的越来越多的鞭炮声显示:老百姓居然对这种大实事不大买账,依然我行我素。问题究竟出在哪儿?这反映了怎样的民俗心理?
【特邀嘉宾:陶立璠】本来,燃放烟花爆竹就是表现一种吉祥、祥和的气氛,但是我们在燃放时的确出了一些问题,用我们过去的一句话来讲:不能因噎废食,所以就产生了尽管出了一些事故,但是人们还是我行我素。大家还回到了春节习俗上面去了,大家认为,燃放烟花爆竹是春节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也是过节的一种标志。所以不能因为伤了一些人就不敢去放了,照样把这种民俗文化继续下去。主要还是心理上的一种因素,中国人的爆竹情节没完没了,延续了几千年。直到今天还在继续,在过节的时候燃放烟花爆竹,这是几千年来养成的民俗心理。所以我们在燃放烟花爆竹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安全的因素,如果不考虑,那些优良的风俗可能就变成一种陋俗。对陋俗我们当然要加以禁止,我希望我们延续了几千年的这样一种美好的风俗习惯,不要因为有些人的不谨慎或者别的原因,而变成一种陋俗,那个时候就必须要加以禁止。
【特邀嘉宾:刘宗迪】确实不能否认,在燃放鞭炮的时候,可能不小心被它炸伤,本身自己就曾经被鞭炮炸伤过,实际上干一件事情,总是有利有弊,我们人是一种智慧动物,知道怎么样趋利避害,避免一切事的害处,而将好处加以发扬,假如说,我们因为一件事情有害就加以禁止的话,那么我们就什么事也不要做了,因为没有什么事是没有害处的。吃饭也可能被噎到,喝水也可能被呛到,走路也可能被车撞到,甚至笑都有可能笑岔了气,但我们依然要吃饭、喝水、走路和笑,所以因为鞭炮能伤人就禁止它,是没什么道理的。我们为什么不能想得更全面一些,采取些措施,比如说发明一些新的鞭炮品种,制定一些限制燃放的措施,降低它的危害性,让它只给我们带来欢乐,我认为因为鞭炮有害就毅然下令禁止,是管理者怕麻烦,是一种懒惰的行为。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央视国际 (2002-12-10)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