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从多元文化视角看民族传统节日
  作者:孟慧英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6-02-01 | 点击数:5909
 

     一、何谓传统节日
     这里说的民族传统节日主要是指那些具有文化遗产意义的民俗活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10月17日颁布的《保护无形文化遗产公约》,强调了无形文化遗产传承的悠久性,与历史发展的互动性,也就是说它保持着自身的活态;同时它还具有普遍的文化认同性,以及助兴多样性文化追求的创造能力。从这个视角我们判断节日不是根据其名目,而是根据其性质。具有这种无形文化遗产性质的节日,我们都可以看作民族传统节日。
     大多数民族传统节日是一种时间性习俗,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它与时序结合构成历法性节日,或称岁时节日。岁时节日结合了人们关于自然时间的认识与人类在这个时间点上的特殊活动,从而使自然时间具有了人文意义。也有的传统节日是根据民族(或宗教)著名人物诞辰或忌日确定的,或根据民族集体生活中的重大事件确定。比较而言,历法性传统节日占多数。
     传统节日形成阶段所遵循的自然节律,在后来的发展中逐渐由它的文化意义占据主导,经过千百次民众生活实践,其人文内涵被提炼和固定下来。它们已经从外在的时间点进入民族的“内在的时间意识”,成为人们生活得以依托的“社会的和精神的日历”。一个民族的传统节日,一般指的是每年通过一个特定的时间点或时间段发起的民众参与的公开的或规范的民俗活动。

     二、作为民族文化身份代表的传统节日
     首先,传统节日是一种展示民族文化整体面貌的社会行为。一般说来,理想状态中的民族传统节日是对一个民族传统生活集中而充分的展现。我们看到中华民族的许多优秀道德和价值观念,常常通过节日习俗的得以展示,如中国传统倡行的人际关系上的互敬互助、淳朴诚实、公平竞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存价值求优等。中国传统节日也有着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有精湛的艺术和独到的技艺,如民歌、舞蹈、民族服饰、民族美食、手工艺术、仪式表演等,都代表了人们世代享用的民俗文化,是民族身份的象征。因此传统节日习俗常常能够成为民族的文化载体。传统节日代表某种传统文化现实,人们从中可以发现如价值、行动方式、社会关系结构、审美情趣等方面的某个文化原型。
     其次,传统节日具有极强的民族凝聚力。既然民族传统节日承载着民族的文化血脉,它积累、继承和发展,并周期性地展示自身的传统,那么它就可以把拥有共同文化传统的成员团结到一起,并产生巨大的亲和与认同情感,甚至是某种强烈的政治追求。
     传统节日的参与者具有广泛性、群众性,节日习俗既能使其民族成员分享自己的文化认知,也能使大家分享情感。许多传统节日都是吉祥的、淳朴的和欢乐的,具有很强的亲合力,在节日中人们之间总有一种相互交融的浓厚情感发生,犹如黏合剂,把周围的人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显然,传统节日在促进社会和谐,化解生活矛盾和冲突方面,有着积极意义。一些学者认为,民俗节日拥有意识形态功能,有可能提供权威性并有意义的概念,构建民族情感、民族认同和民族和谐发展的观念,形成民族意识。在这个意义上,民俗节日对于追求民族身份、民族认同、民族地位、民族利益、民族权利有着重要意义。
     传统节日对应着一种持续着的传统社会基础,在节日习俗与科学或现代化之间,节日为民族文化留下了自我设想和建构的空间,它明显地拥有共同的意识形态导向。这种导向作用或许是有积极作用的,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或者具有病态的或消极的作用,误导人们陷入狂热的幻想,脱离人们生存其中的社会现实。传统节日代表的情感和精神需求能够反映一个处在社会矛盾中的群体的状况。我们看到许多民族文化身份的保护者为了现实需要往往利用节日宣扬或强调自己的思想体系,提供一个关于民族身份的象征系统,构建一个人文伦理观念和民族政治的观念,希望节日承担人们期待的文化责任。节日民俗作为一个群体文化意识的代表而进入社会和政治方面斗争的情况十分普遍,那些与民俗结合的政治活动,常常公开地要求树立政治和文化上的界限。传统节日因此也会生机勃勃。
     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在现代化的进程中,经济全球化与民族社会的变迁,个人或某个民族利益与国家利益、全球和谐发展,市场经济效率及竞争与人类精神需求的稳定,各种规章制度的限制性与人类的自由需求、欲望等矛盾,仅靠民俗节日全部面对并成功地解决,是不可能的。我们只是需要从这个视角考虑问题,以便发挥传统节日在这些方面的积极作用。

     三、在多元文化互动中认识传统节日的价值
     从多元文化视角来看民族传统节日,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各个国家和民族文化接触和交流的大环境是否和谐、公正。这种环境是民族传统节日及其代表的民族文化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要达到这一理想目标,人们还要进行艰苦卓绝的努力。
     2001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集中讨论了文化多样性问题,以及现代化对文化多样性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并通过了《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根据这个《宣言》,在漫长的历史中由于空间上的彼此分离,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文化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成果,文化的多样性如同生物多样性一样,是不可避免的。这就是说,我们要承认文化的多样性,肯定所有人的文化权利,并且要学会辩证地看待不同文化的差异。同时人类还必须培养这样的生活态度:文化的多样性是有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种文化生态环境。产生于不同文化和社会体制历史中的多样文化,启迪人们的思想,是文明发展的重要源泉。不管每种文化有怎样的特质,它必然会有某些人类共享的成分。多样文化会提供更多的人类发展模式,它的充分展示和发展将使得现实生活中的每个人和每个群体都增加选择和学习的机会。多元文化之间的影响是积极的,会使各个方面都在其中受益。文化多元化追求的目标,是一个多样文化和谐相处,共同实现人类进步的现实环境。全球化和同质化不是同义词,全球化必须与多样化相随而生,因此地球村应该是一个互相学习的课堂。
     当我们对多元文化获得上述认识以后,再来看传统民族节日在这个视角中的角色问题,便自然觉得它很重要,具有十分活跃的生存空间和现实功能。
     首先,从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全球性的多元文化互动使得文化交流和相互影响的机会在增加,它为民族文化的展示和发展带来了极好的机遇。面对这种世界性文化的大交流舞台,如果你消极,你的文化就会遭受损失、变得贫困,你的文化适应和反应能力就会迟钝,你的文化创造性锋芒就会锈滞。如果你积极,一切都会不一样了,你对民族文化就会有信心,你的下一代就不会与社会传统隔离开,你的参与全球文化进步的权利就不会被剥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传统民俗节日应该保持、弘扬,作为一个民族文化的象征符号,它是让自己精神振奋的力量,也是让世界了解你、尊重你的必要渠道。
     其次,从文化民主建设方面来看。文化多样性强调,全球化的文化多样性进程需要民主机制,需要更民主、更开放地倾听各种文化的声音和利益诉求,以便把许多群体的要求带入选择和决策的过程。民族传统节日作为一个群体精神和价值表达的代表,具有文化和政治建设的参与作用。民族节日为人们提供一个交流和学习、理解的过程,在人们欣赏节日文化的同时,自然也会带来对民族文化权利、民族生存利益的更多思考。一个有现实参与价值的民族节日建设可以作为民主机制建设的一个有益的成分。

     四、传统节日的发展问题
     尽管在全球化背景下民族传统节日有其生存位置和现实功能,但并不是说传统节日文化不需要寻找生存策略。如何确立民族传统的生存策略,既需要一个辩证的发展性思维,也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不同民族文化和社会体制的目前状况是人们进行发展策略思考的前提。我们看到,在文化蕴涵丰富而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国家和民族,他们希望以文化群体的力量使各个阶层的文化相似性得到加强,既有益个人身心,又有益民族复兴和发展。
     当一个民族文化的核心处于削弱状态时,产生不安全感是极其自然的。但是若惧怕挑战,自我封闭,就等于放弃自我调适和寻求发展。同时我们也看到,过分的文化固守会导致人类整体文化价值上的虚无主义和全局性的文化秩序混乱。
     我们提倡文化发展问题的具体化,是选择固守式的维护还是选择开放,这要取决于文化当下的状况和它与当地外部发展环境的结合是否适宜。如果原生态的文化智慧和形式指向民族可持续发展之路,就要坚持;但这不意味着维持与外界文化的隔绝就是发展自己文化的历史进程。我们不需要分离主义的文化或排他的民族文化。即使我们选择坚持和固守,也是既参照了自身文化的现实局面,也充分估计了外部的形势,由此而做出的明智选择。
     然而,一个单一文化传统在整个世界多元文化的综合能力面前,总是薄弱的,要促进民族传统的发展,只有在越来越具有全球性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在多元化的全球发展进程里企图恢复任何一种传统意义上的社会文化,都是难以成功的。
     人们对节日习俗的关注代表了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对一贯性和持续性的文化需求;同时任何国家和民族也都有对现代化的追求。这两种需求在不同民族的不同发展时期对人们的影响是不同的。传统文化优越论和时代主义追求常常混杂一起,这是变迁的社会潮流的产物,相信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会在这个潮流中不断清晰起来。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网:2006-1-27 10:13:43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萧放]融个人生命与家国情怀为一体
下一条: ·元宵节:民族文化记忆的重要符号
   相关链接
·[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赵李娜]自发写作与自觉反思:当代家庭民俗志书写者的“反身性”探究
·[赵靓]数智三月街:大理街子的平台时空与新兴民俗·[张芸朵]女性电竞迷的交流实践与文本生产
·[张勋]白俄罗斯人的传奇散文:特征、与民族性格的联系·[张玲]起源·空间·构身:隐喻视阈下中国多民族同源神话中的民族共同体思想
·[张寒月]妇女、传统手工业与民族地区新内生发展·[张多]从“根文本”到“国家文本”: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的国家纂集实践
·[袁小松]中华文化认同视域下贵州传统民族乐器“玉屏箫笛”制作技艺传承发展研究·[杨芳菲]历史在民歌中的重塑与变异
·[肖志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阈下孟姜女传说的价值研究·[萧放 叶玮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形、有感与有效路径探讨
·[向伟]社会主义传统中的少数民族民间文艺:以《秦娘美》为中心的讨论·[王艳]从延安时期到新时代:格萨尔史诗编译与研究的人民性话语
·[王若帆]内附与交融:清初康普边地土司禾娘的国家认同·[王璐]“遗产化”的意义延展:民族曲艺艺人关系重构与非遗创新
·[王丹]赓续与创新:松潘花灯舞传承发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斯琴 杜丹]海外中国民俗文献研究范式的探索与实践
·[彭栓红]云冈石窟晚期造像的审美新变·[罗瑛 潘小漫]百余年来日本学者对云南民族文化研究的视域及特色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