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科问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科问题

[王泉根]学科级别:左右学术命运的指挥棒?
  作者:王泉根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7-08-06 | 点击数:18878
 

    一些学科如大学语文、民间文学、儿童文学面临生存极度艰难的尴尬状态的根本原因究竟为何?

  现今,学科级别已成为左右今日中国学术命运的指挥棒,直接决定着学科的生死存亡。如不充分正视学科级别存在的问题,及时加以调整修订,则学科级别正日益成为决定中国学术?  

     左图:生前为民间文学的学科位置奔波呼告的钟敬文先生

  两类学科级别

  学科级别已成为左右今日中国学术研究与学科建设的一双看不见的手,一把利弊对峙的双刃剑。

  当代中国学术研究的兴衰消长,受制于诸多学术的外部与内部因素,当学界中人热衷于讨论诸如如何加强学术原创、规范学术体制、拒绝学术腐败等话题时,却忽视了一个关系到当今中国学术全局性的问题:学科级别。事实上,学科级别已成为左右今日中国学术研究与学科建设的一双看不见的手,一把利弊对峙的双刃剑。级别是国人的最爱,据说庙里的和尚也有处级、科级的不同待遇,因而给中国的学科划分级别,并用以影响学术,自然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中国特色了。

  现行的学科级别由两个不同的系统制定,一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实际上就是教育部的学位与研究生司办公室(一套班子两块牌子);二是国家社科基金与社科院系统。按照现行学科级别分类,所有学科分成学科门类、一级学科与二级学科(三级学科实际上是二级学科下属的研究方向)。国务院学位办也即由教育部制定的学科级别,名谓《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以下简称《教育部目录》),于1997年调整实施,至今已整整十年。此目录将所有学科分为12个学科门类,即: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12个学科门类下面再分为88个一级学科和381个二级学科。试以文学门类为例,文学门类下面设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和艺术学4个一级学科,29个二级学科。再具体到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设8个二级学科,即:文艺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而由国家社科基金与社科院系统制定的学科级别分类(以下简称《社科院目录》)则有另一套目录。以200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申报数据代码表》的信息,文科共分为22个一级学科。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华读书报:2007年7月4日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民俗学向何处去?
下一条: ·[郭于华]试论民俗学的社会科学化
   相关链接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5年3-4月受理)·中国民俗学会:会费缴纳清单 (2023年12月1日至2025年4月29日)
·华西民俗学论坛(2025)|“回向历史的民俗学:理论、方法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在蓉启幕·中国民俗学会2025年年会征文启事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2期活动预告·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5年1-2月受理)
·[彭牧]从专家主导到社区参与:美国公共民俗学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形成·[毛巧晖]从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到田野研究新范式
·深切缅怀陶立璠先生——中国民俗学会唁函·[刘先福]芬兰历史地理学派的生成与演进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1期活动预告·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11-12月受理)
·[杨德亮 金明艳]民俗学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周星] “民俗”的体系化与“民俗学”的体系化——对中国民俗学教科书的结构分析
·中国民俗学高端论坛(2024)在济南举行· 中国民俗学会积极参与春节申遗工作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中国民俗学会第十届常务理事会第四次会议在广州召开·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9-10月受理)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