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徐赣丽]手工艺在今天意味着什么?
  作者:徐赣丽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2-11-20 | 点击数:6012
 

摘   要:传统手工艺大多是作为制造日用器物所需的技艺而存在,在科技发达和大机器生产的今天,城市中却涌现一股手工艺热潮,这背后有着深刻的时代动因。以往的手工艺研究多从非遗保护的角度关注手工技艺的传承,虽然偶有论及当下手工艺发展的新趋向,但对城市新中产人群对手工艺品的消费和整个社会兴起的手工体验热潮缺乏深度的解析。手工艺在今天的新变不仅揭示了我国当下社会环境的重要转型对传统手工艺的巨大影响,也昭示了手工艺对当下国人建构有品位和自主性生活方式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手工艺;人类社会形态;审美;体验;主体性


  与农耕文明相伴随的手工艺在传统社会里具有重要的造物功能,但是进入工业社会后由于高效率的大机器生产,手工艺逐渐被打上了“落后”“低效”“乡土”的标签,并且按照社会发展的规律似乎有被淘汰出局的可能。但是,在现代化的都市中近年逐渐涌现出手工艺热,并且呈现越来越兴盛的趋势,这是否属于传统文化当代复兴的一股浪潮?我们经过调查发现,这并不是单纯的传统复兴,而是特殊的时代环境赋予了手工艺这种传统文化以新的生命力。手工艺的形态和功能在今天都呈现新的发展趋向,即手工艺成为了中产阶级文化消费的轻奢品和具有特殊意义的体验活动。对此,已有相关研究论及,如吕品田、方李莉等人都已指出手作本身的价值和手工艺品的消费面向精英群体。但前述研究对两种趋势背后所蕴含的复杂动因尚缺乏深度分析或具体阐释,这两种动因是:一方面,手工艺在不断精粹化发展背景下,市场供需互动及国家文化政策等诸多力量推动了手工艺成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重要形式;另一方面,手工艺对于现代人有着彰显人的主体性、体悟生命、带来实现型快乐等新价值。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依据最新调查数据,借助艺术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相关理论,尝试揭示我国当代手工艺功能变迁背后复杂的社会动因及其所体现的当下国人生活的变革。

       一  手工艺的意涵及其在不同社会形态中的价值

  关于手工艺的定义有很多种,是理解为一种劳动形式或动手实践?还是一种艺术形式?或一种特殊作品?宽泛地说,手工艺指可以制作有用之物或活动的手作知识和技能,意味着是以手工或主要是手工劳动进行生产的造物实践活动及其成果,涉及从事这个活动的人,也包含消费者和手工艺品及其制作过程。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语境下,手工艺也被视为是一种具有较为悠久历史并影响人们生活的传统技艺。

  手工艺的概念与艺术、手工、手作、DIY、传统工艺等有着交叉重叠关系。首先,手工艺与专业艺术的界限时而模糊时而清晰。人类早期,艺术与手工艺是合二为一的,后来脱离了实用的具有独创性的艺术活动有了特殊的地位,手工艺者就逐渐被定义为“工匠”,而从事艺术的人则被称为“艺术家”。艺术作品被认为是独一无二的,具有鲜明的个性,而匠艺则是一种不带个人色彩的、集体的、持续的实践。如果说艺术主要指学院派艺术或专业艺术,那么,手工艺则是指在日常生活中耳熏目染或师徒传承、非专门化的艺术形式。

  通常,当我们提到手工艺的时候,就是指“传统工艺”,以区别于现在广泛存在于大机器生产中的工艺技术。我们也把手工艺视为传统文化的一类,不自觉地把手工艺当作具有地方性、民族性、乡土性和传承性的民间文化艺术。当下,一部分学者为了强调手工艺的传承性,往往以“传统工艺”冠名;另一部分学者为了强调其非传承性和技艺的普泛性,则发明了“手作”“手造”“DIY”等新概念;换言之,相比于手工艺的行业属性和职业色彩,这些新名称指向广义的手工艺样式,泛指手的一切劳作,更为业余化和多元化,并不强调技艺的复杂和精致程度,是一种价值理念的传达。

  在当代不确定性和多元性的语境下界定手工艺概念不能简单地给予唯一的定义。目前,各类手工艺或艺术在各种媒介之间转换和跨界生存已经是一种常态,从而呈现出不确定性。以往学界惯用简单的二分法和排除法的例举形式来界定手工艺,如手工象征着传统、农耕、落后、自然……而机器代表着工业、效率、科技……这样的方式已经不能准确和周全地剖析当代手工艺的生态及其相关问题。从我国不同空间角度看,手工艺在当下可能是多种形态共存,既有传统形态的复苏,又有新出现的现象。一面是一些偏远乡村可能还传承着古老的形式,或一些特殊的领域还保存着古旧的手工艺;一面是现代城市中,传统的衰微早已是现实,手工艺大多被现代工业所取代,部分手工艺转化为手作体验活动,还有部分在非遗保护和收藏热的背景下得以继续生存。

  本文在此无意对手工艺的概念做专门的梳理,而是在宽泛意义上将手工艺理解为各种具有手工艺特性的实践活动或其成果。本文虽然以当下的手工艺新变为论述中心,但视野跨越了不同时段和不同层次。

  有学者从技术发展的角度,把人类社会形态演变划分为“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如果我们简单地把“前工业社会”(农耕文明)时期比作前天,工业文明兴起时比作昨天,后工业社会时期作为今天,可以发现不同时期手工艺的意义和功能虽不同,但又有所交叉和重叠。就如昨天走过了前天,而今天包含着昨天和前天;在后二者的发展过程中,并不是绝然走出了前一个或前二个阶段,而是一个共存并置的状态。

  在前工业社会,手工艺通常被视为是与传统农耕社会相伴随的为满足自给自足的物质生活需要而进行的一种造物活动。人们的日常生活所需,从生产到生活,从原料到消耗品,都由手工制造完成。由于物质的匮乏和专业人员稀缺,手工艺成为生活中重要的生存技能。以每个人日常生活所必需的衣食住行中衣的生产为例,从最开始的植棉到摘花、纺纱、织布,最后做成被褥或衣服等成品需要72道手工工序才能完成。经年累月的生产实践形成了稳定的技艺经验,并代代相传,以维持日常基本的生活需求。除此外,手工艺也是民间风俗的物质载体及组成部分,不管是社会交往礼仪还是祭祀活动所用之物都是手工制作,最为普遍的是制作面花、剪纸、刺绣、雕刻等等。以剪纸这种最为普及的手工艺来说,它仅是服饰中常用的花样子或春节时的窗花,还在祭祀、岁时节日、婚嫁仪式等场合被广泛应用。传统农耕文明时期,在我国男耕女织的社会分工中,女红是一个普通女性成年后必备的技艺,而烧菜做饭也是手艺的一种。这个时期的手工艺主要是满足生存必需,其特点是与生活相伴随,比较粗糙、模式化、类型化,被广泛地模仿和沿袭,包含民俗传统意涵或观念;手工艺本身所具有的创造性意义是隐在不显的;在目标为造物的压力下,即使手艺人偶尔借手作传达自己的情感,也难以实现手工艺的自主性价值。

  在农业社会里,手工造物是生存的必需,其价值体现为物的实用性;而在工业社会里,一方面,大机器生产使得手工艺的物用价值被边缘化;另一方面,工业化带来人的异化,城市化带给人乡愁,手工艺因为其朴素而温暖的象征意义而彰显出价值。与此同时,我国工业化早期发展相比于发达国家严重滞后,国家以手工艺作为工业化、城市化的辅助手段和工业化产品的补充。更为重要的是,手工艺在此时还充当了获取外汇的重要方式,被集体化、大规模、标准化生产。此时,手工艺被保留或扩大了其作为生产力的部分,或成为传统思想的物化表现和怀旧的映照物,而手工制作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却被忽略了。

  当我们经过工业化时期进入后工业社会,工业化初始时生产力极大提高带来的兴奋褪去,大工业带给人的异化和不适更加凸显。进入21世纪后,虽然仍有人从事手工生产或体验活动,但主要不是作为工业品的补充或替代。手工艺品常常作为连接过去的纪念品,手工艺以其取之于自然的多样化材质和独特的技巧重新被重视,并且拥有特殊的意涵:代表着传统,意味着昂贵,包含着情感,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甚至被视为是反抗现代性的一种手段,被誉为是全球化的“解毒剂”。

  伴随着我国国民收入及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民众对文化艺术品的关注度持续提升,文化消费需求日趋旺盛并已成为新兴的消费热点,人们的消费行为逐渐从以物质为中心过渡到以审美和体验为中心。近年来手工体验店、手工艺学习班在都市层出不穷,民众接触手工艺的机会大大增加,整个社会形成了手工热潮。

  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手工艺呈现出迭代交叉、共生重现的社会景观,其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多元化时代。手工艺在今天的价值有了新的变化,其中有两个方面特别显著:一是手工艺品虽然今天仍然保有物用功能,但是已经指向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意涵;其生产主体多来自艺术家群体和艺术/设计学院的师生,以及各类、各级工艺美术大师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各类大师工作室替代了简陋的手工作坊和粗放型的手工业工厂,他们生产的产品多为艺术品或有艺术性的手工品,有时也作为文化符号频繁地出现在博物馆、展览馆,或作为赠馈之礼和纪念品被私人收藏。二是手工艺的价值在今天常常超出物的意义,做手工这种实践活动本身的意义受到了重视,手工艺制作过程成为了消费对象。

  二  手工艺品成为当下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奢侈品”

  当代中国的手工艺复兴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社会风潮有关。1988年,费瑟斯通明确提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理论,其所包含的三个面向:大众文化和艺术的界限消解、生活转化为艺术作品、商品符号化,在今天的中国已非常普及。随着大众文化和消费文化的兴起,以往为精英阶层所独享的艺术进入大众日常生活的视域,日常生活中充斥着视觉文化的审美消费,正如杰姆逊所言:“文化已从过去那种特定的文化圈层中扩张出来,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消费品。”换言之,艺术走下神殿,走向市场并渗透进大众消费生活,艺术与生活、审美经验与日常经验的区隔逐渐模糊,从而使艺术的生活化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成为可能。在这个过程中,手工艺恰好充当了合适的媒介。因为日常生活审美化,手工艺品成为了日用奢侈品;也因为审美已经泛化,人们热衷于消费手工艺;这就使得手工艺超越了传统的普通日用品的定位,而更多具有了文化符号象征和品位标志的意涵。新一代手工艺品夹杂了对前工业时代物质文化的浪漫想象,在怀旧与创新、艺术与商品的交互影响下,成为建构现代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媒介,推动了人们对手工艺品的消费。

  在此前提下,当下中国社会时空语境下诸多社会因素助推了对手工艺的审美化消费趋势。与以往手工制品被视为工业产品的替代品,主要是贫穷家庭自己生产和消费不同,今天消费手工艺的群体中六成以上拥有大学学历,他们主要是城市新中产人群。据麦肯锡咨询公司发布的《中产阶级重塑中国消费市场》报告,到2022年,中国将会出现以新中产阶级为主导的社会结构,中产阶级的数量将达到6.3亿,为城市家庭的76%和总人口的45%。而与之相契合,精神需求和情感消费成为新热点。值得注意的是,他们的审美品位有自己的特征,与传统的精英阶级有所不同,他们对于富有、奢华、高雅、华丽、尊荣、雄伟和奢侈等等不再热衷;转而偏好另一种彰显不同气质和精神的风格:“真实、自然、温暖、简朴、简单、诚实、有机、舒适、手工艺、独一无二、感性和真诚。”他们拥有一定的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进而在日常生活中追求审美化生存,以独特的生活方式彰显自己的身份认同,表现之一就是按照自己对于文化品位的需求来选择那些创意新颖、具有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的物品,尤其热衷具有淳朴风格、价格不菲的手工物品。

  手工艺虽然兼具实用和审美的属性,但以往大多是以使用价值为首要考虑。在物质缺乏的年代,实用性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第一位的,过分的精雕细琢被视为是一种浪费或没有必要。但今天,科技发展带来了物质产品的丰富多样,我国城市新中产人群的崛起也推动了消费升级换代,手工艺主要不是作为物的使用价值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而是因其具有某种文化符号价值,尤其是契合了当下的审美风格和文化消费时尚而被作为文化象征物重新获得了市场。鲍德里亚认为在生产力发达的社会中,商品超越了其使用价值,“符号消费”占据了消费社会的核心地位,商品所承载的标示生活品质和文化的“符号”意义更为人所重视。在手工艺消费中,消费者也是因其特殊“符号”建构了文化价值,带来了想象幻觉。现代社会强调工具理性,许多人借助消费来实现自我想象。商家有意识地把文化价值中的文脉和历史以“符号化”形式嵌入商品,消费行为成为个体建立传统与文化关系的一种手段或自我满足的宗教仪式。许多奢侈品都被符号化为象征物,以顶级的加工技术和个性化的纯手工方式区别于流水线作业千篇一律的标准化生产,通过定制突出消费主体不同于一般人群的差异性,借由手工艺中昂贵的材料、时间和加工成本所构成的符号对应关系,而显示出消费者的品位、身份、地位等特征,手工制造之物成为象征社会身份等级或权力、财富和审美能力的文化符号和标志。对现代性的反思带来了对于传统的再次眷顾,文化消费的趋势为传统手工艺定位于文化的符码消费构建了基础。在传统遗产化的后工业时代,一切过往因为时间的累积而天然地具有了特殊的价值,如格雷本所指出:“传统是昂贵的”(tradition is expensive),凡是所谓的“传统”通常意味着要花费更长时间,寻找到更稀有的材料,并需要掌握精细的手工,以繁杂的工序和缓慢的速度来完成。在追逐效率和利润的社会中,传统因此稀有而昂贵。于是,手工艺从农业社会里的日用器物华丽转身为满足人们对审美趣味和传统文化符号的消费品,具有不菲的身价。

  通常,在人们解决了温饱之后,物质需求退居其次,精神需求变得重要。马斯洛曾对其提出的人类需要层次理论进行补充,在较高一层的“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增加“求知和审美的需求”,这暗示,自我实现是借助求知与审美的方式来完成的,人类的高层次需要中有着对文化与艺术的本能渴望。与发展经济的改革开放初期相比,文化和艺术的发展成为当下社会的主要特征。奥利维耶·阿苏利指出,资本主义的发展自上世纪末开始进入审美资本主义阶段,审美资本替代了文化资本,审美动因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人们更加追求像艺术品这样的不具有实用性的商品消费所带来的满足感,品位和审美刺激了消费和生产。另一方面,审美进入日常生活当中,人们通过对美的追求而实现人生的超越,那些不懂审美的人被视为新穷人,代表着精神生活贫瘠和缺乏艺术性。新中产人群不满于现代工业社会的理性之美,而手工艺具有一种感性之美,其取之于自然的材料、传统的造型语言和精致的手工更是让人产生亲切的感觉和自然天真的趣味。换言之,新中产人群基于反抗现代性而追求回归自然,手工艺恰好迎合了他们的这一诉求,建构了他们审美化的日常生活。

  2020年中国手工艺调研报告公布了手工艺消费市场的十大趋势,其中第一条指出,三成以上的消费者和生产者都认为,手工艺已成为品质生活的象征和文化涵养的代名词。同时,调研中一半以上的受访者认为手工艺品是一种轻奢品,把手工艺当作个人爱好或精神消费的物化产品。随着我国传统文化复兴和文化自觉呼声越来越强烈,生活美学的普及程度也逐渐提高,手工艺的价值和地位不断被重新审视。

  手工艺的魅力还在于每一件手工完成的器物都是独一无二的,其中凝聚了作者的激情和瞬间的灵感,使之具有了超凡的审美意义,类似于艺术品的创造。在产品日益缺乏差异化的全球化市场中,充满温度的手工艺品是区分消费者的标志,吸引着寻找独特性的人们。“人类制作的东西很美,很有趣,很有表现力,因为这就是人类的意义。”。区别于同质化的大众工业产品,手工艺象征了一种更“真实”、更具历史感、更有道德、更有爱心和更具美感的特殊消费品,反映了人类对材料、自然、世界的体悟和感知,其技术与风格能够激起人们对制造者的钦佩,也能引发人们对历史与文化的遐想。在消费手工艺品时,人们不止是简单购买一个意义确切的对象,而是对这一物品进行情感联结和重新赋义,与创作者共同成为手工艺意义的生产者。

  对手工艺爱好者自我消费而言,在生存职业高度专业化的社会,生活中的器物亲自动手做就成为了一件稀罕事;而且在动手过程中可以把自己想要的样子表达出来,将充满创造与想象的审美体验融入到手工制作中。当他们把渗透着生活美学的带有满满温暖感的小物件作为礼物馈赠给他人或自己时,不仅显示其唯一性,也具有特别的含义,因为制作中蕴含着个人的情感投入,会使人感到更加亲切,也更能表达对特殊人物的特殊心意。

  与消费群体及其需求变化相一致的是,供给端的生产者六成以上也是大学生。他们为适应新的市场需求,积极生产具有艺术性和审美风格的手工艺品。受过专业教育的新一代手艺人的专业化素养普遍偏高,对手艺有着自己的理解,无论是其对于生产本身还是对于结果的期待都与传统手艺人有着许多不同,他们受过高等教育的熏陶和艺术素养的训练,极大地提升了手工艺的艺术品位。与此同时,艺术与手工艺的界限不断模糊:一方面是一些先锋艺术家介入手工艺创作,借助手工艺形式创作和呈现日常生活场景,使手工艺品向独具审美品味的艺术品发展;“手工艺术俨然成为文化艺术创新和产业市场升级发展的活跃因素,推动了‘审美化生存’的大众文化消费”。另一方面,非遗传承人制度导致手工艺不断精致化和艺术化。手工艺品作为非遗研培的成果或时代精神的物化形式被展览,也被高价收藏或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宾。手工艺的艺术性挖掘不仅提高了手工艺品的价值,也刺激了手艺人提升技艺水平、制作更高水准的手工艺精品。此外,还有更多的设计师制造者、业余爱好者、“文化杂食者(Cultural Omnivore)”涌入手工艺行业,这些新兴群体的加入丰富和提升了手工艺的艺术品味与创新精神,使之更加融入现代生活。这就改变了手工艺曾经所拥有的乡土、粗陋的刻板印象,成为诗意生活、个性定制、质朴自然、精益求精等意义的符号象征,与当代都市流行的价值观相契合。

  值得关注的是,当代日常生活是消费的场域,审美通过物品消费广泛而深入地进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从而实现审美或艺术的普及化。为了契合当代城市新中产人群的审美消费偏好,商家有意识地提升商品的审美品位以增强市场竞争力,他们生产出具有艺术性或优美雅致的生活用品,成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积极推动者,引导消费新时尚。于是,手工艺在日常生活中充当了普及艺术和审美的角色。仅以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要涉及的“住”来说,为了占领家居与装饰这一日常消费最大支出部分的市场,商家在家居生产领域注入美学思考,不断推出符合大众审美的家居配饰产品。作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家居服务平台的“居然之家”,倡导家居行业从销售产品向定制“生活方式”转变,他们的理念是“认认真真的把美的、富有艺术感的家居用品带入更多人的家中,让更多喜欢艺术的人发现家居艺术的美”,引领人们对家居审美生活的追求。再如“仟象映画”家居品牌也力求家居生活中充满艺术感,截止到2019年,该品牌共合作了114位艺术家,立足用“艺术家制造”改变大众的家居生活,推出了不同系列与风格的手工家居装饰品,“凭借最大的审美诚意和小小的理想,让艺术家成为生活的设计师,让‘艺术’变轻,成为‘家’的一部分。”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以“东方雅韵”“新中式”“简约哲学”“文艺清新”等为设计风格的手工艺产品正契合了当代人的审美追求,引领家居生活美学的发展。而像卡地亚、爱马仕等奢侈品,更是以非凡的手工技艺著称,广受中产人群欢迎,其精湛的技艺和品牌价值成为身份、品位的象征,这也带动了手工艺品成为奢侈品的潮流。

  当下手工艺的热潮不仅是消费主义和日常生活审美化背景下的一种个人兴趣爱好和大众生活时尚,也是国家公共文化政策和大众媒介双重作用的结果。一方面是2011年以来,全国公立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陆续免费开放,公众零门槛进入公共文化和公共艺术空间,令艺术不再是少数人独享的奢侈品,而是普通大众都可以接触的对象;同时非遗保护及手工艺博览会和各类主题的展览,也给民众提供了大量观览手工精品的机会。另一方面,这也得益于近年来国家提倡的美育实践的成效。很长时间里,我国的美育目标被矮化为艺术技能的教育和技巧的掌握,无法普及到更广泛的人群中;除了城市公共艺术空间的建设和家庭内部对儿童的艺术教育外,普通大众如何参与日常生活审美活动?如何实现艺术化的人生?我们通过大量的田野调查发现,手工艺充当了普通大众进行美育的最切近最广泛的方式,成为整个社会流行时尚和生活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手工艺在大众眼里被美化为新形象,这离不开信息时代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带有诗意的媒介宣传。比如,当下火爆的李子柒短视频建构了传统手艺人的新形象,呈现了那日渐远离我们的田园牧歌般的生活,通过编竹灯、养蚕、缫丝、染布、刺绣、做汉服、制毛笔、制墨、造纸等等,塑造了传统文化的温情和魅力。网络媒介不仅扩大了手工艺的销售市场,也通过直播、视频等形式满足了民众对审美和求知的体验。于是,更多的手艺人也开始通过各种网络平台对手艺进行营销,他们把负载文化符号的手工艺品和手工活动作为美好生活方式来兜售。手艺人通过社交媒体不仅展示了自己的专业技能和个人素质,也讲述自己的故事和生活,将自己塑造成消费者想象的拥有特定文化资本和生活方式的人。

  综上可见,与传统社会不同,当代手工艺是作为一种艺术品或类艺术品被消费。随着我国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潮流兴起,城市中产群体对艺术化家居物品的需求,手工艺作为一种前工业时代的浪漫产品,具有传统、自然、朴实且独一无二的审美特性,成为建构新中产生活美学的物质基础。此外,艺术家介入手工艺和非遗保护也助推了手工艺品向精品化发展,并赋予其附加值。因此,无论是生产端还是消费端,二者都定位于“艺术品”,它们的互动更加促进了手工艺品成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轻奢品。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程浩芯】

上一条: ·[张勃]精神返乡与历史记忆:易代之际的民俗书写
下一条: ·[陈泳超]明清教派宝卷中神道叙事的情节模式与功能导向
   相关链接
·[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郑新胜]关于民俗审美问题研究的思考
·[赵屾]寺庙楹联“白贲无咎”的审美意蕴及其对中国新文学审美建构研究·[吴言]劳作模式与村落共同体的关系
·[涂亚君 东杰夫]艺术感知与文化衍生:民间传统手工艺的艺术体验应用实践·[佟兆岁]艺术感知与文化衍生:民间传统手工艺的艺术体验应用实践
·[宋嘉琪]手工艺类非遗的市场化·[宋赫]程式传统:曲艺艺术的审美特征
·[秦选涵]论中国民间文学学科的审美理想与实践逻辑·[程启芳]楚州十番锣鼓的审美经验研究
·[安可然]日常生活视角下的手艺传承·[陈泳超]论仪式文艺的功能导向
·[衣晓龙]作为心灵图像物化的徽州民居·[徐赣丽]如何回到生活:手工艺产业化之路
·[段枚伶 左红卫 王雨心]新疆哈密市剪纸艺术的传承发展调查研究·[徐赣丽 滕璐阳]当代手工艺的都市实践
·[肖宇强] 民族传统手工艺的数字化保护及对接乡村振兴发展探究·[刘程]论中国古代岩画中的巫术意象
·[王均霞]朝向普通人日常生活实践的神话图像叙事研究·[西萍]丰盛古镇田野行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