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黄涛]从百姓口头采集俚言,用民俗生活阐释语义:《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俗语》的编纂思路与学术理念
  作者:黄涛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1-05-18 | 点击数:12088
 

摘要:《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俗语》把俗语看做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口头创造和流传的民间文学作品,包括歇后语、俗短语、绕口令、口彩语、其他俗语类。国内外相关学科已经形成对今天的俗语搜集与研究具有显著启发意义的学术理念:回归语言的行为本相、生活本相,关注语言作为口头表述行为的语境。与此学术理念相一致,“大系”俗语卷编纂工作,应避免以前俗语搜集、研究的不足,不仅搜集汇编来自口头的俗语条目,而且尽量写出俗语包含的民俗生活信息和语境要素。

关键词:俗语;搜集;《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学术理念

作者简介:黄涛,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河北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俗语》专家组副组长。


  俗语是民间文学大家庭中的特殊成员,一方面,它在民众生活中普遍存在,使用频繁,种类较多;另一方面,跟其他民间文学体裁相比,俗语篇幅特别短小,言简意赅,往往就用几个字表达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或者意在言外,实际表达的意义与字面意义不一致,“一切尽在不言中”,其实际意义依靠当地民众自然习得的文化知识、生活习惯来传达和理解,也有大量俗语的实际意义和用法与现场语境密不可分,仅仅记录俗语的字面文本就远远不够。这样,《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俗语》(以下简称“大系”俗语卷)的文本呈现方式必然与其他卷有显著不同,需要以释义方式写出俗语隐含的相关民俗生活、语境信息和文化内涵等“言外之意”。

一、俗语的界定与分类

  长期以来,俗语在各种汉语文献中有多个名称,如“俗言”“俚语”“俚言”“谚语”“俗谚”“谣谚”“野语”“常言”“常话”“恒言”“土语”等,它们指称的外延较为宽泛,在不同的文献中其含义和涵盖范围往往有一定差距。“大系”俗语卷把俗语当做民间文学的一种,即把俗语看做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口头创造和流传的民间文学作品。由此出发,结合学界对俗语的传统概念,在此对“大系”所说的俗语做如下界定:俗语是凝固性较强、并有较完整意思的民间口头语句。

  “大系”俗语卷所说的俗语包含四个方面的含义:第一,具有民间性、口头性。它是民众日常生活中创造和长期使用的口头语言。第二,超过五个字以上长度(含五个字)的语句形式的俗语,不包括过于短小的词汇形式的俗语。四个字以下的俗语一般是词汇形式,通常不能较为独立地构成具有文学性和思想性的语句。“大系”文库要求收录对象为民间文学作品,为避免收入一般成语或口头词汇,四字以下词汇形式的俗语一般不列入“大系”俗语卷的收录范围。第三,凝固性较强。词语构成形式上较为定型,为民众重复使用,而不是临时说出的只使用一次的词语组合形式。第四,独立表达相对完整的思想,有一定的文学性。其思想完整性和文学性主要是相对于更短小的词汇而言,而与其他民间文学体裁甚至谚语相比,其思想完整性和文学性当然是较弱的。要正确把握这一特点是较有难度的,但也有较明确可控的尺度,需要根据“大系”俗语卷对俗语的界定和俗语本身的结构形式及表意规律来掌握。

  “大系”俗语卷所收录的俗语一般能独立形成语句,即使很简短,也能表达较为完整的意思。比如云南怒江人说的俗短语:“过了雪山丢拐棍”,指忘恩负义的人,用得着别人办事时给人磕头下跪都行,办完事后就不理睬别人;“黄花菜都凉了”是北京俗短语,意思是“等得太久而让人心烦不已”或者“因行动太迟缓而耽误了好事”。两三个字的俗语一般不能表达较完整的意思,比如“背黑锅”“拉皮条”“拖油瓶”“三脚猫”“马后炮”这样的惯用语只是组成一句话的部分语言材料,本身不构成完整的意思,不在本卷收录之列。

  人们常用“俗语”指称一切民间口头语汇,民俗学领域通常将“俗语”理解为“民俗语言”,其总体上包括两大类:第一类,日常生活中的俗语,包括:亲属称谓、拟亲属称谓、人名、谚语、歇后语、俗成语、俗短语、方言词、流行语、招呼语、脏话、骂詈语等;第二类,特殊场合或仪式中的套语,包括:咒语、吉祥语、禁忌语、委婉语、神谕、祷词、誓言、隐语(含暗语、黑话)等。这些是为民俗学者感兴趣和常提到的民俗语汇品种,也是语言民俗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但与“大系”所说的俗语有概念与范围上的不同。根据上文对“大系”所说俗语的界定,且考虑到“大系”已将谚语、谜语单独立卷,“大系”俗语卷所收俗语主要包括四类:歇后语、俗短语、绕口令、口彩语。另设“其他俗语”类,收入符合以上四条标准的其他俗语,如部分咒语、隐语、委婉语、酒令、口诀等。在不同俗语类型下,再按照思想内容或形式特点等标准进行次一级分类。

  下面对“大系”所说俗语的次级类型做简要概述。

  歇后语,又叫俏皮话,是由近似于谜面、谜底的两部分组成的较为定型的趣味性语句,如“王奶奶和玉奶奶——差一点”“旗杆顶上绑鸡毛——好大的掸(胆)子”。歇后语的前后两部分之间的基本关系是引注关系,即前一部分是引子、引言,作用是引出后一部分;后一部分是对前一部分的注释、解释,同时也是说话人的真意所在。如“大姑娘不要婆家——那是假话”,说话人并不是在谈论婚嫁之事,而是在指出别人在说假话,只不过先用姑娘婚嫁之事作引子,以使语言风趣生动。歇后语的后一部分都起双关的作用:一方面关照前一部分的字面意思,另一方面表达说话人的真意。歇后语分为两大类:喻意歇后语和谐音歇后语。谐音歇后语的后一部分在字面意思上能解释前一部分,同时利用音同或音近现象表达作者的真意。如“河里摸不着鱼——抓虾(瞎)”“上鞋不用锥子——针(真)好”“梁山上的军师——吴(无)用”“公鸡戴草帽——冠(官)上加冠(官)”。喻意歇后语是不利用谐音关系来表示说话者意思的歇后语,这类歇后语在数量上占多数,如“公公背媳妇过河——出力不讨好”“公安局门口打警察——没事找事”“河里尿尿——随大流”。

  俗短语,是民众口头上惯用的有特定含义的较定型的说法。它在结构上不匀称,有别于成语,在组成单位上大于词。如北京话“找不着北了”,意思是因为某件事情迷糊了、晕头转向了、不能把持自己了。“拿着穷人打哈哈”,意思是拿着不得意的人开涮、开玩笑。齐鲁一带,有这样一个俗短语:“磨道里找驴蹄子印”。其相关的民俗语境是:过去在农村,磨面没有机器,就用石磨,套上一头牲口,最常用的是一头毛驴,给它的眼睛蒙上一块布。它就在磨道里拉着磨子,不紧不慢地一圈一圈走,磨出的粮食就顺着磨口落下来,积在磨盘上。这种常见的生活景象,就自然体现在俗短语里。其实际意思是:找茬整人太容易了,“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绕口令是汉语中传统的语言游戏类民间文学作品,如《大兔子和大肚子》:“大兔子,大肚子,大肚子的大兔子,要咬大兔子的大肚子”。其篇幅明显长于俗语,只有极少的最简短绕口令篇幅上接近于俗语,如《补皮褥子》:“补破皮褥子不如不补破皮褥子”。因其一般篇幅长于民间语言惯有形态,通常学界把绕口令当做民间文学作品,不归入民间语言类。因为“大系”没有单独设立“绕口令卷”,而其篇幅比一般歌谣要短小些,“大系”出版工程本着要尽量收录齐全民间文学体裁的考虑,就暂且将之归入俗语卷收录。

  口彩语,俗称“吉利话”“吉祥语”,是民众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逢年过节、结婚庆典、贺生祝寿、乔迁开张等喜庆日子或隆重场合使用,能给人带来好运、福气的词语。吉祥语的主题可归纳为七种主要类型:家庭幸福、子孙兴旺、生产丰收、生活富足、官宦功名、健康吉祥、平安和顺。“大系”俗语卷所收录的口彩语可以是短语、句子,也可以是由较多的句子组成的一段话,如有的地方在举办婚事时,在铺床、新娘上轿、迎新娘、拜堂等环节都要有主持人唱一段彩词。例如苗族有的地方过年在除夕子夜时分到初一凌晨两点之间有“喊年”的习俗。喊话的内容在“喜”“财”“人丁兴旺”“福寿双全”等方面,各家可以根据具体需要喊,如喊喜的都是想娶亲的,就喊:“美貌面如茅根白,眉毛弯弯似月牙,进到我房,走来我家”。想发财的就喊:“白银流来如水,黄金涌来似潮。”

  除以上四种俗语外,“大系”俗语卷还酌情收入符合上文关于俗语界定五条标准的其他俗语,如咒语、隐语、酒令、口诀等。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上一条: ·[孙正国]武汉大禹神话园群雕叙事伦理研究
下一条: ·[谭佳]神话与科幻的尺度:过去与未来
   相关链接
·[穆昭阳]层嵌式场景实践:民间故事搜集整理的参与者·[黄晔 余永平]四川省泸州市金龙镇俗语保护与传承研究
·[丁晓辉]俗语故事化与故事俗语化·[梁珊珊]搜集整理与文艺创作的融合:对20世纪80年代《徐文长的故事》文集的考察
·[杨丽波 刘永发]从民俗语言的运用看赵树理小说的地域文化特征·[穆昭阳]文字史料中的民族记忆与多民族文学观形成
·[毛巧晖]董均伦民间文学搜集整理之研究·[毛巧晖]采风与搜集的交融与变奏:以新中国初期“忠实记录、慎重整理”讨论为中心
·[彭牧]田野中的身体:作为身体实践的田野作业·[高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民间文学搜集整理七十年
·[漆凌云]组织化与脱域化:《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县卷本的知识生产研究·[武振宇]民俗文化视域下山西忻州方言俗语解读
·[漆凌云]组织化与脱域化:《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县卷本的知识生产研究·[陆慧玲 李扬]菲尔德对女性民间口头叙事的搜集与创编
·[周星]民俗语汇·地方性知识·本土人类学·[胡港]学科立场与搜集整理问题:《中国民间文学集成》的科学性价值
·[刘建波]呈现民间文学百花争妍的图景——回望云南民族民间文学搜集整理工作·[林继富 周灵颖]西藏民间故事研究70年:理论建构与意义阐释
·[林继富 杨之海]科学化、整体性民间文学记录的探索·[崔若男]明恩溥与中国谚语俗语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