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二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征文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第十届代表大会暨2022年年会开幕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遗产》

首页民俗学文库民俗学刊物《遗产》

《遗产》征稿启事
  作者:南方科技大学《遗产》编辑部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6-26 | 点击数:31997
 

   《遗产》系南方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创办,是建立在同行专家匿名评审基础上的跨学科、综合性学术辑刊。本刊每年出版两辑,使用语言以中文为主,主要刊发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各个研究领域的学术论文、学术信息、学术评论或专题讨论,旨在打造高质量、高水平、高规格的国际化文化遗产研究平台,推动构建“大遗产”研究格局,促进文化遗产研究学术共同体发展。

  《遗产》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的遗产概念为标准,涵盖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农业、工业及技术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忆遗产、文化景观、传统工艺技术与传统等领域的研究,侧重遗产批评和理论、遗产与日常生活、遗产与现代化、遗产与东西文化交融、遗产与技术、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文化等跨学科研究。目前已出版第一辑,即将被中国知网(CNKI)、万方等数据库收录。诚邀各学科作者投寄未曾在公开出版物或网站上发表过的稿件!一经录用,稿费从优!

投稿须知

  为便于匿名审稿和通讯联系,请仔细阅读投稿须知,并按照相关要求进行格式调整:

  (一)首页。共计11项:①标题,②作者姓名,③工作单位,④内容摘要,⑤关键词,⑥作者简介,详细通信地址,邮编,电话号码,微信号,电子信箱。①—⑥项,请附带英文,以作对照。

  (二)正文。另起一页,文中所出现的新的外来名词和术语、新的著作名和人名,请附英文原文。如文章属于科研立项成果,请加脚注,并说明项目名称、批准文号以及本人所承担的任务。

  (三)关于标题、内容摘要、关键词、作者简介。(1)标题要简短,尽量少使用副题,以20字为限。(2)内容摘要350—400字,用第三人称叙述主要观点和基本结论,不要作自我评价。(3)关键词3—5个,以能迅速、准确地搜索到该篇论文为原则。(4)作者简介内容依次为:姓名,学位(学士、硕士、博士),服务单位,职称,主要研究领域,代表性著作。

  (四)关于引文注释。根据国际通行的英语论文书写“MLA格式”,兼顾华人读者阅读习惯,引文标注采用脚注形式,用阿拉伯圈码(①②③……)统一编码,编码置于引文右上角。具体格式是:

  (1)专著依著者、著作名(外文用斜体)、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来标注。例如,钱穆:《庄子纂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第18页。

  (2)期刊文章依作者、文献题名、刊名(外文用斜体)、年期、页码标注。例如,周永明:“路网•互联网•丝路网”,《遗产》1(2019):63—76。

  (3)报纸文章依作者、文献题名、报名(外文用斜体)、日期标注。例如,傅斯年:“法国汉学家伯希和莅平”,《北平晨报》,1933-01-15。

  (4)析出文献依作者、篇名、文集题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编者、卷次、页码标注。例如,张宇燕:“制度经济学:异端观点”,《现代经济学前沿》(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汤敏、茅宇轼主编,第2集,第227页。

  (5)古籍依朝代(前后用中括号)、著者、文献题名、版本或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或卷次标注。例如,〔汉〕班固:《汉书•司马迁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第2738页。

  (6)译著依国别(前后用方括号)、作者、文献题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译者、页码标注。例如,[美]斯塔夫•阿里诺斯:《全球通史》(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吴象婴、梁赤民译,第67页。

  (7)凡征引过的文献已在正文注释中注明者,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

  (五)关于篇幅。“学术论文”为8000-12000字(特别稿件另行商定),“学术评论”或“专题讨论”为3000-5000字,“学术信息”为4000-6000字。

  (六)关于审稿。稿件审核时间为两个月,自稿件投递之日起两个月内未收到回复者,可自行处理。

  (七)关于稿酬。被录用的所有稿件,在期刊出版后均支付稿酬。作者著作权使用费与稿费一次性付清,优稿优酬。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heritageed@163.com

  本刊地址: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学苑大道1088号南方科技大学图书馆203室《遗产》编辑部,邮编:518055

  联系电话:0755-88015806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SUSTech社科” 2019-06-26
【本文责编:程浩芯】

上一条: ·《遗产》首发式隆重举行
下一条: ·《遗产》 :第一辑目录
   相关链接
·《文化遗产》:2023年第2期目录·巴莫曲布嫫:加快落实“研究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文化遗产》:2023年第1期目录·《文化遗产》:2022年第6期目录
·[林继富]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基本方向与问题导向·“保护我们的活态遗产”:2003年《公约》名录增加 “新成员”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七届常会开幕式在摩洛哥拉巴特举办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七届常会即将开幕·《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精粹》全七册出版
·[季中扬]亲在性与主体性:非遗的身体美学·[鞠熙]天下与遗产:中国古代风俗学的两种面向
·《文化遗产》:2022年第5期目录·《文化遗产》:2022年第4期目录
·[朱向羽]非物质文化遗产“铢铢镲”的传播演变研究·[张梦瑶]新文科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专业建设的思考
·[张成福]遗产旅游中不同主体神话观的碰撞与融合·[余文星]“一带一路”格局下新会葵艺的传承创新与品牌开发研究
·[徐鹏飞]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融合研究·[徐金龙 李威威]文化强国背景下九曲黄河阵灯俗的传承发展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